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填志愿不完全指南

是日酷暑,岛上诸位年轻同志决定趁总钻风外出之际,录(闲)制(聊)岛上的第一期播客节目。蒸炉般的会议桌侧,众人你瞅瞅我,我瞧瞧你,对着麦克,一时都有些紧张。

 “今天的话题,我们就定个时下正热乎着的高考志愿填报,声线好坏,都得发言!” 某岛妹一拍桌子,吓坏了正作逃遁状的岛叔。 

常言道,考前,跑道既定、可选零星;考后,路径纷纭、抉择琳琅。征途究竟咋个选?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场面也逐渐热络起来。

500

“你们最后被录的专业是自己的第一志愿吗”,主持岛妹先来了个扎心之问,收获了众人一致的摇头长叹。

“距当年‘一误终身’,不过就过去个十五六七八年”,一岛叔率先将伤心事抛出,连同其庞大的腰腹。

“不仅专业没满足,学校还出了问题。原本想报国防生、指望能降点分数线,可最后还是没考上,就被调剂到军校,当时我妈问我去不去,我道‘打死也不从’”——后来开过坦克、打过炮、摸入敌军指挥所的这位,果不其然被啪啪打脸。

在场的一听,都起了疑问,打脸之路,如何一走十几年? 

“哪能!我第一天去到学校,就给家里打电话,说啥也不想念了,你们猜怎么着,军训一完,被虐习惯了,就没走,再忍他一忍,也就差不多了;毕业之后去部队报到迟了,刚到就被关三天禁闭、写5000字检查,至于后来……”,岛叔晃了晃手中徽章,不无得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选志愿要慎重、被调剂到军校要慎重、军校毕业之后更要慎重”,隔座岛叔顺势调戏,却因隔座的隔座飞来鞋底收了声: 

“这是人生的一种境遇,在意想不到的场景里面过,我看也挺好,所谓挫折教育嘛。

这年头有个至理名言,被调剂到什么专业不重要,就算自选,也会分分钟后悔。

比如,如果想保住头发就不要碰数学;踏入IT殿堂则天天担心过劳死、没完没了改程序;法律学好了是何以琛、差点就是张益达;新闻出身还要为007代言。 

“坑都一样,所有人最后都得摸着跳。”

500

“如果上天能给我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一定不会这样选择”

唠到此时,屋里气氛不大乐观,眼见“乱弹”成了诉苦会,一刚上岛不久的年轻同志用其银铃般的嗓音发问,“可当初毕竟还是自家填了志愿,那时候是怎么考虑? 

大家见画风一转,又一次拉开了话匣:

“父母决定!”

“分数线决定!”

“互联网决定!”

“说实话,我们那时候高中小孩也不太有自我意识,肯定都还是父母、前辈代替选择的多。我当时只提了一个要求,一切跟数学有关的我都不报——导致我现在始终很穷”,众人望向发言岛叔的小身板,点头报以同情之理解。 

“所以如果不明晰自己未来要干嘛、大学是干嘛的、专业要学啥,就还是听从过来人给你的一些成熟/不成熟,靠谱/不靠谱的建议。”

“我当时是打电话给招生办老师,电话那头指示特明确——就按往年的录取分、从高到低往下排,分到哪个线、就报哪个志愿”,外交学出身、常年执笔国际话题的岛叔透了家底。

“现在渠道就更多元”,主持岛妹终于插上话,“获得信息的途径很多,各级招生考试部门、中学、社会机构和媒体都有不少相关信息,还有高校自己的招生章程、官网、招生网站、招生组,远胜我们当年那一小本高考报考手册。”

“我完全是自己选的志愿,也去成了”,角落中传来一赶稿岛妹的声音,旁人回身看向这一“成功”典型:

“十年后你要干啥、想取得啥成就、在哪个区域生活,加减法自己搞平衡。”

500

新一线城市高校分布

说到求学地域,最近一份业内数据显示,超过35%的高校分布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中,其中数量排名靠前如北京93所,武汉83所,广州82所,重庆65所;前十名单也与近来炒得火热的四大一线(北上广深)、六大二线(重庆、天津、成都、南京、武汉、杭州)不无重合。

明星院校、城市固然不必论;但在没那么“风华正茂”的城市VS高校中,这一票要投给谁?

“本科长春、硕士香港”“为离家近,本硕死守北京”“辽宁沈阳读书,天辽地大,舍我其谁”——直到微博端岛叔说出“再以地域论你们怕都要被喷死”,大家才纷纷闭了口。

“小辈们话急,但理不糙”,刚过而立之年的某叔燃起一支烟,“依我看,城市永远要第一位考虑”。

“对中国大部分学生而言,上大学意味着人生的提升,你能上家门口的某河北大学,为什么不‘飞得远一点’,大学四年要有脱离本土、远赴外埠的经验。”

“有条件的话,还要选高校资源相对密集的城市,大学生多、同龄人多,不同类型的学校更多……”

“等等”,主持岛妹掐灭了其人手中烟,起身开窗,“叔儿别忘了现实骨感,抢手城市的教育资源也会被当地生源尽数瓜分,最后落得个找实习都没地下脚。

“竞争是迟早滴、城市舒适度是凭喜好滴、机会是雨露均沾滴——只能说在几个选项里找到最优解——一‘贪’可就万无了”。

有考生又要问,那怎么看待“选学校”与“选专业”这对千古谜题?

一90后岛叔举了手,“我个人偏好选综合性大学、胜于具体专业——文理均衡、好找对象。” 

“两方面”,邻座岛叔则稳妥不少,“能对某专业从一而终、矢志不渝,就选专业;想不清楚,就以学校论,留后路多元化学习——学校带来的平台、资源、眼界也是潜移默化的,跟城市本是一样。” 

500

不知不觉间,下午已过半,想着要踏热浪而归的总钻风,大家也纷纷直了直腰,准备迎接晚间工作高峰。 

“时代之河潮起潮落,哪个能预料,下个风口在哪?”主持岛妹代考生们抛来关键一问。

“从2015年开始,全国高校每年增设专业数量破2000大关,撤销专业的数量也超过100个。什么‘航空热’‘生命科学热’‘财经热’‘政法热’ ‘大数据、AI热’我们见得还少?选择即围城,钱多事少离家近的活是没有的,这才是人生的本质”,年长岛叔自行升华收尾,匆匆离开。 

“怎么选都是错的,怎么选也都是对的,越年轻的时候选择面越广,容‘错’能力也越强”,岛妹接其话茬补充。

“几十年前,上大学被奉为命运变革之道;如今,毕业之后可不是抱着文凭过一辈子。听闻贵人类圈很难被满足,但现实是事难两全——大方向把握好,小方向灵活机动,这事儿我看就成了”,一“天外来客”也贡献了声音。 

唠嗑至此,岛妹念起了公号推文: 

清、北今年招生中,从学科设置、男女比例、毕业薪酬、科研经费面面交锋,有媒体同行也翻出了老黄历——“如何在TOP2高校中做出选择”;文下却不无观者回复——“这与我辈何干? 

“大部分人终会认清自己所做不过‘微小’,铁肩担天下者究竟是少数。所以,别想得太远,你也达不到(笑)。” 

众人对当事发言人一片敲打声中,录音器材不知被谁按了暂停键。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乱弹”。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