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亏损近30亿元,正在冲刺IPO的科望医药陷入成长怪圈
产品缺乏竞争力是最大忧患?
来源|医药研究社
抗肿瘤药物开发,可以说是当前医药领域最卷的赛道之一,对于相关企业而言,要想实现突围,还是需要做出差异化。
目前,科望医药就希望凭借将“冷”肿瘤变为“热”肿瘤的创新疗法,打开一定市场空间。据悉,该公司也已启动IPO,其于今年6月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了上市申请,中信证券为独家保荐人。
另外,据日前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备案情况表(首次公开发行及全流通)(截至2024年10月24日)》,科望医药在中国证监会上市备案状态为“补充材料”。
从经营层面来看,科望医药属于“三无”公司,即无商业化收入、无利润、无产品上市销售。当然,目前“三无”医药公司冲刺IPO的情况并不少见,对于这类公司,资本市场将更加关注产品竞争力、业务前景等。那么,在这些方面,科望医药表现如何?能否撑起市场期待?
一、融资输血成为生存之道
就技术路线而言,科望医药的确有望引发抗肿瘤领域的一轮创新浪潮。
据了解,基于对肿瘤微环境(TME)的深刻理解和开创性研究,科望医药致力于将“冷”肿瘤变为“热”肿瘤,从而彻底改变癌症治疗方法。
理论依据就在于,许多科研成果表明,TME是导致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疗效有限的一个主要因素。一般而言,若TME抑制性较强以及缺乏T细胞浸润,将表现为“冷”肿瘤,这类肿瘤对ICI的反应较弱,甚至还会对ICI产生耐药性。
而科望医药主要做的就是消除TME中的抑制因子,诱导产生跨肿瘤类型的更高免疫反应,激发药物强大的抗肿瘤活性。
招股书显示,针对非小细胞肺癌、头颈部鳞状细胞癌、胆道癌、结直肠癌等多种肿瘤病症,科望医药正在进行6项产品的研发;其中,4项处于临床阶段、2项处于临床前阶段。
但产品均处于临床阶段也意味着,公司暂无商业化收入,同时研发压力下亏损问题突出。
招股书显示,2022年,科望医药收入为8097.9万元,其中2403万元来自政府补助、利息收入等,5694.9万元来自因汇率波动使美元存款产生的汇兑收益及少部分理财产品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收益。2023年,伴随着政府补助以及汇兑收益的减少,公司收入同比下降45.1%至4444.9万元。
另外,2022-2023年,公司净亏损分别为7.71亿元、8.54亿元。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累计亏损已经高达29.71亿元。
这种情况下,融资输血成为公司的生存之道。据悉,在递表港交所之前,科望医药已先后完成4轮融资,融资总额约17.9亿元,投资方包括高瓴资本、鼎晖投资、礼来亚洲基金、腾讯投资等。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至今,科望医药已近三年未再获外部投资,手头上的资金也一点点减少。据招股书,2022年、2023年及截至2024年4月30日,科望医药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分别为3.39亿元、2.70亿元及2.55亿元。
由此来看,IPO募资对于科望医药而言十分重要,但问题是科望医药如何增强投资市场的信心?
二、产品缺乏竞争力是最大忧患?
当前,抗肿瘤药物开发仍然十分火热。
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发布的《中国新药注册临床试验进展年度报告(2023年)》,在1类创新药临床试验中40.6%是抗肿瘤药物。另外,据了解,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NMPA)去年批准的82款新药中,仅抗肿瘤药物就有24款,占比达到33%。
显然,市场蛋糕的抢夺战十分激烈,颇为考验相关药企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商业化速度。而这也正是科望医药发展中的忧患之处。
据招股书,科望医药的核心产品ES102、ES104均是授权引进而来。
2018年,公司与Inhibrx订立许可协议,获得了在大中华区开发、生产及商业化ES102(或INBRX-106)许可;2021年,公司与TRIGR(被Compass收购)订立许可协议,从而可以在大中华区针对所有肿瘤适应症进一步开发、生产和商业化由ES104(或CTX-009)组成或含有ES104(或CTX-009)的医药产品。
这种情况下,公司虽然可以加速市场布局,但难以彰显出自主创新能力。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科望医药核心产品的研发进度并不快。以研发进度靠前的ES102为例,2024年3月及5月,该款产品才完成在中国的Ⅰ期临床试验。
同时产品疗效有待提高。科望医药指出,虽然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PD-L1单克隆抗体等)为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但ORR(客观缓解率、总缓解率)仍
不理想。公开资料显示,最常见癌症类型中,肺癌的ORR为26.9%,而HNC(头颈癌)及GC(胃癌)的ORR更低,仅为约12%。
而要提高产品疗效,又需要资金助力研发。但想要从外部获得资金并非易事,毕竟当前公司还未明确释放出产品商业化的积极信号。这样来看,科望医药似乎进入发展怪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