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摊面积的核心问题是,交易计价的不清晰
公摊面积的核心问题是,交易计价的不清晰。
我当年买房时,收到房后的第一件事是,拿尺子把室内面积全部量了一遍。不复杂,大差不差,室内面积很快便能量出来。
但对于公摊面积,你自己算不出来。
假设一套100平米的房子,开发商给你摊了30平米的公摊面积,你自己没法计算这个30平米的公摊面积,到底对不对,合理不合理。
因为公摊很复杂,楼道、电梯、楼梯、楼下的绿化带,甚至小区内的一些其他设施面积,都可能会被计算到公摊面积里。你需要找专业的测量机构,并且需要拿到开发商的设计图和数据,才能算出来。
对于一般人来讲,这完全做不到。
取消公摊面积这个说法,已经喊了很多年,但是一直没有取消。有些明显站在开发商立场的专家学者,使劲呼吁说不能取消公摊。
理由是,如果取消公摊,则房价直接会上涨百分之二十或三十,因为计价方式变了,或者说如果用建筑面积标价的话,老百姓看着高兴,因为面积数看着多。
能说出这样的理由,我也是佩服他们的脸皮。
凡是交易对手坚决反对的事,对他们必定有好处。他们如此坚定的反对取消公摊计价方式,大概率是因为在公摊的计算方式上,有很多普通购房者不为人知的事。
当然,对开发商来讲,公摊能够发挥利好作用的一个配套前提是,预售。
如果是现房销售的话,再怎么玩公摊,可能都难以达到完全的效果。
因为老百姓去买房的时候,现场一看,假设发现室内面积小的一丢丢,跟建筑面积差异很大的话,可以直接用脚投票。
但在预售制度下,你无法提前判断到底会有多少公摊。
在你拿到房屋钥匙之前,一切都是薛定谔的猫。首付已经交了,剩余的银行贷款也都给了开发商,但对于购房者来讲,在没有拿到房屋钥匙之前,很多情况是未知。
运气好的话,可能公摊面积不算很多,自己能接受,也就这样了。
运气不好的话,如果公摊面积很大,自己无法接受,后续便是一系列糟心事。
我当年在收房的时候,开发商说实际建筑面积比预售建筑面积,多了一丢丢平方米,要求我补差价。由于房价贵,这一丢丢差价也不算少。
如果你不补,你便拿不到房屋钥匙。
但如果你拿不到房屋钥匙,你便没法实际观察房屋建筑面积是否真的多了,变成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最后我只能补了。
事实上,即便你拿到了房屋钥匙,你也没法判断房屋建筑面积是否真的多了,因为人家说的是建筑面积,包括了公摊。室内面积很容易测量,但公摊面积你测量不了。
最后只能这样了。
当然,我觉得我运气还算好,毕竟拿到了房子,没有遇到烂尾楼。
有些人遇到延期交房,一延再延,搞得自己痛苦不堪,跑过来咨询我法律角度该如何维权。
烂尾楼这事的本质,我觉得是资金监管没到位。
按道理来讲,购房者付的首付以及从银行获得的贷款,不应该一次性全部给开发商,而是应该按照建筑工程进度,一点一点给。
盖多少,给多少。
为了保障资金安全,理论上可以把支付进度,拆到很细。
如果是这样的话,不太可能出现恒大这种事。
因为假设开发商盖不动了,后续的资金都还在监管账户里,购房者不会损失全无。
但如果你把资金一次性全部给到了开发商,开发商拿了这些资金,去搞足球、搞汽车、搞冰泉,最后亏了,购房者不就损失惨重嘛。
而且,钱没了,你咋盘活呢。
在我看来,这些问题在20年前,便应该全部解决,且在执行中应该完全落实到位。
但一直拖到今天,拖出一个惊天大雷,拖到房地产市场早已失去往日光环后,取消公摊面积计价的政策,仍然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看到新闻说,湖南衡阳和河北张家口,准备出台政策,取消公摊面积计价。这两个地方,属于三四线城市,我猜测是不是因为卖房实在卖不动,于是便准备出台利好政策,讨好消费者。
最后说一句。
取消公摊面积的通俗表达,应该是指计价方式的调整和明确,而不是说公摊面积不归购房者享有和使用。不然的话,你买了房之后,楼道不是你的,电梯间不是你的,小区公共道路不是你的,业主想要使用的话,物业说需要收费。
如果发生这种事的话,就更让人无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