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我们回不到“小红书时代”之前了
赶时髦也体验了一下“国际版”的“小红书”,虽然这app在我手机了几年了,但实际上只是偶尔旅游前找找攻略,昨天想回复别人的时候才发现手机号都没绑定……
确实是疯了,无数外国人涌了进来,而且不只是美国人,大量活跃在tiktok上的西方国家用户一起来了。
你首先要感叹两件事,一是美国确实才是世界舆论和社交的中心,在“小红书时代”之前,我们抖音和别的平台上的外国人要么是和中国有密切的联系,要么干脆就是为了挣钱。而Tik Tok难民们不是,许多国家的人们都习惯了美国文化圈子的互联网社交,甚至包括大量的非英文用户。
第二件事,就是科技的发展确实太疯狂了,tiktok难民会来到一个纯中文社区,起因当然是tiktok被封,但是他们能玩得转小红书,甚至很快适应并和一堆中国人交流。这都是因为翻译软件的快速发展,这是一个巨大的改变,如果说互联网时代是1,智能手机时代是2,那么ai革命的先驱——成熟的“即时翻译”那就是3。
这件事其实非常重要,既然不同语言的人已经可以通过“即时翻译”较为顺畅的交流,那么不同国家文化的的交流和冲击就是不可避免的。“小红书时代”只是放大和加快了这种交流和冲击,当然更合适的说法是“爆炸”的文化冲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军事、政治当然是“大变局”,但是文化是同样重要的,人才是社会和国家的根本。
很多人认为,“小红书时代”这种情况只是一时的,出于各种考虑,还是要筑起一道墙把中国人和外国人隔离起来。但我真的不这么认为。
我们首先要认清楚的是,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对手,谁是我们的朋友,谁又是我们希望交往的对象?
我们更要弄清楚的是,筑起墙是为了什么?
墙只有一个用处,防备墙外的坏人!过去很多人对墙有质疑,我年轻的时候同样如此。但是后来发现,有形的墙无形的墙,哪里都有,美国人封禁tiktok不也是在筑墙,美国人的科技战贸易战更是在筑墙。
过去我们筑墙,不是因为我们喜欢筑墙,而是我们需要筑墙。我也并不认为今天是我们要推倒墙的时候,虽然我们比以前强大的多,但是墙外的敌人也比以前凶狠的多,甚至有点“狗急跳墙”的味道。
但“小红书”是一道门,是请我们的朋友进来做客的“门”。说到底,今天是外国的朋友到中文社区来做客,“小红书”是一个纯粹的中文社区,这是中国人建立在中国运营受中国法律监管的。
有什么理由去拒绝这么多外国友人呢?
“小红书”没有能力审核内容?太扯了吧,有用户就有利益,有利益就能够审核,这是一家私人企业,你应该用法律去监管,但是不用为他们的运营操心。
实名制倒是一个大问题,相关的法律问题也确实多的是。
中国人和外国人这么大规模的直接交流,确实也是史无前例的,最后会发生什么,没人知道,没人能打包票。
绝不敢说现在把门打开,让“小红书”时代直接开启中国人和外国人网上交流的时代是没有风险的。但是,又要但是了,现在再把门关上,同样是有损害和风险的。
损害是什么?
这个确实不好说,但是巍巍大唐只有外国来朝,从来没有听说外国人主动来做客,还能拒之门外的。
更大的损害在于,tiktok难民本来就是被美国政府封禁才出现的,如果我们反过来也筑起墙,即使只是把中外用户隔离,一样也是为美国政府的封禁行为背书……
更更大的损害在于,这个群体是潜在近一亿的用户,让他们找到一个舒适的中文平台社区,让他们建立对中国的美好印象,影响他们在未来几十年中采取至少不敌视中国的政治态度。这个“统战”工作,价值可能超过我们建国以来对外工作的总和……
其实就是标题那句话,“天予不取,反受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