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出海20年:从0到1的海外征程

作者 | 大象

来源 | 大象放映室

这是一张中国汽车出口销量表:

500

可以看到近20年的曲折发展,我国的汽车出口量自2020年起,迎来爆发式增长,2021年超越韩国,2022年超越德国,2023年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

2020年前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20多年奋斗,中国汽车在海外发展的怎么样了?

今天,我们来聊聊中国汽车出海的故事。

500

500

今天,放眼世界,我们在全球各地的海外市场上都能看到无数中国汽车的身影。

在俄罗斯,随着俄乌战争的爆发,德系、日系、韩系等海外强势车企纷纷退出俄罗斯市场,这给了中系车绝佳的做大机会,俄罗斯也成为中国目前最大的汽车出口国。

截至2023年年底,中系车在这里的市占率已经达到48.9%,表现最好的中国车企分别是奇瑞(22.5%)、长城(14.8%)、吉利(9.1%,不含沃尔沃)。

在东南亚,日系燃油车曾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丰田与本田常年位居销量榜榜一、榜二,不过,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系车则后来居上,建立起绝对的市场优势。

尤其是2023年,中系车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半数,前三甲依次是比亚迪(30.6%)、上汽(12.0%)、合众(11.7%),销量排名前十的新能源汽车车型也有五个来自中国。

在澳新市场依旧是日系车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市占率长期维持在50%左右,布局时间较晚的中国车企在2019年之前,市占率还不到1%,但凭借中国汽车在海外日益强大的影响力,到2023年时,中系车的市占率已经上升到9.9%,其中,上汽的表现最为亮眼,5.1%的市占率,让上汽成为澳新市场第六大车企,比亚迪则成为特斯拉之后,澳新市场第二大新能源车企。

中国汽车出海从新世纪初的蹒跚学步到今天,已成燎原之势,而在以上市场之外,还有一个极具象征意味的市场——欧洲。

作为全球核心汽车市场之一,这里不仅有着旺盛的市场需求,也是德系、意系、法系车的老家,在欧洲市场站稳脚跟代表着中国汽车出海迈入全新的阶段。

多年来,许多中国车企向着这块堡垒发起冲锋。

2020年,随着子品牌领克公布“欧洲战略”,吉利正式带着自己的品牌登陆欧洲市场。

2023年,吉利又带着新能源子品牌“极氪”再次登陆欧洲市场。

也是在这一年,吉利(不含沃尔沃)与上汽凭借新能源带来的竞争优势在欧洲市场市占率分别达到3%和2%,在汽车销量排行榜上位列第9和第12,虽然仍落后于大众 、丰田等海外强势车企,但能取得今日之成绩已实属不易。

当传统车企当初因为现实考虑,在出海的前中期,不得不将发展重心放在发展中国家市场时,今天的一些新势力车企,则希望通过新能源汽车的优势直通欧洲,逆天改命。

小鹏与蔚来先后在2020年、2021年将欧洲当做自己的出海第一站,近些年发展势头大好的零跑,继2022年出海以色列后,也于今年9月出海欧洲。

在征战欧洲的舰队之中,另一个巨头是比亚迪。

2021年5月,比亚迪正式开启新能源乘用车出海战略,同年6月,上海港100辆比亚迪唐EV被装载上船,在万众期待中,驶向了不再神秘的欧洲市场,对比20年前奇瑞“风云”轿车出海叙利亚时的忐忑不安,恍如隔世。

此后,从2022年3月起停止生产燃油车,将发展重心转向新能源,到2023年第四季度,比亚迪纯电动车销量首次超过特斯拉,成为全球第一,天下无敌的销量,让出海的脚步更加坚定。

今年1月,深汕特别合作区,小漠国际物流港,比亚迪的首艘汽车滚装运输船“开拓者1号”(BYD EXPLORER NO.1)在举世瞩目中开启首航,再次驶向了充满挑战的欧洲市场,同年4月,随着“开拓者1号”载誉而归,中国汽车再一次向世界展示出自己的力量。

形势大好的同时,未来的挑战同样不少,目前,中国汽车主要还是以高性价比、技术创新等优势在东南亚、中东和东欧等地区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要想在美国、日本、韩国等本土车企非常强势的地区获得市场份额,还有相当漫长的道路要走,另外的挑战还来自于贸易壁垒,产品认证法规的多样性等等。

美国自不必多说,无论是出台《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在本土新能源汽车市场中拉偏架,还是在今年5月,将自华进口的电动汽车关税从25%提高到100%,将锂离子电动汽车电池与其他电池部件的关税从7.5%提高到25%,美国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敌意没有丝毫遮掩,不过考虑到美国暂时并非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出海地,带来的影响,暂时有限。

欧洲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出海地,欧洲的一举一动都会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出海产生深远影响,遗憾的是,2023年10月,欧盟正式启动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

今年10月31日,欧盟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为期五年的最终反补贴税,其中,比亚迪被征收17.0%,吉利18.8%,上汽集团35.3%,针对欧盟的不友好态度,最近数月,我国政府一直在与欧盟协商,但欧盟还是一意孤行,目前,中方决定就欧盟反补贴终裁措施提起诉讼。

除了关税风险,横亘在中国汽车出海面前的还有出口额、品牌价值等多个维度的挑战。

比如出口额,2023年,我国汽车出口量虽然大幅领先日本与德国,但1016亿美元的出口额低于日本的1239亿美元和德国的2050亿美元,这其中的差别在于,我国汽车的单车利润不如德日,而单车利润有限的背后,是品牌价值的有限,这也催生出另外一个结果,我国汽车出口量占产量的比例较低。

2012年,我国的汽车产量全球第一,但汽车出口量只占汽车产量的5%,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到2023年时,这个比例已经来到16.3%,但相比日本的63.3%、德国的72.6%以及韩国的68.8%,仍有很大差距。

但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挑战,其实也是机遇,既任重道远,也前途无限,正如中汽协副总工程师许海东所说:

‘清醒’二字很重要……真正到国外建厂、融入当地社会、生根发芽,把新技术、低碳产品与理念带给了国际消费者……这样才能真正形成一个有竞争力的全球化品牌,真正从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

的确,从懵懂起步的第一个十年,到陷入低谷的第二个十年,再到奋进奔腾的最近几年,中国汽车出海走出了一条艰难、曲折、但结局光明的道路,这得益于国家对新能源路径的选择和扶植,以及中国汽车工业整体水平的进步。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在傲人的市场成绩面前保持清醒,直面惨淡的缺陷,正视凌厉的意见,相比于那些已成过去的成绩,更让人澎湃的数据,正在书写,更让人沸腾的故事,正在发生。

点击「大象放映室」阅读原文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