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县城19年垃圾分类见闻

今天上海市正式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条例,标志着上海人民正式进行生活垃圾分类。笔者来自广西横县,对垃圾分类有着比较深入了解,对此想跟网友分享一下本人经历和看法。

广西横县实施垃圾分类的时间很早,与当年住建部指定的8个试点城市一样,始于2000年,但横县垃圾分类是出于自愿,起因于当时垃圾围城, “1994年,经国家教委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推荐,菲律宾国际乡村改造学院(IIRR)与横县签订协议,IIRR用5年的时间在横县推行旨在提高农民的生存技能和基本素质的平民教育····正饱受垃圾困扰的当地环保部门找到IIRR项目组,求教菲律宾先进的垃圾处理经验。” 2000年4月,在对社区、街道、学校等单位采取问卷、座谈、家访的基础上,横县针对不同人群展开调查,制定出试点方案,并于当年9月在县城部分社区开始试点,并在次年4月起在县城全面实行,到今天已经坚持了19年。

横县的垃圾分类分为可堆肥、不可堆肥、危险品三类,和上海现今实行的分类方案大致相同:可堆肥垃圾约等于湿垃圾,不可堆肥垃圾约等于干垃圾和可回收物,危险品等于有害垃圾。但有少许区别,比如大骨头、贝类在我们那属于可堆肥垃圾,不可堆肥中的可回收垃圾因日常有环卫工人和拾荒人员进行回收,因此实际送到垃圾压缩站的可回收垃圾很少,大多是不能回收的干垃圾。

横县的垃圾来源主要有:居民生活、企事业单位、商户、公共场所等几大部分,根据不同来源,制定不同政策。首先企事业单位和商户,由各单位、企业、商户自行组织分类,环卫部门上门收垃圾时监督垃圾分类情况,分类不合格不转运。公共场所一般设置可堆肥和不可堆肥两种垃圾筒,由环卫工人回收时进行细分。居民点分两类:小区居民和自建房居民。在小区会设立垃圾站,由各家各户自行分好,再投放到垃圾站的不同垃圾桶,垃圾站由小区环卫工检查,对分得不正确的垃圾重新分类,当小区有新住户住进来时,小区会发放垃圾分类学习资料。为便于检查分类情况,新小区的垃圾回收时间刚开始只在每天傍晚开放,等居民养成分类习惯后,才全天开放回收。自建房居民,环卫部门会发放不同垃圾桶,放在各家门前,每天由环卫工按时上门收垃圾,垃圾分类分得好的,会适当给予奖励。

可堆肥、不可堆肥、危险品的回收时间会错开,清运车辆也不一样,可堆肥垃圾比较臭,光闻着味道就知道是回收可堆肥垃圾的车辆,危险品量比较小,一般是个拖拉机每个星期上门回收一次。垃圾处理费由环卫部门上门收取,小区则由物业代收,每户居民大致为每月5元,与其他地区基本相同。

笔者2003年上初中,也是正式从这个时候开始接触垃圾分类,县城各个小学、初中、高中,垃圾分类是一项比较重要的内容,跟各班级的评分考核挂钩,是学校纪律的一部分,每天早上、中午、傍晚都会轮流安排值日生在垃圾回收站检查垃圾分类情况,在校园内的老师和家属也同样接受检查,分类不好、有瑕疵的直接扣班级和个人操行分,垃圾分类严苛到可堆肥垃圾里面存在指甲盖大小的纸屑或者粉笔头都会被扣分。每个星期升旗后,值周校领导都会对垃圾分类情况进行点评,分类不好的班级会被批评,并给予相应惩罚。经过长期潜移默化,垃圾分类已经成为本地居民的习惯,据当地环卫部门统计,实施垃圾分类以来“横县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达到80%,分类正确率达到90%,实现垃圾减量率达30%,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如果仅仅统计年轻人和在校学生,保守估计,知晓率和正确率可达95%以上,笔者在外地上大学、工作了十来年,至今仍保留垃圾分类的习惯,不过并没有什么用,反正都是丢一个垃圾筒里,假如现在工作所在地也实行垃圾分类,对于我而言,是没一点难度的。

目前横县的垃圾分类模式仍比较粗放,依旧面临较多问题,如农村地区的回收和处理仍采用比较原始的集中回收焚烧模式,垃圾成分越来越多样、垃圾日产量增长较快,都对现今分类、回收、处理模式提出新的挑战。垃圾分类是一个长期且持久的过程,横县坚持了近20年,人数远低于上海,生活垃圾分类也没达到100%,横县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并能坚持至今是得益于当地流动人口少、人均垃圾产量少、劳动力成本低、垃圾运输距离短、可回收垃圾回收率高以及各级政府的制度保障、政策连贯性等多种因素,因此不能简单移植到各地。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