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平行世界——新型城市构想(一)
(本文为原创,未经过本人同意,不得为商业或功名目的引用、抄袭本文内容)
寻找经济新增长点:利用我国强大的基建技术能力与规模效应,建立新型城市——多重平行世界!
一、背景
(一)新构思的背景与意义
国家为了提高经济的增长,寻求新的增长点的情况下,在出手化解巨量政府债务之后,重新拿起了大力发展、提高城镇化的工具。
在当今时代,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核心载体,其发展状况直接关乎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与人民福祉。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猛推进,诸多严峻问题接踵而至:
交通拥堵导致居民通勤时间大幅增加、生活节奏被打乱;
环境污染使得空气质量恶化、生态平衡遭受破坏;
城市无序扩张引发土地资源紧张、城乡发展失衡;
历史文化遗迹在建设浪潮中逐渐消逝、城市特色泯然众人……
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更对居民的生活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
鉴于此,我们需要集思广益,广开言路,打开思路。在这过程中,学一学马斯克那种敢想、敢干、超前、超强的领引时代的精神,以及,辉煌时代的好莱坞对未来敢想、敢设计、敢路演(如影响2代人的《星球大战》、《英雄联盟》等系列影片),从而成就自己成为太空文化先驱者、未来科技启发者,同时也是价值观输送者、改造者的角色。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建设一种有人情味、有科幻感、高效而可持续性的城市发展道路,以实现“伟大复兴”、“中国引领世界”的雄心!(说到这里,我想起特朗普的“Make America Great Again(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口号,怎么有抄袭我们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嫌疑?)
与此同时,我国在基建领域积累了雄厚实力,高铁里程持续增长、桥梁隧道技术领先全球、5G 网络广泛覆盖、无人技术、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城市发展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坚实技术支撑。在此背景下,探索新型城市发展路径,对化解现有城市难题、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目的与方法
本文旨在剖析现有城市模式存在的弊端,深入挖掘问题根源,进而创新性地构思“多重平行世界”这一新型城市模式,从功能布局、空间利用、交通规划等多维度详细阐述其架构,并运用科学方法严谨评估该模式在技术、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可行性。
为达成上述目的,通过查阅国内外城市发展相关文献,梳理现有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为构架新构思提供理论基石;参考国内外典型城市案例,如新加坡的智能交通管控、日本的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等,吸取其成功所给予的启示;将新型城市模式与传统模式对比,从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环境影响等关键指标量化对比,凸显优势与潜力,为城市发展决策提供新思路。
因为本人为非专业城市设计人员,本构想仅止于纸上谈兵,不够深入,比较粗糙,只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剖析现有城市模式的弊端
(一)发展失衡:城市发展的两极分化困境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呈现出显著的两极分化态势。大城市、中心城市凭借其得天独厚的政治、经济、文化优势,犹如巨大的磁石,强力吸引着各类资源要素汇聚。
各地为了取得耀眼可见的政经成绩,大力提倡、政策倾斜、重点发展大型、超大型甚至超级城市和中心城市,挤压、侵占周围乡村或小城镇的地盘和空间,大肆吸引、吸纳人才、劳动力、物质、工商业等发展所需的要素集聚于此,抽干三、四、五线小型城镇和乡村的发展资源与潜力,导致各地域的发展水平不平衡,造成了另一种社会性、地域性的两极分化。
尤其是,这种情况严重制约我们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以北京为例,作为国家首都,这里集中了海量的行政资源、顶尖的科研机构、丰富的金融资本以及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众多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林立,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高学历人才前来求学、就业;大型国有企业、跨国公司总部扎堆,为城市创造了海量的财富与就业岗位。同样,上海依托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商业底蕴,成为国内外金融、贸易、航运的核心枢纽,汇聚了全球资本与精英人才。
这种资源的高度集聚,使得大城市在经济规模、科技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一路绝尘。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小城镇和乡村地区却陷入了发展困境。大量人才为追求更好的职业机遇、更高的生活品质,纷纷背井离乡涌入大城市,导致中小城镇及乡村面临严重的人才失血。企业也因大城市的产业集聚效应、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以及广阔的市场,纷纷将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布局于此,使得中小城镇乡村的产业发展愈发艰难,经济增长乏力。
在一些偏远山区乡村,由于年轻劳动力大量外流,农田荒芜,传统农业难以为继;乡村企业因缺乏人才、技术与资金支持,纷纷倒闭或停滞不前,基础设施建设更是严重滞后,道路交通不便、水电供应不稳定、教育医疗资源匮乏,与大城市的繁华形成了强烈反差,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 这种两极分化不仅阻碍了区域协调发展,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大城市的人口过载、住房紧张、就业竞争激烈,以及中小城镇乡村的空心化、老龄化、贫困化等,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现象严重,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瓶颈。
我是坚决反对城市向超大型发展的!本文目的就是为了提供思路,以推动改造现有城市、创新规划新建新城市。
譬如:以一个领军城市为核心,周围一定距离、一定范围之内,发展中型城市群、小型城镇群,相互之间的连接区域,以发展现代乡村为配套。这里,乡村应该作为农牧产品供给基地、乡土特色多元经济的自主发展区,城市的后花园,以及乡土文化与情怀的锚点,而不应该沦为大城市圈养的土地与劳动力的储蓄池,被予取予求。按地理位置、距离,土地、原材料、人口等资源,农牧业生产与供给、仓储与物流,工矿企业、服务企业,学校与科研机构,环境保护与治理,垃圾处理,通勤便利性与成本……等方面,以此综合考虑城市布点、布局、设置的均衡发展性和可持续性。
(二)城市病蔓延
生活空间拥挤: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生活空间愈发拥挤,一系列 “城市病” 接踵而至。在居住空间上,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使得住房需求持续攀升,为满足居住需求,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住宅小区容积率不断提高。以深圳为例,有限的土地上密集矗立着众多超高层住宅,许多居民居住在狭小的公寓楼内,人均居住面积远低于国家标准,居住舒适度大打折扣。
公共空间缩小:城市公园、绿地被不断压缩,以让位给商业开发、住宅建设以及通勤的需求。曾经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广场、公园如今变得狭小而拥挤不堪,甚至消失,人们在闲暇时光难觅一片宁静舒适的休憩之地。上海的部分中心城区公园,每逢节假日,游客数量远超承载能力,草坪被踩踏、设施遭损坏,大大降低了市民的游玩体验。
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生活污水等污染物的排放,严重破坏了城市的生态环境。京津冀地区曾长期饱受雾霾困扰,空气质量极差,对居民的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城市内河被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污染,水体发黑发臭,鱼虾绝迹,生态系统濒临崩溃。
交通拥堵:这已成为城市居民的心头之痛,私家车数量的爆发式增长使得道路不堪重负。北京的早晚高峰时段,城市主干道车水马龙,车辆寸步难行,通勤时间大幅延长,居民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在上下班路上,这不仅降低了生活品质,还增加了经济成本与心理压力。
物价上涨:物价上涨也是城市生活空间拥挤带来的连锁反应之一,导致城市生活成本企高。大城市由于人口集聚,消费需求旺盛,而土地资源稀缺导致供应受限,使得房价、物价居高不下。在一线城市,房价动辄每平米数万元甚至更高,普通居民购房压力巨大;日常消费、餐饮、服务、教育等价格也水涨船高,生活成本显著增加,居民生活负担沉重,导致人们捂紧口袋不敢随便消费,甚至害怕结婚、生育。
我经常在全国各地自驾游,经过实地体验、了解,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东部沿海的发达城市,尤其江浙沪这一带,这些大举吸引全国各地资源与人口的地方,与东北、西北、西南,甚至东南亚国家相比较,除了日用工业品外,房价、教育,人工、用车(油费、停车费、维修费等),住宿、餐饮,农牧产品、水产生鲜等等方面,支出费用都远远超高其它地区。
(三) 文化式微:特色消逝危机
城市的快速发展在带来繁华的同时,也对本土文化造成了巨大冲击。在城市规划与建设过程中,为追求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大量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建筑、街区被无情拆除。北京的老胡同、四合院曾是京城独特的文化名片,它们承载着数百年的历史变迁、民俗风情,邻里之间的欢声笑语、互帮互助尽显老北京的温情与韵味。然而,随着城市更新改造,许多胡同被拓宽、四合院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现代化高楼大厦,城市的历史脉络被粗暴斩断,传统文化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物质载体。
当我们逐渐意识到保护城市文化的重要性时,又不得不花费巨资重建仿古街区、古城、古镇、古村落。
各地仿古建筑、仿古街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还是专门划出集中区域,而不是散落在、镶嵌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它们往往只有外壳,里面处处弥漫着浓浓的商业味儿,独独缺乏内在的文化特色,城市文化在盲目的模仿中逐渐迷失自我。从南到北,许多城市的仿古步行街充斥着相似的小吃摊、纪念品店,建筑风格缺乏地域特色,文化内涵浅薄,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当地历史的韵味,陷入了同质化的泥沼。游客漫步其中,很难感受到当地之独特所在,导致我慕名跑了不少这些地方,到后来也记不得其有多少各自的区别。
当然,还有不少印象深刻的古城古镇古村落,比如喀什古城、镇远古镇、大同古城、郭峪古城、婺源、阆中古城等。
想想欧洲那些带着浓郁历史味儿的百年老街、老建筑、老招牌、老雕塑,一看就有一段故事,其征服世界各地游客的魅力,应该令我们城市的政策制定者、规划者、设计者们汗颜。
我每到一个城市,喜欢到当地的博物馆、博物院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风俗及其变迁,以全面认识该城市的面貌,比如湖北博物馆、河北博物院、山西博物院等等。在这里,经常遇到人满为患的现象,尤其是年轻人很多。我想,这种现象也侧面反映了现在年轻人渴望明白自己的文化定位,却无法在现在生活的城市日常中体会到,只能到博物馆寻找历史的慰藉。
城市文化的式微不仅使城市失去了独特魅力,让市民们缺乏对自己城市鲜明的认识,认同感降低,削弱了城市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我每到一个新城市,问当地人“你们这儿哪里值得一去”?不少城市的当地人,先表现出一片茫然,然后会推荐一些当地的美食街、步行街、商业街这些与赚钱花钱有关的去处,或者名声在外的著名景区,独独缺少文化的、历史的去处。
我每到一个新城市,也喜欢逛那些老居民区、农贸集市,寻找本地城市的特色,但即使在地方名优特产集市,也千篇一律的是现代商业面貌,没有了牛羊猪臭味、海腥味、泥土味儿,还有吆喝声。
我国经历了近代百年的羸弱动荡,又经过诸如“义和团”、“破四旧”之类的运动,这些对我们的历史遗产损伤摧残非常之大。这也影响到我们的城市管理者甚至普通市民,在意识上、教育上、行动上缺乏对重建城市文化保护、维护地方特色的理所当然——赚钱才是时时刻刻的主题。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凝聚市民归属感、认同感的精神纽带,缺乏文化底蕴的城市如无根之木,连告诉他人“你是什么?”都难以说清,那么,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怎能博取持久的流量,从而脱颖而出,赢得众多发展要素的汇聚,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最近一段时间,冰雪哈尔滨、古建山西虹吸眼球、火爆出圈,正是说明地方特色、文化特色对于各地的良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人际疏离:社交纽带弱化
现代城市生活中,人际疏离现象愈发凸显,成为城市发展的一大隐忧。交通拥堵与居住模式的变迁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城市道路拥堵使得居民通勤时间大幅增加,每日耗费大量精力在路途奔波,下班后疲惫不堪,无暇与邻里交流互动。曾经邻里间茶余饭后的闲聊、孩童们在街巷的嬉戏打闹,如今已成为稀罕场景。
上年纪的人,还记得小时候随意穿街走巷串门,而不必于过马路时惶惶不安的那种悠闲与其乐融融的生活吗?
道路不断地拓宽意图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停车场不够只能占用住宅小区公共空间、公共道路等已显紧张的城市土地,不断占据人们平层化生活的地盘,还到处收停车费导致人们出行成本增加。在这样不断地恶性循环情况之下,城市管理者们着手将人们往上往高楼大厦中的一个个小格子屋赶。
高层住宅的普及,将人们分隔在一个个独立的空间单元内,单元门一关,便是自己的小世界,邻里之间缺乏日常交流的机会,甚至对门邻居都会互不相识。与传统四合院、弄堂相比,这种居住模式极大地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自闭症、抑郁症、暴躁症、巨婴症患者增多,社区认同感、凝聚力难以形成。
在社交方式上,四合院一类平层住宅消失了,网络等虚拟空间却大大增加了。
网络社交的兴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人们的社交圈,但虚拟空间的交流无法替代现实中的面对面互动。人们在网络上与远方的朋友、陌生人畅所欲言,却在现实生活中与身边的邻居、同事日渐疏离。朋友聚会时,各自低头玩手机,沉浸在虚拟世界,真实的情感交流愈发匮乏,人际关系变得愈发淡漠。没看见朋友、同学、同事聚会时,各自低头玩手机的现象越来越多?微信群、朋友圈的互动越来越少吗?
人们为了亲近大自然,不得不大老远跑到郊外甚至远方寻找森林湖泊和鸟语花香,这就是造成以下现象的原因:现代人怀旧情绪盛行;城里人到农家乐中、果园里、田野中寻找农耕火种的农村旧时乐趣;我国节假日期间,景区景点爆满……等等。
这种人际疏离不仅影响了个人的心理健康,导致孤独感、焦虑感增加,也削弱了城市的社会凝聚力。城市本应是一个充满温情、互助的社群共同体,如今却在快节奏、现代化的浪潮中,逐渐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紧密的社交纽带。
三、我国为通勤的投入及其成果
(一)交通基建规模:
我国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成就斐然,截至 2023 年底综合交通网络总里程已超过 600 万公里,稳居世界首位,展现出强大的基建实力与规模效应。
铁路建设方面,营业里程达到 15.9 万公里,其中高铁 4.5 万公里,高铁里程占全球高铁总里程的三分之二以上,构建起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高速客运网络。从北京出发,数小时内可直达国内绝大多数省会城市,极大缩短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促进了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的快速流动。如京沪高铁,全长 1318 公里,开通后使得京沪两地间的出行时间从原本的十多个小时锐减至 4 - 5 小时,为沿线城市的协同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公路领域同样成绩卓著,公路总里程达 544.1 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 18.4 万公里,形成了覆盖城乡、连接各地的公路交通网。高速公路如毛细血管般延伸至全国各地,为货物运输、居民出行提供了便捷通道。以物流运输为例,公路承担了我国大部分的货运量,保障了生产生活物资的高效配送,支撑着庞大的国民经济运转。
城市轨道交通蓬勃发展,截至 2024 年 7 月,全国总里程为 1.5 万多公里,涵盖地铁、单轨、轻轨等多种形式,成为大城市缓解交通拥堵、提升通勤效率的主力军。北京地铁网络四通八达,线路总里程超 800 公里,日均客流量高达千万人次以上,极大方便了市民的日常出行,减少了地面交通压力。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投入背后,是对城市发展、经济增长全方位的有力支撑。每一公里的铁路、公路、轨道,都承载着人流、物流、信息流,成为驱动城市发展的动脉,彰显我国基建大国的雄厚实力与长远战略眼光。
(二)投入产出分析:效益与隐忧并存
巨额交通基建投入带来诸多显著效益。在经济层面,直接拉动上下游产业发展,从建筑材料、工程机械制造,到勘察设计、工程施工,再到运营管理、维护保养,形成庞大产业链条,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据估算,每投资 1 亿元铁路建设,可直接带动约 1.5 万个就业岗位,间接带动相关产业就业人数更多。高铁开通大幅缩短城市时空距离,催生同城化效应,拓展城市经济辐射范围,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内,高铁网络加速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流动,推动产业分工协作,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通勤效率提升是交通基建投入的直接成果。城市轨道交通使居民出行更加准时、便捷,减少道路交通拥堵,降低通勤时间成本。上海地铁高峰时段最小发车间隔可缩短至 2 分钟以内,极大提高了运力,保障市民快速出行。高效通勤激发城市活力,上班族有更多精力投入工作,下班后有充裕时间休闲娱乐,提升生活幸福感,也为城市夜间经济、文化消费等创造条件。
然而,交通基建投入也存在隐忧。一方面,部分地区交通设施建设与实际需求存在一定脱节,一些偏远地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交通设施利用率不高,前期高额投资难以在短期内通过运营收益收回,造成资源闲置浪费。另一方面,大规模交通基建投资带来地方政府债务压力,若后续运营收益不佳,偿债负担将影响其他民生领域投入。部分城市地铁建设运营成本高,票务收入难以覆盖,依赖财政补贴维持,长期面临收支失衡的挑战,这要求我们需审慎权衡投资规模与效益,优化资源配置,确保交通基建可持续发展。
可查数据如下:
1、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9万公里,包括高铁达到4.5万公里;
其中高铁的建设成本:每公里的建设成本大约在1亿至2亿元人民币之间。
2、截至2023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数为544.1万公里,其中:
(1)高速公路总里程为18.4万公里;
高速公路建设成本:标准高速公路:每公里造价在7000万至8000万元之间,复杂地形的成本可达每公里1.5亿——3亿元。
(2)全国城市道路总里程数是49.3万公里;
我国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用地面积为9328.65平方公里(只搜到2019年数据,至今占地面积绝对远远超过1万平方公里)。
投入成本:一般市政道路建设成本大约为500元/平米,即500万元/平方公里。这其中没有计入土地成本,而土地在城市中是最贵的资源。
以杭州为例,大市政道路建设成本约为500-1500万元/平方公里,小区内道路建设成本约为200-500万元;而土地价格,2024年杭州城市土地拍卖的平均楼面价在20000元/平方米至35000元/平方米之间。
3、截止2024年7月,我国城市线轨道交通总里程为1.5万多公里,包括地铁、单轨、轻轨、磁浮、胶轮路轨全自动无人驾驶APM(旅客自动运输系统)等;
其中地铁建设成本:平均每公里造价:普通城市约为5亿元,一线城市甚至超过10亿元。
以上数据中,城市道路与城市线轨道交通总里程合计约51万公里,可绕地球约13圈。
4、城市地下隧道:无数据。
5、我国公路高架桥总长度:根据交通运输部发布的《2023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23年末,中国公路桥梁共107.93万座,其中高架桥的长度约为378万千米。
6、城市立交桥:截至2023年底,我国城市高架桥的总数为80万座。下面为2023年各城市已建立交桥数量前15名的数据。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