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2到2021:用29年成功逆袭,中国汽车到底凭什么?
今年的汽车产业和往年一样,依然是气势如虹,根据中汽协的数据,今年前11个月,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首次突破千万大关(产量:1134.5万,销量:1126.2万),同比增长了三分之一(34.6%和35.6%),今年突破1200万稳稳的。
而今年前10个月,自主品牌的乘用车市场占有率,已经提升到64.6%,合资品牌是节节败退,就连德系的BBA都要降价自保了。
遥想2020年6月,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曾被打到只剩下33.5%,创中汽协有史以来最低纪录。怎么才四年功夫,合资就垮了。
主要还是新能源汽车崛起得太快。
年末了,我给大家整个大活,我将带大家回顾,中国新能源汽车30年的发展历程,并为大家解读,中国汽车产业能弯道超车,靠的究竟是什么?
1991年11月25日,最后一辆上海牌轿车在安亭下线。
很多上汽的老工人提前赶来,和这辆最后的“上海牌”合影留念。有的工人流了泪,而社会舆论则是悲愤交加,因为在洋车的夹击之下,“北红旗,南上海”的红旗已经多次被停产,而上海牌这个新中国成立之后,销量最高的轿车品牌,更是彻底走向终结。
这一天,是中国国产汽车的至暗时刻。
9个月后,已经退休的钱学森钱老,给中国汽车阴霾的天空,硬生生撕开了一道口子。
1992年8月22日,钱老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写了一封信,在信中钱老提了一个建议,那就是跳过汽油和柴油阶段,直接发展电动汽车。
钱老的理由有两个,第一是可以减少环境污染,第二个更关键,那就是我国的氢化物 - 镍蓄电池取得了突破,一次充电有可能跑250-300公里,而且我们有能力研发更先进的电池,所以国家要组织力量,跳过台阶,直接进入汽车的新时代。
做为科学界的泰山北斗,钱老的话分量很重,于是主管部门在“八五”和“九五”期间,开始探索电动汽车的技术问题,在2001年开始的“十五”计划中,科技部正式把电动车列入了863计划。并确定了“三纵三横”的研发布局。
三纵指的是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
而三横,指的是电池、电机和动力总成控制。
不得不说,这个研发布局准得吓人,以至于23年来我们没做任何方向调整,就是按着这条路一步步,最后完成弯道超车的,即使是燃料电池汽车,我们也在搞,可见当时的决策者眼光多么毒辣,做了多少工作。
计划制定完之后,就是落地。2001年,科技部组建了三个团队,分别承担三纵的研发任务:
研发混动汽车的是:一汽、东风、长安和奇瑞+合肥工业大学;
研发燃料电池的是:同济大学和上汽;
研发纯电动和燃料电池公交的是:清华、北京理工、福田汽车和北京公交集团。
整个“十五”期间,国家一共投入了8.8个亿。
这是我们洒下的第一批新能源汽车的种子。
但还没等到发芽,当年天上就掉下来一个重大利好。
2001年7月13日,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宣布,北京申奥成功,2008年的夏季奥运会将在北京举办。这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举办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盛会。
科技部的同志认为,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应用和展示的场景,于是立刻联合北京相关部门,启动了“奥运科技(2008)行动计划”,其中规定,奥运会的服务用车将全部采用新能源汽车。
对负责研发的企业和高校来说,给奥运会造车,就有了一个截止日期,有压力,也有了动力,否则研发成果可能只躺在实验室里,永远也用不上,而且这使命感一来,干活的劲头也上来了。
等进入十一五,也就是2006年之后,国家的扶持力度再一次加码,一共投入了 75 亿元,调动了国内 432 家单位,1.46 万科技人员,一起参与研发工作。
各大车企经过几年的努力研发之后,终于拿出了自己的成果,并成功交付给了奥委会,一共涉及590辆新能源汽车,比如一汽的5台奔腾混动轿车和10台混动客车,上汽的20辆氢能源汽车, 奇瑞50辆A5混动轿车,东风的15台混合动力客车。
在整个奥运会期间,这些车一共行驶了370多万公里,运送乘客440万人次,圆满完成了任务,这7年的努力得到了验证,虽然这些都是样品车,没法量产,但这是从实验品到商品的关键一步,这一下子就给了决策层和全社会信心,对于一个新诞生的产业来说,信心这个东西太重要了。
可时任工信部副部长的苗圩却说,奥运会结束之后,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走到了一个生死存亡的关键节点,因为当时各方面都在密切关注着,到底是继续往前走,还是到此为止。
幸运的是,当时的科技部非常坚定,就是要继续推广新能源汽车。于是在2009年1月,科技部联合了财政部、发改委和工信部,共同发起了“十城千辆”工程。
所谓“十城千辆”,就是从2009年开始,每年选10个城市,通过中央和地方双重补贴的方式,在每个城市推广最少1000辆新能源汽车,主要是公共用车,比如公交、出租、公务、邮政等等,力争到2012年结束时,使新能源汽车的运营规模占到市场份额的10%。
这是个承上启下,非常关键的这个工程,如果没有它,新能源汽车产业不仅不会发展得这么快,反而可能错过窗口期,因为各家在奥运会上提供的只是样品,是不计成本的,而三电等底层技术还没有出现重大突破,离量产还很远,而一旦失去新目标,那整个产业就会原地踏步,弄不好连研发团队都要撤。等德国等汽车强国反应过来,就麻烦了。
幸运的是,当时的科技部部长,是万钢。
万钢曾在奥迪工作过10年,担任过奥迪总体规划部的技术经理,2001年他回国后,就在同济大学主持汽车研发的工作,所以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他都是国内最拔尖的造车人才,因此他知道市场应用的重要性,这才有了“十城千辆”工程。
“十城千辆”的补贴力度非常大,对于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混动最高每辆补贴5万元,纯电是6万元,燃料电池汽车每辆补贴25万元;
对于客车那力度那就更大了,10米长以上的城市公交客车,混动每辆补贴5万-42万元,纯电和燃料电池客车每辆分别补贴50万元和60万元。
这还只是中央补贴,地方另算。
很多城市一看,好家伙补贴力度这么大,于是积极性嗷就起来了,都抢着报名参加。所以第一批城市,不是10个,而是13个(北京、上海、重庆、长春、大连、杭州、济南、武汉、深圳、合肥、长沙、昆明、南昌)。
重赏之下,各地开始大力推广新能源公共用车,各家的推广目标也远超1000辆。
但实际上,各市严重低估了推广新能源汽车的难度。央视在2012年9月,对25个试点城市做了详细的调研,发现没有一家完成了既定目标,最高的是杭州,也才完成了47.1%。深圳也是,虽然有了3331辆新能源汽车,但只占原计划的五分之一。
原因有很多,比如电池性能差,充电设施跟不上,维修和保养成本太高,但问题最严重的还是地方保护主义,毕竟各市不想拿自己的钱,去补贴外省的汽车品牌,所以喜欢用自家的货,比如杭州用的是浙江的众泰汽车,北京用的是北汽福田。
这样一来,很多优秀企业就得不到机会,反而让一些混子拿走了福利。
但不管怎么说,每个城市好歹是完成了1000辆的指标,这3年玩的是实战,又是真金白银地砸,所以各项技术指标进步很快,比如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寿命都增加了一倍,成本却下降了50%。
有一些车企抓住了机会,比如比亚迪,它在2011年10月推出了第一款纯电车型e6,当时售价是37万,这价格谁能受得了。
可比亚迪是深圳市的大宝贝,正好有这么个补贴的机会,于是深圳市一下子买了三四百台e6,拿来做出租车用,没想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几年下来,深圳市民对新能源汽车的好感越来越强,所以市场起来之后,深圳连续几年都是全国绿牌上牌量最高的城市。
王传福曾表示,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就是从2009年“十城千辆”正式起航的,这也是整个行业的看法,因为我们完成了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转变,用苗圩的话来说,就是我国进入了新能源汽车的导入期。
等到2012年“十城千辆”结束后,我们又来到了第二个要命的节点,下一步怎么办?尤其是在“还要不要继续补贴”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分歧。
此时还涉及到政府换届的问题。但这个时候,我们的制度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新一届领导班子一如既往地支持新能源汽车,而且国务院相关领导亲自带队,在2013年去各地进行了详尽的调研工作,最后拍板决定,延续“十城千辆”的补贴标准,但为了能倒逼企业降低成本,补贴将采用退坡的方式逐年降低,最后在2020年全部退出。
到了2014年7月,在全面总结了十城千辆的经验之后,国务院发布了一份重磅文件(《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开始全力加强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力度,因为该文件提出了30条重大措施,所以被行业内简称为《30条指导意见》。
从2014年开始,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终于全面开花,从25个城市走向全国,从公共服务用车,走向私家车。
所以王传福把《30条指导意见》形容为行业的全面破冰。破冰之后,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从2013年的1.8万辆,一下子增长到2015年的33.1万辆,形成了跨越式提升,同年中国也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的国家,这个位置一直保持到今天。
所以2014年之后,我们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从产品导入期,正式进入成长期。
但破冰没几年,我们又遇到了一次重大考验,那就是骗补,当年骗补的手段是层出不穷,有的虚标里程,有的虚标电池容量,有的甚至连车都不造,直接拿车牌去换补贴。
所以到了2016年,各路媒体那是口诛笔伐啊,一些专家学者对补贴政策更是破口大骂,说产业这东西是靠补贴补出来的吗?那是要靠市场,靠竞争,国家的手不应该伸得这么长,这纯属糟蹋纳税人的钱。
这帮人当时掀起的声势非常大,有点2011年围攻铁道部的意思。
但咱们的决策层没有被这些货动摇,依然坚定地实施补贴政策,因为世界上任何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国家,在前期就没有不补的。
比如日本在2014年宣布,对每辆氢能源汽车补贴200-300万日元,也就是12万起步,2016年德国宣布,对纯电动和混动汽车,每辆补贴4500到6000欧元
没有补贴,这么高的价格,谁去买?所以,如果没有政策补助,把成本降下来,那根本就到不了市场竞争这一步,只能看着行业自生自灭。
市场从来都不是万能的,它失灵的地方在于,没好处就没人干。
所以我们要做的很简单,就是查处骗补行为,像比亚迪、蔚小理这些干实事的车企,凭什么要跟着他们一起沾包?
其实整顿骗补这事也不难,无非是因为咱们缺乏经验,被各路老6钻了空子,把补贴方法一调整,再上点查处力度,最后抓几个典型,基本就搞定了。比如苏州的金龙联合汽车,不仅把骗补的5.2个亿全部吐了回来,还被加罚了50%,也就是 2.6个亿,差点把它资金链给干崩了。
大家想想,国家的钱是那么好骗的吗?要是好骗,谁还苦哈哈地去干市场?所以没多少时间,骗补的势头就被压下去了。
而在国内烈火烹油之际,有一批人的眼光已经望向了国外,他们要解决的是一个大问题,那就是要确保新能源汽车的粮食,也就是锂矿的安全。
于是2012年之后,以天齐锂业和赣锋锂业为首的国内企业,趁西方还没回过味来,在国家的支持下,开始悄咪咪地收购各国的锂矿资源,所以到了2021年,全球的锂矿基本集中在中美手里。
咱们的操作,把美洲锂业的CEO西蒙·克拉克都整服了,他在2021年就说:“中国人踢了一场伟大的比赛,咱们得脱帽致敬。”
锂矿安全了,才有量大便宜的电池,否则我们就成了矿主的打工仔,重蹈钢铁行业的覆辙,所以我们不能忘记这些上游企业的努力。
在迈过2016年骗补这道坎之后,我们又迎来了一个加速市场培育的重要举措,那就是2017年的双积分办法。
双积分,顾名思义,就是两套积分制度,一套是针对燃油车的,即车企平均燃料消耗量的积分,如果这个燃料消耗量低于国家标准,也就是比国标省油,那就能拿到正积分;反之,比国标还费,那就拿负分。
另一套叫新能源汽车积分,从2018到2020这3年,车企的新能源汽车销量,要分别达到总销量的8%、9%、10%,达标的车企得正分,不达标的得负分。
如果全是负分,那高耗能车就要下架,新车也无法申报,所以负分车企只能去买人家的分,让负分归零,否则开不了张。
能拿多少分,全看各家本事,有了这个双积分制度,我们才能将资金和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起到了市场竞争的作用。
和补贴一样,这个方法并不是咱们原创的,而是由1990年美国加州政府设计的,当年因为环境污染太厉害,加州就开始扶持电动车,于是设计了全球第一套汽车积分制度。
自2017年搞出双积分之后,2018年全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一下子突破了100万辆。
从2009到2019这10年,经过全国上下的努力,我们基本上搭建起了一套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将电池、电机、电控牢牢抓在自己手中,对外依存度不断下降。
但进入2019年之后,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并没有太大变化,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补贴退坡制度,2019年的补贴标准平均只有2018年的50%,一直到2020年完全终止。
更要命的是,2019年末疫情来了,于是全国的汽车销售市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都受到了严重冲击,于是国务院在2020年3月份当机立断,宣布将购置补贴延长到2022年末,一下子稳住了市场,这才保住了2020年137万辆的销量。
到了2021年疫情稳住之后,新能源汽车的销量突然爆发了,从137万辆直接飙升到352万辆,增长了2倍多,到2022年继续起飞,卖了689万辆,一直到2023年的950万辆。
注意,这两年我们不仅没有大的政策出台,而且补贴一直在减少,直到2023年,国家层面的补贴完全退出了,也就是说,从2021年算起,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式崛起,完成了弯道超车,钱老在1992年的夙愿,也终于圆梦了。
从一封信,到今天的全球领导者,这32年一路走来,我们之所以能成功,靠的是3大体制优势。
第一是战略定力。
从2001年确定总路线开始,一直到2024年,我们历届政府都在坚定不移地扶持新能源汽车,不会像西方国家那样,本届政府不认上届政府的账,就比如美国,在克林顿任期内,美国想发展的是纯电动汽车,等到小布什上台后,就改成氢能源汽车了。
第二,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
从2008年的奥运会,到2009年的十城千辆工程,从2014年的《30条指导意见》,到2017年的双积分办法,在每一个关键节点上,我们都能做到统一思想,然后调集全国的财力和资源,朝着一个方向使劲。
这一点,是西方国家做不到的,因为西方政治体制的底层逻辑,是制衡,比如三权制衡,党派制衡,但凡遇到大事,往往会不断扯皮。
就比如德国,早在2009年,默克尔也想发展电动和混动汽车,但是,她连自己所在的党派,基督教民主联盟都搞不定,因为这个党的大多数人,都支持当时爆火的清洁柴油车,车企只能拿出部分精力研发电动和混动汽车,直到2015年大众柴油门爆发之后,这些人被啪啪打脸,德国这才在2016年慢慢转向新能源汽车,浪费了大把时间。
第三大优势,是政策和市场相结合。
一提起政策补贴,好多人就在那喷,说小政府什么的,其实根本没明白。
我们制定政策,不仅不是为了取代市场,反而是为市场和企业服务的,先用各种政策,把市场这个大舞台给它做起来,然后把各大企业都请上去唱戏,唱得好不好,台下的观众,也就是消费者说了算,谁唱得好,就买谁的票,不是要竞争吗,那你们自己卷去吧,市场说了算。
用苗圩的话来说,就是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
战略定力、集中力量办大事,政策结合市场,有了这3大优势,我们会发现,不仅是汽车,在半导体、大飞机、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高精尖产业,中国一样发展得比较快。
全球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有句名言,他说“汽车是工业中的工业”,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全球的制造业活动里,汽车工业的规模最大。不仅大,它的产业链还极长,从挖矿到废车回收,一条龙下来,提供了无数工作岗位,以至于在西方国家里,7个人里就有1个人,直接或间接从事汽车产业。
因为这行利益太大,以至于只要是汽车强国,就一定是发达国家,而且是发达国家中最靠前的那波。
这么关键复杂的行业,都被咱们搞定了,所以对中国制造,大家不用怀疑,像显卡这些东西,主要就看需求,只要需求足够大,利益足够多,凭咱们的体制优势,要拿下只是时间问题。
希望新的一年,中国的汽车行业能继续为我们带来惊喜,如果再把利润率提上去,就更好了,中国制造,2025年继续加油!
参考资料:
《换道赛车:新能源汽车的中国道路》
尹家绪:扶持自主品牌混合动力车实现产业化的议案
许心超:助推“十城千辆”工程 北京建新能源体验中心
央视:关注汽车价格大战 十城千辆:难以完成的试点工程
经济参考报:动力电池行业终局推演丨谁能持续引领?
新京报:多款混合动力车即将入华或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