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山西的后劲儿比失恋还大”
半月谈
2024年12月18日 07:30:15 来自北京
“谁来了山西都得午睡”“一到中午自动静音”“午睡须家长签字,下午上学检查”……“午睡文化”火出圈,让网友们纷纷羡慕起了山西人的松弛感。这个宝藏省份,也凭借着古朴精美的古建走进了很多人心里,不少游客感慨,“离开山西的后劲儿比失恋还大”。
松弛感看似随意,背后实则是三晋大地悠久的历史和山西人朴素、自然的生活观。
山西很“土”
山西因地处太行山以西而得名,又因位于黄河以东,所以古时也称“河东”。位于黄土高原的山西似乎听起来有些自带“土气”——住土窑洞、说“土话”、“土建筑”数不胜数,喜欢午睡的原因是爱吃面、土豆这些不那么“洋气”的高碳水食物导致犯困。游客们在山西吃得“土”,逛得“土”,见了很多“土人”,然而就是这么“土”的山西,却让不少人直呼“后劲儿真大”。
相较其他地区做席时满桌珍馐,山西知名菜却多为主食,所以电视剧《亮剑》里有一句经典台词:“山西菜不入流。”然而,可以说山西菜“土”,却不能说山西没有美食。在“吃”这方面,山西人有独到的智慧。
受限于地理条件,山西这片土地上能够生长的水果蔬菜并不丰富,所以山西人爱吃面,也善做面,爱吃土豆,也善做土豆。山西有上千种面食做法,花样面点让人惊叹“像在做科研”;岚县土豆宴由凉菜16道、热菜46道、主食40道、汤羮6道构成,主食材均为土豆,且口感、味道不一,照样登得大雅之堂,能够让食客们大快朵颐。中秋节时大火的空壳月饼一个售价仅3元左右,却用料扎实,红糖、胡麻油和面粉相得益彰,好吃且顶饱。
2022年8月31日,山西面食博物馆的高级面工闫锦超表演“舞面”
和美食一样,山西的景点似乎不起眼,却大有乾坤。
位于山西一个小县城的国家4A级景区里只静静矗立着一座木塔,这座木塔却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和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坐落于另一个小县城的一座面积仅170平方米的小寺庙里,却悬挂着上千尊有着近400年历史的悬塑,漫天神佛,金碧辉煌;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在山西随处可见,元代的戏台可能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仍在使用……山西元代及元代以前的木结构古建筑占全国的80%以上,现存彩塑、壁画的数量均居全国前列。这些珍宝可能被蒙上时间的尘埃,但从未停止发光。
在这些古建筑间穿梭、长大的山西人也总透着一股淳朴、淡然、松弛的劲儿。面店老板会在给顾客上菜后不等给钱就沉沉睡去;面对镜头,山西大姨们会不好意思地笑,操着浓重的口音,腼腆中掩饰不住热情,对游客的各种问题从不厌烦;本来要去干农活儿的大爷偶然碰到熟人,就可能聊到日头西斜。
山西也“潮”
虽然表现得有些“土气”,但山西内在有着“潮流”的灵魂。
生于黄土、长于黄土,道法自然、向善向美、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影响着代代山西人和山西文化。
山西不少遗留下来的寺庙、佛塔是佛教文化的主要载体和传承物,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五台山和道教圣地北武当山就位于山西,山西的不少四合院也受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而建。这代表着山西文化在几千年传承中受到了儒释道文化的熏陶,向善、自然、包容的理念滋养着这片土地,也成就了忠厚的山西人。
飞虹塔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琉璃塔。2018年,它被世界纪录认证机构认证为世界最高的多彩琉璃塔。
所谓松弛感大抵也源于这样的理念:顺应自然,该睡即睡,但该拼该闯时也照样不落下。数百年风雨飘摇间,晋商闯出一条守正创新、引领“潮流”的道路。晋商走西口、闯关东、下江南,在逐利的同时却以“信义”二字当头,敢为天下先,硬生生突破大山,扛住了天灾人祸,在欧亚大陆上留下一条绵长足迹。
学者余秋雨在《抱愧山西》中写道:“很长一段时间,我查检了一本又一本的书籍,阅读了一篇又一篇的文稿,终于将信将疑地接受了这样一个结论:在上一世纪乃至以前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国最富有的省份不是我们现在可以想象的那些地区,而竟然是山西!直到本世纪初,山西,仍是中国堂而皇之的金融贸易中心。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城市里那些比较像样的金融机构,最高总部大抵都在山西平遥县和太谷县几条寻常的街道间,这些大城市只不过是腰缠万贯的山西商人小试身手的码头而已。”
日昇昌票号创立于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它被称为中国现代银行业的开山鼻祖,曾以“汇通天下”闻名于世。
明清时期,晋商纵横欧亚九千里、称雄商界五百年,创立了中国第一家票号日昇昌,被认为是中国现代银行业的开山鼻祖,可谓古时“华尔街”。而这些时尚的“弄潮儿”——商人们的文雅爱好也给后世留下了诸如大院、古城、晋剧等一系列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时隔多年回看,也能叹一句“太雅了”。
在西方的建筑理念还未深刻影响中国时,山西的建筑不可谓不“潮”。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杨振认为,山西民居是中国民居建筑的典范,晋商大院更是山西民居中最精彩的华章。被誉为“中国最大的私人豪宅”“民间故宫”的王家大院,总体建筑面积为25万平方米。杨振认为,在王家大院,“砖雕、木雕、石雕集于一院,诗文、书法、绘画熔于一炉,花木、鸟禽、人物共在一图,技术、艺术、文化汇成一体,是清代纤细繁密、绚丽精致、雍容典雅建筑装饰风格的典型代表,充分体现了王氏家族以及工匠们的营造智慧和艺术创造力”。
乔家大院
这些建筑瑰宝历经多年风雨,即使颜色褪去,房梁渐朽,却依旧能让人感受到当时的盛景。山西的民居仿佛有种温和从容的气质,行走在民居间,窥视那些过去的时代,浮躁的心也能静下来。
看见黄土,看见山西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西的“土”和“潮”很大部分来自其地理条件。“左手一指是太行,右手一指是吕梁”,汾河纵横南北,西南以黄河为堑,“两山夹一川”的地形为山西形成了天然屏障,易守难攻,古时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地形、土壤和资源造就了山西古时的富庶,也积淀出深厚的黄土文化。
山西整体地处黄土高原,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1500米以上,山地多平原少,多旱、少水、气温低,这样的地理与气候条件,使得山西境内很多地方不适宜水稻和蔬菜的生长,但盛产小麦、高粱、大麦、荞麦、玉米、小米等耐旱“好养活”的农作物。
农耕文明深深扎根在这片黄土大地上,山坡上吹来猎猎朔风,农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耕作,矿工们挖掘着大地深处的黑色宝藏。
生长于山西阳泉的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地火》里写道:“‘过去的人来这样可怕地方,到底为了什么?’艾娜问。‘为了它。’老师举起一块黑石头,在我们头灯的光柱中,它的无数小平面闪闪发光。就这样,我第一次看到了固体的煤炭。”作为当地娘子关电厂曾经的一名工程师,刘慈欣一定深知煤炭的价值与背后的意义。
在山西,与煤炭相关的产业链构成了千千万万个家庭的生存来源。从开采到运输、加工、售卖,这是一条长长的链条,哺育着无数山西人,也默默支撑起了很多城市的繁华。
山西也在积极谋求转型发展。幸而这片厚土上还存有无数宝贵的遗产,能让踏上这片土地的人再难忘却。今年,《黑神话·悟空》再次带火了山西文旅,无数游客跨越千山万水,只为一睹沉睡在历史里的古建。
隰县小西天悬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