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条湘江水,一个毛润之
中华大地有千万条大江大河,却有三条湘江水;
中华母亲有无数个优秀儿女,幸有一个毛润之。
毛润之从湖南湘江走来,相继跨越了三条湘江,走出了一段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转千回的里程,走出了人类历史上气吞山河、惊天动地的奇迹,走出了令后来者肃然起敬、心驰神往的传奇。
湘江之子毛润之
—— 1 ——
我们所熟悉的湘江,是湖南的湘江。
湘江是湖南省最长的河流,是湖南的母亲河。
发源于广西东北部的湘江西源,与发源于湖南永州蓝山县的湘江东源潇水,在永州的萍岛汇合后,并称湘江,蜿蜒向东北,一路穿过湖南东部,过湖南省会长沙,于湘阴县入八百里洞庭后,在岳阳的城陵矶注入长江,奔向大海。若从潇水源头起算,则湘江干流全长948公里,流域面积94721平方公里。湖南因湘江而简称为“湘”,湖南也便有了一个浪漫而诗意的名字——潇湘。
湘江自西南来,到了株洲城,却又折向西南,拐了一个弯,仿佛要在此地等待什么。果然,在拐弯后往西南走了约30公里,她在湘潭城等来了西来的涟水,尔后复归奔流入海的初衷,继续奔腾向北。
在湘潭市湘江拐弯处左岸的河口镇,向西溯涟水而上约20公里,到湘潭县石潭镇,转沿左岸支流韶河上溯约30公里,过银田,至如意镇,西南方向群山葱茏处,便是韶山冲。
1893年12月26日早晨,太阳升起之时,毛润之就诞生在湘江流域的韶山冲。
群山葱茏处的韶山冲
在你诞生之前的53年,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侵略者签订了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自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你诞生之后的次年,野心勃勃的日本发动了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第三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华民族几近跌落至历史的谷底。此后,中华民族在风雨如磐中又走过了14个春秋。
1910年春,16岁的你被父亲送到湘潭做粮行学徒。粮行在湘江边的谷米集散地沙湾,归属湘潭第十八总(当地把街道称为“总”),名叫宽裕粮行。这是你第一次来到“大河”湘江边,在你的家乡,人们把韶河称作“小河”,把涟水称作“中河”,而把湘江称作“大河”。其时的湘潭,富庶繁华,被称为“小南京”,有闻名遐迩的十八条街道,一首民谣描绘了其特色和盛况:“……十五总,真不差,6毛船票到长沙;十六总,仓门前,九如斋,不便宜;十七总,真奇怪,民办厂子办机械;十八总,大码头,乡里鸡蛋兑酱油。”可见宽裕粮行所在第十八总的兴旺与发达。但你志不在商,在粮行的日子里,大部分时间都上了粮行的阁楼独自看书。
没多久,你告别了粮行,到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在湘江支流涟水之滨的东山小学堂,你博览群书,遍读康梁,关注时事,取笔名“子任”,初步立下以天下为己任的宏愿。
很快,东山高等小学堂就装不下你的梦想了。仅仅过了半年,1911年春节过后的一个清晨,刚满17岁的你挑着一副装着书籍和铺盖的担子,向西翻过韶峰,来到湘乡县石塘冲正屋场的贺南岗先生家。贺南岗先生原是你在东山学堂的老师,新学期应聘到湘乡驻省城中学任教。经由贺先生和其他老师的介绍与帮助,你到湘乡驻省中学求学,遂与贺先生约定结伴同行去长沙。当天中午,你和先生到了湘江的拐弯处——湘潭城,这是你第二次来到湘江。随后,你们搭乘从湘潭到长沙的小火轮,走了4个多小时的湘江水路,傍晚时分,到了长沙小西门码头。
这一天,对湘江而言,是平凡的,她在湘潭的拐弯处照例接纳了不舍昼夜的涟水。但这一天,对湘江而言,也是不平凡的,她在滔滔不绝奔流了亿万年之后,等来了身材高大、气宇轩昂的你。你第一次赴了湘江之约,经由湘江第一次出远门,也便经由湘江走进了激荡的时代洪流,走进了历史的风云际会,就像千里湘江汇入了万里长江直奔大海。从此,你与湘江的交集给中华民族的史册增添了更加传奇的色彩、更加动人的华章。
在湘江之畔,在湖南省图书馆,在省一师,在岳麓山,在橘子洲头,你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见识了更大的世面,“野蛮”了体魄,得到了众多恩师的赏识和指导,接受了新文化新思想,涵养了大胸襟大格局,确立了救国救民的伟大志向……
10年之后,1921年6月29日下午6时,你再赴湘江之约,也是在长沙的小西门码头,你登上了北去的小火轮,坐的是三等舱。其时,你还有半年才满28岁,与你同行的何叔衡,比你年长17岁。此行东去,目的地是上海,你们要去参与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你,原本是拿不出从长沙到上海的路费的。匆忙之中,是“红色老板”熊瑾玎筹措了两万元现大洋,你们这趟开天辟地之旅才得以成行。船经武汉,来自湖北黄安(今红安)、比你年长7岁的董必武上船同行,那笔大洋便作了你们的旅费和后续的革命活动经费。
10年前,尚未满18岁的你沿湘江水路第一次来到长沙。但仅仅过了10年,昔日那个从韶山冲走出来的农家少年便经由湘江走到了中国革命风暴的中心——一样的傍晚,一样的小火轮,一样的小西门码头,一样的北去的潇湘水,在神州大地凄风苦雨的“平静”之下,一位湘江哺育的湘江之子开始为中华民族逆天改命——昔日抵达,今天出发,白驹过隙间,湘水依旧,你却已今非昔比。这10年中,除了短暂的北平之旅,你几乎都是在湘水之畔度过的。曾自名“二十八画生”的你,用了差不多28年的时间,终于在潇湘怀抱完成了文化知识储备,磨砺了强健的体魄,确立了鸿鹄之志,就要破茧成蝶、走上历史的大舞台。你用你的理想和行动、勇于实践和持之以恒,为一切奋斗者和后来人描绘了一幅“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
但你终归是离不开湘江的。因为你是湘江之子,湘江是你的母亲,你的根在湘江,你的魂在湘江。
1925年的晚秋,你携刚刚在故乡韶山完成的雄文《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奔赴广州,途经湘江,在橘子洲头,旧地重游,触景生情,你仰望苍天,以诗意的语言抒写了奋斗的豪情、发出了穿越古今的时代之问和历史之问——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 2 ——
1927年初春,你又回到了湘江,你用32天做实地调查研究,完成了另一篇振聋发聩的巨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然而,你终于还是要告别湘江了。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神州大地。彼时,党内妥协者有之,退缩者有之,变节者亦有之。8月7日,在湖北汉口,你喊出了石破天惊的“枪杆子里出政权”,随即马不停蹄,逆风而行,去往湘赣边界发动秋收起义。
“虽千万人,吾往矣!”——告别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湘江,告别了恋恋不舍的妻儿,你往东方去。其时,你的长子毛岸英还不到5岁,你跟他再次见面是在19年之后;你的幼子毛岸龙出生才4个多月,这一别之后,你却再也见不到他了——自此之后,公而忘私、国而忘家便成了你生命的常态。
你虽然告别了母亲河湘江,但湘江依然在你身边——在东方,你邂逅了人生的第二条湘江,那是江西会昌的母亲河湘江。
这条湘江又称湘水,也称湘子江,全长103公里,流域面积2049平方公里。她发源于武夷山脉之笔架山南麓、江西寻乌县东北部的罗珊乡,向北流入会昌,在会昌县城与源自瑞金的赣江正源绵江汇合后,成了贡江,再蜿蜒向西,与章水拥抱,章贡合而为赣,归于赣江,后分三支汇入鄱阳湖,最终在九江东北湖口注入长江,她的目标也是大海。1100年前,韩愈谏唐宪宗迎佛骨,被贬潮州,就是在翻越秦岭之后,取道长江至赣江,溯贡江抵会昌三江口,再从湘水辗转至韩江后入潮州。民间有传,八仙之一的韩湘子是韩愈的侄孙,韩湘子云游至汉仙岩,其腰带随风飘落成江,此江遂得名湘江。因其流域大部分在会昌县境内,她是会昌的母亲河。
江西会昌湘江略图
不知道对地理情有独钟的你最初知道江西寻乌(会昌)湘江是哪年哪月哪日,也不知道你当时的所思所想。只知道在1929年1月,你率红四军主力战略转移,南出寻乌县,从吉潭圳下村转战瑞金大柏地,就接近了这条湘江的源头。不过,可以想见的是:在他乡遇到一条与故乡母亲河同名的河流,你定然有久别重逢的亲切,或许就像在他乡遇到了日思夜想的慈母吧!
你是公认的文章大家,因为深爱这片土地,深爱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并立志改造这片土地,立志造福于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而历史镜鉴是改造社会的武器之一,你便一头扎进历史和地理之中,读了万卷书,行了万里路,又在万里路中手不释卷,知行合一,融会贯通,也便成了历史大家和地理大家。面对生命中的第二条湘江水,思接浩宇的你是不是想到了韩湘子,想到了“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想到了文章巨公韩昌黎,想到了他的“谏迎佛骨”,想到了你的母亲——那位一生善良慈悲、虔诚信佛、深刻影响了你的农家妇女?
犹记得,那次母亲得了重病,为祈求慈母平安,少年的你便一步一叩首,上南岳衡山烧香拜佛。母亲的言传身教,让你从小就有了悲天悯人、看不得穷人受苦的情怀。后来,通过读书思考和探索实践,你自觉成为了唯物主义者,你深知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人民要翻身解放也不能靠神仙皇帝,如果这世上真有上帝,人民便是上帝;你知道求神拜佛并不能给亲人祛病消灾,也不能改变人间不公,更不能改造社会,不能挽救国家危亡,在即便是改良也要流血的世道,除了拿起枪杆子,除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别无他途。
这是你拿起枪杆子、发动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的1930年5月。你利用红四军在赣州第二次分兵的机会,来到了这条江西湘江源头所在的寻乌县。在24岁的寻乌县县委书记古柏协助下,你在寻乌开展了20多天的实地调查研究,写成了详实严谨、生动活泼、洋洋洒洒八万余言的《寻乌调查》,阐发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这次调查研究,与你在湖南湘江之畔的调查研究一脉相承,初步形成了你的思想灵魂的三个基本点——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寻乌调查报告,是你历次调查报告中篇幅最长的一篇,也是你特别看重的一篇,后来,在千难万险的万里长征途中,你把牙刷、牙粉等能扔的随身之物都扔了,也没有扔下这份调查报告手稿,一路把它带到了延安。
1933年9月,蒋介石纠集100万兵力,对江西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你被排挤出中央领导核心后,又一次来到了湘江边,在湘江与绵江交汇处的文武坝村养病。1934年4月27日,中央苏区北大门广昌失守;与此同时,敌陈济棠部三个师气势汹汹直扑根据地南线,在敌大兵压境之下,南大门筠门岭岌岌可危。红军在筠门岭设了三道防线,其中第二道防线盘古隘,高山险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第三道防线则扼湘江自赣南群山北出会昌及瑞金之咽喉,距会昌县城约50公里,对保卫会昌及瑞金极为重要。守卫筠门岭的红22师与十倍于己的敌人展开血战,终因左倾战略战术和军事指挥错误,寡不敌众,连续失去了前两道防线。在危急关头,心急如焚的你“越权”给红22师政委方强等师领导打电话,了解前线战况,商讨克敌制胜之法。在你的指导下,红22师调整战术,打了几个胜仗,但毕竟为时已晚。5月,22师在付出了损失过半的巨大代价后,被迫撤离最后一道防线,沿湘江向北撤退,在站塘构筑新的防线。6月初,你主动请缨,沿湘江南下站塘,在红22师驻地李官山,你实地调查研究,敏锐洞察南线敌军的矛盾心理,指导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作战方针,提出了“打”与“和”相结合的策略,粉碎了敌军沿湘江北进、威胁瑞金的企图,暂时扭转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湘江流域阻击战略图
1934年7月23日清晨,你登上会昌城外湘江与绵江交汇处的岚山岭,身处逆境的你,将忧郁而坚毅的目光穿越湘江上空,眺望八闽百粤,依然坚定,依然乐观,依然豪迈,吟出了充满光明和希望、振奋人心的词章: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 3 ——
然而,失去了北大门和南大门的中央革命根据地毕竟已无险可守,危在旦夕,第五次反“围剿”彻底失败,除了战略转移,红军已别无选择。1934年9月,你身患恶性疟疾,连续高烧,所幸“红色华佗”傅连暲从湘江东面的瑞金走了100余华里,赶到于都,才把你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即便如此,你也差点跟何叔衡一起被取消跟随中央红军转移的资格。10月18日,在贡水河畔的于都何屋,大病未愈的你躺在担架上开始跟随部队转移,只是想不到,此次告别你生命中第二条湘江之后的铁血征程,竟是二万五千里。四个月后,1935年2月24日,那位14年前和你一起从湖南湘江出发、同船东赴上海参与开天辟地的“何胡子”何叔衡,在跨越了生命中的第二条湘江之后,在福建长汀壮烈牺牲,时年59岁。
此行西去,跨越千里,突破敌军重重围追堵截,你和红军主力回到了故乡的母亲河湘江的上游:湘江东源潇水、广西灌县的湘江支流灌江以及全州与兴安之间的湘江西源干流。
一个多月后的寒冬,你和这支队伍强渡潇水,进逼灌江和湘江西源干流。此前,你向红军领导核心“三人团”提了三次建议,提出红军主力不要过潇水、不要走进敌人在湘江西源干流布下的“口袋”,但都不被采纳,8万中央红军被迫突破敌军以30万兵力构筑的湘江防线。经过5昼夜的血战,红军杀出血路,强渡湘江,代价是5万6千名红军战士的生命,战士的鲜血染红了湘江水。
湖南(广西)湘江略图
回望血红的湘江水,你是否想到了一统华夏的秦嬴政?2100多年前,在距此地不远的兴安湘江源头,奉秦始皇之命,史禄率众开凿了中国最古老的运河——灵渠,灵渠连通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南进的兵马粮饷辎重得以突破关山阻隔,秦军所向披靡,迅速统一了岭南地区。如今,军阀割据,列强环伺,中华大地四分五裂、硝烟弥漫,熟读历史的你深知国家要富强、民族要复兴,其前提是国家疆土的统一,念及此,你是不是热血沸腾、斗志倍增、深感肩上承托着千钧重担?
回望血红的湘江水,你是不是想到了诗圣杜甫?1160年前,饱受安史战乱之苦、一生漂泊的杜子美颠沛流离于湘水流域,“归路从此迷,涕尽湘江岸”。也是在一个朔风凛冽的寒冬,贫病交加的他终未能回到朝思暮想的故乡,凄凉地消逝在滔滔湘水之上。“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成了再也不能实现的梦想和死不瞑目的遗恨。同样是书生、同样诗情满怀,你何曾不想行吟江畔、安享太平,但铁的历史和血的现实告诉你,吟诗作对、坐而论道不能破坏一个旧世界,更不能建设一个新世界,唯有拿起枪杆子去革命、把理想付诸实践,方能扫除人间不平、为天下苍生谋幸福、为中华万世开太平。而要实现这一切,眼前的当务之急,便是把红军带出绝境,为革命保存赖以燎原的火种。
回望血红的湘江水,你是否想到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1130年前,柳河东被流放永州,在潇水之滨的十年间,他贫病交加,先后痛失慈母和幼女,在湘水北去、离此处不远的湘江潇水冷水滩,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深冬,依一叶孤舟,顶一袭蓑笠,独钓寒江雪,一个遭受排挤而壮志难酬的孤独背影便永远定格在中华民族历史时空的深处。在血淋淋的残酷面前,同样与亲人骨肉分离的你,同样久病体弱的你,同样身处寒冬的你,同样遭受排挤打击的你,内心的孤寂与不屈,想必比柳河东有过之而无不及吧!更何况九死一生的危险如影随形,对红军、对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担忧像九嶷山一样日甚一日地压迫着你。
回望血红的湘江水,你是不是想到了潇湘大儒周敦颐?800多年前,这位来自湘江东源潇水之畔道县的宋代理学开山鼻祖,以一篇惜字如金的《爱莲说》,描摹“出淤泥而不染”的清莲,既是讴歌,也是自况。濂溪先生“上承孔孟,下启程朱”,虽执政为公、勤政为民,但他的哲学思想、治国理念未为当朝采纳,终未能影响、改变北宋的社会现状。也许,此时此刻,湘水前贤哲人的际遇与湘江血流漂杵的重叠让你更加坚定了这样的认识:一个政党要攻坚克难、达至目标,就必得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及创造并执行正确指导思想的坚强领导核心,以为引领旗帜,以为北斗导航,以为定海神针。
你知道,湘江里流淌不息的不只是南国的河水,也是不绝的华夏历史和绵长的中华文化。你也知道,尽管中华文化其来有自、一脉相承,理应古为今用、扬弃光大。但归根结底,无论是职业身份、初心使命、信仰目标,还是所处的历史时代,他们都是不能跟你相提并论的,因为你不是职业诗人,你是职业革命者,虽然你其实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你不是封建士大夫,你是共产主义战士,你当上了国民党的代理中央宣传部长,也坚定站在中国最广大的人民一边,放不下农民和农民运动,宁愿钻进山沟沟里去当“山大王”,9年前,你就在湘江边说过“粪土当年万户侯”。
然而,回望血红的湘江水,你一定想起了你的学生和战友夏明瀚。7年前,夏明瀚壮烈就义于长江北岸的汉口余记里,那也是湘江水汇入长江后流过的地方。你忘不了,在湖南自修大学,他是你的学生,你是他的革命领路人;在长沙清水塘,你和杨开慧为他与郑家钧“穿针引线”结良缘;在武汉农讲所,他是你最得力的助手;……你清楚记得,你年长他7岁,他牺牲时才28岁。
回望血红的湘江水,你一定想起了妹妹毛泽建。5年前,菊妹子英勇就义于距此处不远的湘江之畔衡山县马庙坪。你记得,你这位妹子生于1905年,比自己足足小了12岁,牺牲时,她才24岁!她虽然不是你的同胞妹妹,但慈爱的母亲收养了苦命的她,你这位长兄一直对她疼爱有加、关怀备至。妹子又名达湘,不甘做童养媳的她不但从韶山冲走了出来,走到了长沙,走到了湘江,如今还永远留在了湘江的怀抱。
回望血红的湘江水,你定然想起了杨开慧。你清楚记得,1927年8月下旬的那个夜晚,身穿一袭灰色长衫、手持一把油纸伞的你,行色匆匆,走出了长沙板仓的家,已经走得远了,蓦然回首,却见霞姑还站在屋后山的棉花坡上,在向你挥手——你们都想不到,这一次分别,竟是永诀。如今,湘水依旧流,伊人已远逝——4年前,在长沙,在距湘江边不到2公里的浏阳门外识字岭,刚过29岁生日第8天的她,毅然决然抛下三位幼子和久未谋面的丈夫,坚贞不屈,英勇就义。牺牲前,面对敌人的酷刑,她说:“死不足惜,但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你是最浪漫的,也是最清醒的,正如你的仰望星空而又脚踏实地。在党内,当很多人还对革命充满幻想的时候,你就洞见了革命的本质和革命的艰难。8年前,就在湘江之畔,你在实地调研了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的农民运动之后,告诉你的同志们:“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尽管如此,此时此刻,你再也不忍直视血红的湘江水,唯有强忍悲愤、毅然转身、大步向前。
在人生的最低谷,你第三次赴了母亲河湘江之约。如果说前两次奔赴湘江之约都是从南向北沿湘江顺流而下,那么,这一次则是必须战胜死神的东西向跨越。你的母亲河是一条平凡的江水,也是一条极不平凡的江水,千百年来,史禄来过,杜甫来过,柳宗元来过,周敦颐也来过……如今,在阔别母亲河8年之后,你和8万多名红军战士来了。为了突破重围、走出绝境,70%的战士把生命留在了这江水的怀抱,剩下的人跨过他们用鲜血染红的江水,继续前行……
你告别了母亲河湘江,向西而行,前路茫茫,注定又是无尽的险象环生、步步荆棘。而悲伤的湘江水,依然向北奔流——带着同伴的鲜血,带着你的思念,带着你的不舍——她将流过达湘妹妹长眠的衡山马庙坪金紫峰,流过刻记了你书生意气和壮志情怀的橘子洲头,流过收藏了霞姑温柔而决绝目光的识字岭,流过回荡着夏明瀚“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英雄浩气的余记里,流过14年前你与何叔衡、董必武同船眺望过的万里碧空与天际……
自此之后,湘江沿岸的百姓人家便不约而同,“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 4 ——
道路崎岖,寒风刺骨,衣衫褴褛,饥寒交迫,你与这支死里逃生的队伍继续西行,尽管巨大的危险依然接踵而至、无所不在。在前方,等着你和这支疲惫队伍的,依然是纸上谈兵、朝令夕改的指挥,依然是首鼠两端、慌不择路的盲目,依然是无数冰冷的枪口和无数同样冰冷的子弹。
你虽然又一次告别了母亲河湘江,但湘江依然在你身边——在前方,一条让你倍感温暖的江在等着你,她与你家乡的母亲河有着一样的名字,与会昌的母亲河有着一样的名字,她也叫湘江——贵州遵义的母亲河湘江。
这是你生命中的第三条湘江。在工农红军和中国革命面临生死抉择的危急关头,走过了两条刻骨铭心的湘江的你,博览群书、博闻强记的你,特别重视地理、把地图视若珍宝的你,当在遵义与第三条湘江不期而遇的时候,是突如其来的大吃一惊,还是久别重逢的心领神会?
你是最看重地理的,因为你胸怀天下,因为你指点江山,而江山就是地理,江山就是土地上的人民;因为你重视实践,因为你重视调查研究,而地理正是其载体和根本,你深知脱离了地理山川和人民群众的调查研究就是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你第一次知道世界之大,是在看到《世界坤舆大地图》的时候,那是在距离湘江约2公里的望母台湖南省立图书馆正门大厅,后来,你的恩师杨昌济向你推荐了顾祖禹的史地著作《读史方舆纪要》,自此之后 ,你便十分重视学习地理和运用地理,与地理、地图结下了终生的不解之缘。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郦道元的《水经注》、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以及魏源的《海国图志》都成了你百读不厌的书籍。你在给友人肖子升的信中说过:“地理者,空间之问题也,历史及百科,莫不根于此。”
1917年,在你创办的长沙工人夜校,你开设了地理课,1921年,在你创办的长沙自修大学,也开设了地理课;后来,无论在广州农讲所,还是在武汉农讲所,你照样开设了地理课,并亲自编写地理教材,亲自担任地理课教员——今天我们都习惯于亲切地把你称作“教员”,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你这位“教员”最初是从做地理教员开始的。至于日后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抗美援越,以至谋划三个世界战略构想……你对地理还是一如既往的重视,你对地理信息的运用也更加得心应手、出神入化了——在朝鲜,你给美国侵略者划定了一条纬线,在越南,你也给美国侵略者划定了一条纬线。可以说,你是学而致用、用地理知识为政治目标服务、用地理知识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高手和典范。都说你是“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其实,你又何尝不是“笔下千秋万代,眼底五洲四海”。
贵州遵义湘江,其名最早见于元末明初大文学家宋濂的《杨氏家传》,其主源喇叭河发源于遵义西北的娄山山脉,自北向南流过遵义市,在播州、开阳、瓮安3县(区)交界处的三星场汇入贵州最大的河流乌江,一路往东北,在重庆的涪陵注入长江,与湖南(广西)的湘江、江西的湘江一样,她的目标也是大海。遵义湘江全长155公里,流域面积4913平方公里,是遵义的母亲河。
贵州遵义湘江略图
1935年1月15日,在遵义古城的湘江之畔,在东距湘江数百米的原黔军25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人官邸,一场决定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华民族命运的会议召开了。会议召开前,你推心置腹,锲而不舍,取得了张闻天、王稼祥和周恩来等关键领导人的支持;在历时三天的会上,你雄辞闳辩,据理力争。凭着不屈不挠,凭着勇于担当,凭着众望所归,你在人生的第三条湘江边回到了红军的领导核心,这支人民的军队也便在它革命征程的第三条湘江边走出绝境,走向胜利,走向辉煌。
遵义会议后不久,你指挥红军二渡赤水,重夺湘江之源娄山关,旋即挥师南下,再夺遵义城,取得红军长征以来、遵义会议之后的首次大捷。重夺娄山关后,硝烟甫散,你登上关山险隘,俯瞰千峰万仞,眺望百里湘江水,眺望湘江之畔的遵义古城,感慨万端,吟出了二万五千里征途中最为悲壮激越的词句: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 5 ——
红日照古今,大江流岁月。1935年3月,你率领这支队伍离开遵义湘江,一路跋山涉水,披荆斩棘,过关斩将,往西北上,跨过了地球的9个纬度,从四川的岷江走到甘肃的岷山,从南方的六盘水走到北方的六盘山,最终到达黄河之畔,抵达革命圣地延安。
在南方,从西到东,在横跨9个经度的土地上,你走过的三条湘江,依旧奔腾不息,汇入长江,奔向大海。她们在默默忍耐着,暗自积蓄力量,等待你这位湘江之子和你所率领的这支人民军队的归来。
在湘江水奔流了整整14年之后,1949年4月,你历久不渝的忠诚在长江与湘江之水相拥——你指挥的百万雄师在西起江西九江东北湖口,东至江苏江阴的千里战线上突破长江天险——顷刻间,那个代表权贵利益的腐朽王朝土崩瓦解,一位湘江之子以不可战胜的豪迈发出了足以告慰母亲河湘江、震撼中国和世界的时代最强音: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当你豪情满怀在白纸上写下这56个汉字的时候,可曾想到那位生于永州零陵、湘水孕育的草书狂僧怀素?如果说1000年前的“草圣”怀素只是一个纯粹的书法家,那么,于你而言,书法就是深受中华文化熏陶之后内化于心的修为,是南征北战、革故鼎新、改造社会过程中的真情流露和自然抒发。因为读过了橘子洲头的浪遏飞舟和寻乌湘水的九曲回肠,读过了会昌城外孤独的高峰和桂北湘江渡口的险滩激流,读过了遵义母亲河的蜿蜒曲折和娄山关口的危峰峭壁,因为见惯了革命征途的波谲云诡、风高浪急和惊涛骇浪,你的字里行间便寻不见一丝一毫那些“冒牌书法家”们所引以为傲的匠气和墨守成规,你的笔墨亦迥然有别于怀素及其他书法大家的作品。在尺纸之上,在随心所欲间,你笔走龙蛇,挥洒出中华书法至高的独特境界:品格的光明磊落、性情的豪迈洒脱与命笔的出奇制胜,用兵的灵活机变、统战的因势利导与用人的不拘一格,战略上的胸有成竹与战术上的细致入微,永远的只争朝夕与永远的从容不迫。无论一笔一划,还是布局谋篇,你都游刃有余,于守正中创新,而后自成一格,把取势、借势与造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又浑然天成,一如你的斗争实践与哲学思想。
但此时此刻,你一定想起了14年前的湘江水,想起了那流动的血红色。遥望势如秋风扫落叶的滚滚铁流,你是不是在心中默念:在悠悠湘江水流淌了5000多个日夜之后,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尊严、独立与复兴而抗争的战士们的热血又一次在长江相溶合了!
你还记得吧,在故乡的母亲河湘江之滨、你曾经苦读和健身的岳麓山,在岳麓书院文庙的正门,有一副你读过的楹联,此联相传为潇湘狂人王闿运所作: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
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有人从这副对联中读到了王氏的狂傲与霸气,也有人从这副对联中读到了湘人的自信与自豪。但如果以湘江为视角来观察一个伟大人民政党、一支伟大人民军队一路走来的历程——从三条湘江河畔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的上下求索,抛头颅、洒热血的艰苦卓绝,到今日百万雄师突破长江天险、摧枯拉朽、横扫强敌的伟大胜利,那么,把这副对联改一改,就再合适不过了:
雄师北来,原是井冈一脉;
大江东去,无非湘水热血。
是的,今天洒在长江上的鲜血与14年前洒在三条湘江上的鲜血同脉同源,一样的殷红,一样的炽热,都是这片土地的赤子为中华母亲付出的丹心碧血。千千万万、来自五湖四海的“湘江之子”为这片土地把热血洒在了一起,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你只是这场中华民族最伟大革命中千千万万个“湘江之子”中的一员,也是最杰出的一员。
——生于长沙、以“湘”字命名的湘江之子陈树湘,在湘江血战中率领“绝命后卫师”红军第34师,掩护红军主力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机关抢渡湘江,后负伤被俘,断肠明志,壮烈牺牲。这位1921年与你初识于长沙清水塘,跟随你秋收起义,走过枪林弹雨的湘江之子,在红军主力渡过湘江后,数次率残部强渡湘江,均告失利,未能奔赴中国革命征程的下一条湘江,1934年12月18日,他把29岁的青春生命永远留在了湖南道县的湘江之滨。
——另一位生于江西寻乌、曾经协助你进行寻乌调查的湘江之子古柏,红军长征后,留在中央苏区闽粤赣边领导游击斗争,1935年3月6日,同样29岁的他壮烈牺牲于广东龙川,践行了自己“甘做共产主义铺路石”的誓言,他也未能跟随年长他13岁的导师奔赴中国革命征程的下一条湘江。
——还有那位生于山西吕梁、从南昌起义和百色起义走来的贺昌,在红军主力长征后,担任中央军区政治部主任,留在赣南湘江流域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3月10日,在渡过会昌湘江、向西突围途中,在会昌县归庄遇国民党军伏击,英勇战斗,壮烈牺牲,实践了自己“颈血常思敌国溅,寸心久欲报家邦”的初心与理想。这位走过了广西右江和江西湘江的湘江之子,也未能奔赴中国革命征程的下一条湘江。这一年,他也是29岁。
——在你离开遵义娄山关两个月之后,1935年4月26日,你的三弟、红军独立师师长毛泽覃在江西瑞金红林山区被敌军包围,为掩护战友脱险,英勇牺牲。5个月前,在距上源湘江不远处的贡江白鹅洲古渡码头,他送别了有孕在身的妻子贺怡,也永别了尚未见过面的儿子。你永远也不会忘记,三弟生于1905年9月25日,比你整整小了12岁,牺牲时离30岁生日还差整整5个月。当年,是你把二弟泽民和他带出家乡,跨过了故乡的湘江,走到了会昌的湘江,但他再也不能跟随你这位兄长奔赴中国革命征途的第三条湘江了,他把29岁的青春永远留在了生命中的第二条湘江之畔。
……
29岁!太多的29岁!未到“而立之年”的29岁!
此时此刻,你一定想起了这些湘江之子青春的脸庞和青春的身影。你深知革命是要流血牺牲的,青春也就成了他们定格在幸存者和后来人记忆深处的永恒——从某种意义上说,年轻的革命者从投身革命的那一天起,便被阶级敌人剥夺了老去的权利。
回来了,久违的湘江!回来了,久违的母亲河!
在“湘江血战”24年之后的1959年6月,你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母亲河湘江,从长沙溯湘水而上,经涟水、转韶河回到了离开整整32年的故园。故乡的湘江让你想到会昌的湘江和遵义的湘江了吧?置身魂牵梦萦的楚山湘水,聆听母亲河的宁静与安祥,忆往昔峥嵘岁月,你想起了奉献了年轻生命的湘江之子和千千万万革命烈士,你思绪万千,夜不能寐,挥笔写下了富于深情与哲理而又充满英雄豪气的文字: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 6 ——
我们的祖国,疆域辽阔,山河壮丽,有母亲河黄河,有母亲河长江,有千万条大江大河。而神奇的是,我们有三条湘江,更为神奇的是,三条湘江都与毛润之、与那段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里程密不可分。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文明灿烂,民族英雄层出不穷,丹心照汗青,青史永留名。而幸运的是,我们有一个毛润之,更为幸运的是,毛润之不但天纵奇才,而且无私无畏、爱国爱民、所向无敌——你既有除恶务尽的霹雳手段,又有感人至深的菩萨心肠,你打败了你所遇到的所有强敌,却每每为天下苍生的疾苦潸然泪下。
131年前,你诞生于湖南湘江之畔,自此之后的42年间,你便与三条湘江密不可分。从某种意义上说,三条湘江是你生命的试金石,她们横跨中华大地9个经度,以42年和800公里的时空长度考验了一位湘江之子的意志、信念、忠诚和才能,你从万古流淌的湘江水中汲取了不竭的动力,用了相当于生命一半的时间跨越了三条湘江,以丰墙雅舍换取了餐风沐雨,以丰衣足食换取了衣衫褴褛,以丰神俊逸换取了形销骨立,煅造了坚如磐石的意志、无坚不摧的信念、白首不渝的忠诚和可堪天降大任的不世之才。
我们应当永远铭记,中国有三条湘江水,中国有一个毛润之。
在故乡的母亲河湘江,你风华正茂,书生意气,以少年之心立救国救民之志,崭露锋芒;在江西会昌的湘江,你痛切体会了常识和真理也要面对误解与非难、无私和伟大也会遭遇坎坷与磨难,你把理想信念揉进豁达乐观和主动作为,挺过了来自“同伴”与病魔的双重袭击,少年之志未曾稍减;在再次回到故乡的母亲河湘江的时候,你已形销骨立、身心俱疲,在痛失至亲至爱、饱经磨难之后,你回到了湘江之源,也回到了信仰之源,被一江鲜血洗礼过的初心再也不可变改;在贵州遵义的湘江,在航船将覆、生死存亡之际,你振臂一呼,勇立船头,把舵定向,初心弥坚,少年之志愈强而愈烈。
我们应当永远铭记,中国有三条湘江水,中国有一个毛润之。
本来,以你的倜傥不群和聪明才智,只需承继家业、随俗浮沉,便可安常处顺,独善其身。但你却抛家舍业,选定了一条为大众抱薪、为人民解放而斗争、建立公平正义社会的荆棘险途,义无反顾地跨越了三条湘江。在你的感召下,多位亲人跟随你投身革命、为这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你只是他们之中的一位幸存者。你把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全部奉献给了人民,为人民而革命成了你的终生使命,你也成了人民革命的旗帜和人民革命的化身,你为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和后来者树立了为人民服务和永远革命的标杆。你建立了保障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国之根基——社会主义制度,你武装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你重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你为中华民族夺回了神圣的尊严,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了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基础,你是凝聚中华民族意志与力量的最强大“永磁体”。三条湘江水可以作证:你是志坚如钢、百折不回的革命者,是“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拯救者,是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启蒙者,是健笔柔情、悲心如海的布道者,是洞察秋毫、高瞻远瞩的清醒者,也是登高必赋、文采斐然的浪漫者。
我们应当永远铭记,中国有三条湘江水,中国有一个毛润之。
你在湘江之畔出生,你在湘江之畔成长,你在湘江之畔求索。你的思想萌芽于湘江,淬炼于湘江,也丰盈于湘江,并最终成为中华民族得天独厚、润泽绵长的财富。你集勤奋好学、勇于实践、积极乐观、锲而不舍、光明磊落、大公无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于一身,是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传奇,是中华文明永远的骄傲,是一切正义者永远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图腾。你在湘江的所思所想,你在湘江的所忧所叹,你在湘江的所作所为,你在湘江留下的足迹,你在湘江发出的呐喊,你在湘江洒下的泪水,你在湘江写下的文字,连同湘江的波涛和波涛中的鲜血,都与我们每一个人,与我们的子孙后代,与每一个站立起来、不愿做奴隶的炎黄子孙,与全世界一切被压迫被奴役者息息相关、血肉相连。
你从湖南湘江走来,你走过了三条湘江,你从湘江走向了永恒,走向了不朽。
——谨以此文,献给公元2024年的12月26日;
——谨以此文,献给公元1893年的12月26日;
——谨以此文,献给祖国母亲的三条湘江;
——谨以此文,献给千千万万为建立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湘江之子;
——谨以此文,献给湘江之子毛润之;
——谨以此文,献给敬爱的恩人、伟大领袖毛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