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三坊七巷,隐藏着多少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
(福州三坊六巷里的网红“爱心树”)
1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大概率都听说过林则徐。
但是,你是否知道,林则徐的故居和纪念馆都在福州呢?
这是我第二次来到福州,雨后初晴,阳光明媚。
在接近澳门路16号时,人流已经明显多了起来。
走到近处,红墙之上,“林则徐纪念馆”几个大字便映入眼帘。
大门上方,则写着“林文忠公祠”。
2
大多数人知道林则徐,都是因为历史课本上提到的“虎门销烟”。
19世纪三十年代,英国对中国贸易逆差严重,于是,他们便想出了向中国走私鸦片的“邪招”。
一时间,外国商人与腐败的清朝地方官僚、商人相互勾结,鸦片在中华大地流毒甚广。
林则徐见到这一局面,忧心忡忡。他警告说,长此以往,由于鸦片毒害国民的身体健康,未来中国兵源将出现严重问题;同时,鸦片又导致白银大量流出中国,未来中国军费也将出现严重问题。
对于是否禁烟,清廷内部存在不同意见。有人甚至认为,通过鸦片交易,政府可以多收税收,这也不是坏事,更何况,鸦片这种东西,要禁也很难完全禁得住。
最终,道光帝还是听从了林则徐的建议,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销毁鸦片。
3
林则徐到了广东之后,通过细致的走访、调查,摸清楚了外商与广东地方官绅相互勾结走私鸦片的细节,最终收缴并销毁了237.6万斤鸦片。
“虎门硝烟”展现了中华民族在面对外敌入侵时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鸦片在中华大地上的泛滥。
但是,彼时的英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双重加持,正在大步走向“日不落帝国”的路上,已经不把庞大的大清帝国放在眼里,“虎门销烟”也给了英国人一个向中国开战的借口。
最终,处于中国2000多年封建王朝末期的清廷,在面对英国坚船利炮时作战不利。
再加上奸臣挑拨,道光帝失去了对林则徐的信任,将其贬到了新疆伊犁。
由于林则徐早年专门研究过治理水患的事情,并且写出了专著,当时正好遇到开封黄河决堤,林则徐先完成了治理黄河的任务,然后才千里迢迢赶往伊犁。
4
1841年7月14日,林则徐被贬途中,经过西安,在与家人分别之时,写下了那两句终将载入史册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林则徐自小聪慧,他一生为官,为的不是个人的荣华富贵,而是为国、为民效力。
即便是在践行这一人生理想的过程中,他付出了很多的代价,但是,就像他的一块方印所言——“荣辱皆忘”。
林则徐来到彼时的新疆军政中心——伊犁的惠远古城。
当时的伊犁将军布彦泰在与林则徐交谈后向道光帝报告:“奴才鼠目寸光,平生所见,实无出其右者,窃为人才难得。”
今天,在惠远古城伊犁将军府内,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林则徐与布彦泰交流的塑像。
在新疆期间,林则徐感觉到,北有沙俄,南有英国,两个列强都对新疆蠢蠢欲动。为此,三年被贬期间,他走遍新疆各个战略要地,实地进行勘测,制作了详细的军事地图。
后来,在湘江的船上,林则徐见到了比自己小27岁的左宗棠,并郑重地将自己亲手测绘、制作的新疆军事地图交给左宗棠,并拜托说,“我老了,新疆以后有事,就要靠你了。”
1876年4月,在阿古柏政权占领天山南北、沙俄进占伊利之后,65岁的左宗棠抬棺出征,最终成功收复新疆。
清廷也以左宗棠大军为后盾,与沙俄展开外交谈判,最终迫使沙俄退出伊犁。
今天,我们开车自驾在广袤的天山南北,我们不要忘了福建人林则徐,也不要忘了湖南人左宗棠。正是这两个顽强、倔强的中国人,让我们今天去新疆不用护照,更不用签证。
5
在广东禁烟期间,林则徐深感,中国必须加强对世界的了解。他编撰了《四洲志》,并最终将其交给魏源,由后者编撰出了《四国图志》,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本介绍世界的书籍。
《四国图志》不仅让一部分中国人终于“睁开眼睛看世界”,也对日本明治维新起到了重要的启蒙和教育作用。
今天,在湖南邵阳高铁站外,就矗立着魏源的塑像。
6
走在福州,令人感动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从林则徐到曾国藩,再到左宗棠、张之洞等,中国人“睁眼看世界”之后,试图努力走出一条“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
只可惜,1894年和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彻底揭开了“洋务运动”浅薄的本质——它在不触动腐朽的清王朝统治的前提下,只寄希望于学习西方的技术,不足以完成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重任。
此后,维新的呼声日益激烈。
1898年,光绪皇帝下令变法。
但是,最终的结局依然是一个悲剧。
维新派在朝中势单力薄,慈禧太后仍在暗中掌握着大权。幼稚的维新派甚至寄希望于袁世凯,最终只能是彻底的失败。
1898年9月28日,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喋血菜市口。
7
今天的菜市口,就在我家附近。
这里日常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在菜市口的西北角处,已经建起来了一座名叫“广阳谷”城市森林公园。
谭嗣同在明明可以逃亡的时候,选择了留下来受死,他题写在狱中墙壁上的两句诗,光照日月——“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在“戊戌六君子”中,年龄最小的是林旭。
1875年出生的他,比同乡林则徐小了整整一百岁。
在菜市口就义时,林旭年仅23岁。
林旭的妻子沈鹊应,是沈葆桢的孙女,而沈葆桢的岳父就是林则徐。
有人说,“戊戌六君子”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而死,死得其所。
也有人说,他们的死,也并没有让清廷改变太多。
近年来,有人提出,正是因为“戊戌变法”的失败,还有“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让那时的中国人认识到了,那个腐朽的朝廷,已经再无药可救,接下来就只剩下革命一条路了。
8
在“戊戌六君子”就义13年后,广州爆发了一场震惊全国的起义。
同盟会元老黄兴率领革命党人攻打两广总督府,最终,因寡不敌众,起义失败,共牺牲86人。革命党人收集了72烈士的遗骸,葬于广州东郊红花岗,后改名黄花岗。这就是历史上的“黄花岗起义”。
在牺牲的烈士当中,来自福建的就有24人,来自福州的就有10人,其中,就写下了催人泪下的《与妻书》的林觉民。
他在《与妻书》中写道,“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今天,我们在林觉民的故居观看《与妻书》的复印件,依然可以看到,写在方巾上的字,前面较大,后面较小,我们可以推测,在生离死别之际,林觉民对相爱至深的妻子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完、道不尽。
林觉民何尝不求生、不惧死?但是,彼时的中国,遍地狼烟,列强虎视眈眈,百姓处于水生活热之中,他自觉不能独善其身。
林觉民曾立下志向,“为天下人谋永福”。他用自己短暂的一生,践行了这个伟大的理想。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不久,“武昌起义”一声枪响,腐朽的清王朝轰然倒塌。
1912年2月,福州召开追悼会,全城父老追思英烈。
林觉民的父亲林孝颖写道:“一死自酬他志愿,初闻只碎我心肠。”
革命终于成功了,但林孝颖却在革命成功的前一年永远失去了自己的爱子。
这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痛,今天读来依然令人肝肠寸断。
得知林觉民牺牲的消息后,妻子陈意映如五雷轰顶,痛不欲生。
此时的她,已有身孕在身。
在林孝颖的苦苦哀求下,陈意映才放弃了追随夫君而去的念头。
但是,悲痛欲绝的她,两年后,依然郁郁而终。
9
与林觉民一起牺牲的“福州十杰”中,冯超骧写道:“吾爱父之心,何尝不百倍于常人,顾此时当舍私从公。吾宁受负父之大罪,不能失此千载一时而终为亡国奴也。”
陈更新写道:“但使举国同胞尽能感动,吾今日之死则神州必有光明之日矣。”
烈士们并非不惧死,并非不爱家人,只是他们认定,在国家和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他们只能舍小家、为大家。
恰恰是这样一辈又一辈中国人前赴后继,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甚至流血牺牲,才最终让中华民族终于突破了近代那段漫长的黑暗“隧道期”,重新迎来了光明。
10
1941年3月14日,林觉民的堂兄林怀民的儿子林恒,驾驶战机在成都上空与日机作战,英勇牺牲。
林恒有个姐姐,叫林徽因。
彼时的林徽因与梁思成困守四川宜宾李庄,在抗战的最艰难时期,他们与同济大学、史语所等学界同仁一起,饱经苦难,但却从来没有绝望。
1943年6月初,写下了《中国科技史》的英国学者李约瑟来到李庄,他见到了早已认识的中国生物学家童第周。童第周在李庄那种艰难的条件下,依然靠着简陋的仪器做实验,并写下了足以在西方顶级科技刊物发表的论文,这让李约瑟尤为感动。
同样让李约瑟感动的是,无论是童第周,还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还是傅斯年等人,在艰难的条件下,他们依然对中国的未来抱有信心。
新中国成立后,梁思成、林徽因参与了国徽和中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
今天,我们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底座上,依然可以看到“虎门硝烟”的场景。
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背面,则是由毛主席撰文、周总理题写的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每次读到这篇碑文,我总是感慨,近代中国,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存亡绝续的关键时刻,正是一辈又一辈的志士仁人不屈不挠,舍小家、为大家,最后才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碑文,看似没有提到林则徐,没有提到林觉民,也没有提到任何一个具体的烈士名字,但是,在伟人高度凝练的文字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到,对于每一个英雄,对于每一个烈士,国家没有忘记,人民没有忘记!
福州自古多志士,三坊六巷尽英豪。
亲爱的朋友,有空时你也来福州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