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在东北农村长大。说几件我知道的包产到户前的事
【本文来自《我上山下乡的时候种过田,分田到户对于能不能吃饱饭是次要因素,甚至根本不重要》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包产到户极大的提升了农村的粮食产量
我从小在东北农村长大。说几件我知道的包产到户前的事。1.分配没有充分体现多劳多得,农民下地劳动没有积极性。村里有大队书记、大队长、大队会计、民兵连长、治保主任等几个脱产岗位,生产队里有队长、会计、饲养员(喂牲口)等几个劳动强度低的岗位。这些岗位虽然劳动强度低,但收入不低,还有额外的好处。真正下地干活的农民挣得并不多,导致下地干活的农民磨洋工、出工不出力、唬弄,俗称“大帮哄”。后果是:铲地(除草)不认真,地里杂草丛生;收割不认真,收割后田里剩余了很多粮食,我们小学时学校组织到收割后的田里捡粮食助学;天气稍有异常就休息,误了农时(翻地、播种、铲地都必须在某个有限的时间段内完成,这个时间段就是农时)的事情时有发生,一旦误了农时会导致一年收成欠佳。2.包产到户是从农民收入最差的生产队和生产大队(村)开始的。包产到户当年效果对比明显。我特意问了家里老人,在一个村里,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和仍然实行大帮哄的生产队,粮食亩产相差超过50%-100%。所以第二年,原来坚持集体生产的大队和生产队都实行了包产到户。
今天实行的土地流转承包,实际经营者类似个体户或合伙企业,和当年的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在经营风险承担、分配体系上有根本的不同,不能用此否定包产到户的正确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