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渝川:审慎包容“私人陪游”?刺激消费也要有底线

江苏省消保委日前在官方公众号发文,认为“私人陪游”处于发展初期的摸索阶段,应持审慎包容的态度并及时引导和监管,建议相关部门出台具有指导性的政策,界定“私人陪游”服务行为,明确标准,让“陪游”有章可循。

“私人陪游”是陪伴式服务的一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2021年一项针对1535名受访青年的调查显示,58.7%的人体验过陪伴式服务,包括游戏陪玩、陪跑陪健身、陪聊、陪伴式音频节目等,90后、00后的这一比例分别达到62.0%和65.1%;80.5%的受访者觉得陪伴式服务对自己有帮助。61.4%的人认为,陪伴式服务的兴起是因为年轻人的社会融入度不高,易感孤独。

“私人陪游”可以提供更灵活的行程和更本地化的服务,但往往缺乏规范保障,大部分是口头协定,不管哪方不实行都难以制衡;不少“私人陪游”缺乏资质审核,游客信息可能有泄露风险,甚至涉及灰色的衍生服务等。(澎湃新闻网12月16日报道)

500

陪伴式服务,当然可以是很正规的,但是操作、变异空间太大。

比如游戏陪玩,分为线上培,跟线下陪,而线下陪玩又分场景。如果是在网吧、网咖这样的地方,事实上不存在明显擦边的风险。如果是在电竞酒店,性质恐怕就完全不同的。

至于陪跑、陪健身、陪登山,都出现在公开、开放环境中,这能有什么问题。但如果陪完以后还有其他“节目”,换个场所进行,这就另当别论了。

同样,如果只有陪伴旅游,结成搭子,这跟朋友结伴旅行也没有太大旅游。

很清楚的一点,陪伴式服务其实要害不在陪伴式,而是服务,也就是打着正规服务的旗号,兜售进一步的服务。

如果监管太严,查禁太紧,这当然不免要误伤很多老老实实做正规服务生意的人。但不要说没有监管,就算监管不太严,这类服务往往不可避免很快滑过合法合规的边界。

与之相仿的一种服务,就是各种奇奇怪怪的“到家服务”,包括上门按摩。外卖平台、服务平台上这类服务堂而皇之地兜售,用的大多是衣着暴露、眼神撩人的女性的图片,不进行服务资质说明,只有一个价格说明。而各地也不断传出消费者的吐槽,也就是确确实实叫了上门按摩服务,但服务者专业水平很低,而且一直在暗示、明示可以提供额外服务。

现在的问题是,要搞活经济,就业压力又很大,所以类似于“私人培游”以及上门按摩等服务,监管部门的监管、规范其实是很弱的,虽然这些服务引发了很多家庭的矛盾——如果一个小区内,一些居民业主或租客频繁呼叫这类上门服务,其他居民业主和租客也会感到不满,或认为会带坏孩子,或认为会埋下一些特殊传染病传播的隐患。对于监管缺失,很多居民感到很失望。

而很多女性朋友,也清楚地意识到,一定概率上异化的上门按摩服务,本身就是在物化女性。一些经常消费这类服务项目的男性,还会像以前那样或者说按照社会规范那样,尊重其他女性吗?

实际上,无论是“私人陪游”、上门按摩,还是其他陪伴式服务,也无关其是否合规合法,这些服务需求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肯定有一个增长的趋势。正如专家所说,现在是一个孤独的时代,大量的中青年在独生子女成长环境下长大,社牛的人很少,社恐或者本来有社牛体质但主动选择社恐的人很多,所以陪伴式服务确实是一个广泛的需要。

这种情况下,要促进陪伴式服务的健康发展,使之合理、合法、合乎家庭道德和社会道德地内嵌到服务产业中,其实有待于更为积极的监管和规范,从而使之真正摆脱擦边运作的处境。唯有如此,才能让更多人摆脱对于陪伴式服务等同于暧昧服务、涉颜色服务的刻板印象。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