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2》如果改成哑剧就太好看了

500

  虽然票房和口碑不及预期,但《封神》系列我是一定要去看的,因为“好看”。

  我是说,我喜欢乌尔善那种镜头感,人脸与构图极其饱满,张力十足,让人很有观看欲望。张艺谋的画面很美,但我不觉得“好看”,哪怕《英雄》里用了多少片树叶子做精致景象,我也觉得无聊。而封神的镜头让我感到满足。(别误会,此片没有情色镜头,也非指战斗画面,就是构图,尤其室内人物对话镜头,有裸眼3D效果。不过网上找不到合适的剧照。)

500

  《封神2·战火西岐》“好看”,特效其实也不错,只是不稳定。被人吐槽的殷郊三头六臂法相,确实要扣分,但是那三个脑袋的表演很不错。

  问题是,这部电影不“好听”,文本太弱了,尤其台词像过家家。

  第一部让人很有期待,第二部剧本和人物塑造却降级了。第一部里,纣王一反原著一味昏庸荒淫形象,自己很有野心和心机,像个马基雅维利式的君王。结果到了第二部,给安排了一个出戏的“原生家庭”创伤——原来他是因为幼年得不到父王的爱,在危急关头被父王和太子抛弃,所有人都对不起他,他才发狠要掌握命运啊。

  他这还对妲己哭上了,说“我怎么就是掌控不了我的命运?”我滴个妈呀,一个让千万人头落地的主,居然在这扮演唧唧歪歪的“东亚小孩”,这编剧是被武志红pua了多少吨幼稚创伤啊。以为这就是人性复杂性么?早点走出1990年代的文学人性论吧。

500

  还有不少台词都生硬得让人听不下去,让我很想捂住耳朵。我觉得这部剧要是改成哑剧就好了。你看魔家四将就全程没说话,不挺好么。干脆都别说话,就让观众看着那些精彩的画面,自己脑补人物在说什么,很可能就颅内高潮了。

  但是三部曲还是让人有期待,需要解决一些问题才能起飞。它不像一般的烂片很容易吐槽,给它找槽点是个很有启发的活。出了影院,我和家人们就开启了“一人吐槽一个点”的游戏模式——

  娃先说:这个姬发毫无决断能力,一点不像个大周君主,就算实际上周武王年纪不大,也不能像他这样幼稚。全城百姓要死了,你还在那犹豫要不要插闻仲的天眼!(所以于适这个角色是被初中生说幼稚呀。)

  我家领导说:神和人的关系没处理好。神将那么厉害,要人做什么?神一会儿发作,一会儿嗝屁,有的神太厉害,有的神小打小闹。人全是废物,没一个能干的,就邓婵玉演员选得好,可惜她的故事不行。

500

  我就想,小时候看封神原著,为什么没有觉得人和神的关系违和呢?原因好像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节奏控制得好,没有实力绝对碾压,而是一步步斗法升级。可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原著世界观价值观是稳定的,道义、忠奸各安其分。而封神2作为当代剧,就像这个大时代一样还没稳定下来,价值观的格局不够,政治正确有点多,还要搞点感情暧昧。

  姬发从头到尾犹豫,说:“我不愿意这么多人为我而死,我要把自己交出去。”太小清新了。考古发现,因为大周克商,才创造出“天下”和“中国”观念,奠基三千年文明厚重底色,岂是这般小儿过家家。演员那个#封神训练营# 里上不上文化课的?

  今日世界就是又一个周武翦商时代。做这个剧的编剧,得修炼历史,哪怕读一下流行大叔许倬云的《西周》,或者去听“人造天堂”的私塾课。否则,抓不住时代精神。

  看剧之前,我听汪海林说这部剧在新加坡上演,全场爆满,观众热情,他旁边一个抠脚大汉为邓婵玉之死哭的稀里哗啦的。在我的想象中,邓婵玉虽然不满纣王无道,但身负殷商家国责任,不得不为本朝战死沙场,成为悲剧英雄。没想到电影里邓婵玉是为反对屠杀西岐百姓而最终选择了“反战”……

  我在想,新加坡大汉为什么会哭。可能,新加坡的身份感就是一个城邦,城邦人没有大国或者天下观念,谁保护城邦,就感谢谁。这么想来,电影里的西岐也就只是个城邦。“宅兹中国”的观念还没有出来。不过世界各国有中国这种“天下观”的也不多,我觉得这个片子向外输出应该会大卖。

  这一部我倒没注意有什么被坊间吐槽的精蒙元素。至于一半演员外籍,我觉得体现了“大唐”雄心——用天下人才,集各族文化,不受国籍限制。只是还没到味。要做影视界的汤武周公,还得修炼很久。

  我是年初五晚上进的影院,发现上座率超过一半。我觉得封神3还可以抢救一下。

  另外小时候看《征战西岐》连环画,很喜欢那种简笔山水国画飘逸风,别有一番不带欲望的灵动妖气,这种中国风怎么找回来?残念。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