心智快评:光伏专利战,一场没有硝烟的“技术版图争夺战”

2025年开年,中国光伏行业两大巨头晶科能源与隆基绿能的专利战火,从中国蔓延至日本、美国,甚至可能烧向更多市场。这场看似法律纠纷的“技术围猎”,实则是全球光伏产业话语权的争夺缩影——谁掌握了专利,谁就握住了市场的咽喉。

1月24日,晶科能源子公司向日本东京地方法院起诉隆基绿能日本子公司专利侵权,要求停止侵权并赔偿损失。这是继1月初晶科在中国南昌起诉隆基后,双方专利战的又一次升级。而隆基绿能的反击同样凌厉:1月21日,其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反诉晶科侵犯TOPCon技术专利。短短一个月内,诉讼战场横跨中、美、日三国,案件数量至少六起,专利战已演变为一场“多国混战”。

这种全球化布局并非偶然。光伏作为中国“新三样”出口主力,企业早已将市场拓展至欧美、亚太等关键地区。专利诉讼的国际化,既是技术控制权的争夺,也是对海外市场份额的防御。例如,晶科能源在日本拥有214项专利布局,而隆基则通过美国专利US9,515,214发起反攻。

专利战的核心,是技术路线的选择权。晶科能源押注TOPCon(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技术),而隆基绿能则力推BC(背接触)技术,双方的技术分歧直接转化为法律对抗。晶科称其TOPCon专利覆盖“电池制备方法”等核心环节,而隆基则计划在2026年前将国内产能全部切换为BC技术,并宣称其毛利比TOPCon高10%。

这种竞争背后是行业迭代的生死时速。光伏技术从PERC到TOPCon,再到BC或HJT(异质结),每一代技术更迭都意味着市场份额的洗牌。晶科凭借TOPCon率先收割市场红利,而隆基试图通过BC弯道超车。专利诉讼不仅是技术护城河,更是商业策略的延伸——通过法律手段延缓对手扩张,为己方技术推广争取时间。

尽管诉讼火药味十足,但行业普遍认为,这些案件最终可能以和解收场。光伏领域的专利纠纷历来如此:2019年韩华与隆基的全球诉讼历时五年后和解,2024年底Maxeon与通威亦达成和解。晶科与隆基的博弈逻辑相似:通过诉讼施压,迫使对手回到谈判桌,最终通过交叉许可实现技术共享,甚至共建专利池。

这种“以战促和”的策略,折射出中国光伏行业的知识产权困局。尽管企业专利申请量全球领先(截至2023年底,中国电池领域专利占全球58.5%),但技术同质化严重,授权合作机制缺失。晶科能源董事长李仙德曾呼吁“尊重知识产权,通过付费授权实现共赢”,但现实是,诉讼仍是企业维护利益的直接手段。

频繁的专利战暴露出中国光伏产业的深层矛盾:一方面,行业依赖技术创新驱动增长,2023年晶科研发投入超68亿元,隆基持有专利超3000项;另一方面,企业更倾向于“闭门造车”,而非开放协作。一位光伏企业高管坦言:“挖走技术人员就能投产,导致专利保护形同虚设”。

若要打破这一僵局,需行业与政策双重发力。2024年底,中国工信部与知识产权局召开光伏知识产权座谈会,强调“知识产权是破解产业发展难题的关键”。未来,建立专利共享平台、推动技术标准化或将成为破局方向。

晶科与隆基的专利战,既是商业竞争的必然,也是行业升级的阵痛。当技术迭代速度超过合作意愿时,诉讼成了最直接的沟通方式。然而,若企业仅将专利视为攻击武器,而非合作桥梁,中国光伏或将在内耗中错失全球领导地位。这场战役的终局,或许不在于谁胜诉,而在于能否找到一条“竞合共生”的新路。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