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的中国发生了什么?

作者 | 大象

来源 | 大象放映室

大家好,我是大象。

今天我们就继续聊激荡四十年之——2003。

500

500

从记忆的维度,2003年的况味是复杂的,非典带来惶恐,孙志刚事件让人愤怒,神舟五号升空绷紧了无数人的心弦又令人豪情满怀,它们成为这一年时代情绪的注脚,在新世纪初的岁月里,那些哭过笑过的瞬间,就此定格,化作墨痕,写进历史。

在物质创造的维度上,2003年又是让人热血的,这一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1.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1%,“非典”没有止住当时中国经济狂奔的势头,我们反而实现了1997年以来的最快增长,这背后,依然是规模庞大的“中国制造”和遍地开花的房地产在拉动中国狂奔。

这一年,有形之塔在搭建,制造业狂飙,叠加大基建时代,带来了对原材料的迫切需求,进而引发二次重工化的热潮,钢铁、水泥、石油,化作现代中国的骨、肉和血液,在重山间,于江河上,中国人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造我们生活着的物理世界。

这一年,无形之塔也在聚积,那是一个比特的世界,淘宝网、京东线上业务相继诞生,另一个时代呼之欲出了——互联网。

它不直接创造货品和信息,却带来了人类在交易和接收信息上的效率革命,多年以后,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数据和钢铁一样,也是生产资料,交易效率和商品本身几乎同等重要。

但在一片大好的势头中,我们也能看到一个国家在高速发展下,难以避免的不均衡。

那是城乡之间人口流动造成的劳动力供需不均衡,也是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均衡,于是在城市,6月20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公布,旨在保证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生活权益,而在农村,这一年3月,一部更重磅的法正式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旨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

同时,也是东西、南北之间,经济发展、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于是,继前几年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这一年8月,中央正式提出“振兴东北”战略:

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发展接续产业。

一场新的“辽沈大战”的大幕正在徐徐拉开。

事业仍在继续,矛盾,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如何让这个偌大的国家发展得既快又不至失衡,如何在“市场”与“计划”之间精准掌握其中的度,需要领航人的智慧、眼界、与格局。

这一年,两位老人已经交卷。

2003年3月5日,在人民大会堂的主席台上,朱镕基总理最后一次宣读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本届政府1998年3月就职,任期即将结束。

朱镕基总理的改革故事,我们在1993、1998等前几期里多次讲到。

作为90年代中国经济改革的操盘手,他上任副总理之初,正是改革最艰难时刻之一。

当时,全国物价飞涨,国企全面亏损,银行坏账率惊人,整体陷入“技术性破产”,中央财政穷得只能靠“打白条”度日。

危难时刻,他领命出征,以舍我其谁的勇气,粉身碎骨的决心,狂风骤雨般的霹雳手段,于内忧外患中重塑中国经济。

在副总理和总理任期内,他在重重阻力下推行国企改革,三年,让大部分国企扭亏为盈;精简国家行政机构,四年半,精简全国各级行政编制 115 万人(截止2002年6月);亲任中国银行行长,带领银行业驶过险滩;启动分税制改革,解决中央财政危机;促成中国加入WTO,让中国经济和各行各业与世界接轨。

而以上这些硬骨头,组合起来其实是同一件事情,那就是——搭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体系。

自他以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方向、一幅蓝图;自他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了框架、成了体系。

大国改革,有时是刮骨疗伤,有时如壮士断腕,其中压力常人难以想象。

1996年末,时任副总理的朱镕基在北京看话剧《商鞅》,为剧情所动,不禁潸然泪下。

1998年,一次中央反腐败会议上,他还是说出那句:

准备好一百口棺材,也有我的一口,无非是个同归于尽。

朱镕基总理的改革,是中国入世后经济腾飞的重要基础,他改革的成效也大多在他退休之后才愈发显现出来,这种“功成不必在我”的宽广胸襟和他嫉恶如仇的真性情一样,让人难忘、动容。

1988年 任上海市长时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是一个孤儿,我的父母很早就死了,我没有见过我的父亲,我也没有兄弟姐妹。我1947年找到了党,觉得党就是我的母亲。所以我讲什么话都没有顾忌,只要是认为有利于党的事情我就要讲。

大改革家,力挽狂澜,铁血丹心。

如果说朱总理是剜历史之沉疴,那另一位老人,则是扶大厦于将倾。

2003年新年前夕,江泽民主席发表了任期内的最后一次新年贺词,贺词中,他对未来留下了美好的期待:

完全可以相信,再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将用自己的双手,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创造新的人间奇迹。到那个时候,中国将更加繁荣富强,中国将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从八十年代末临危受命,到这一年他正式卸任,这十余年,是改革开放逐步走向深水区、无人区的关键时期,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通过不断探索“找到中国自己的道路”的第三个阶段。

巨轮闯怒海,多少暗流涌起,多少风浪滔天。

从上任之初极端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中,他从战略和理论的高度为中国的发展寻找方向,为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出一条区别于苏联、东欧及其他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从未走过的道路。

十余年奋斗,他以超凡的自信和人格魅力带领中国以高速发展的势头昂首驶向21世纪,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两位老人都是二十年代生人,出生时,中华大地正处在纷飞的战火之中,无数同胞正饱经贫穷、饥饿、剥削、甚至枪林弹雨。

七十余载年华老去,曾经的少年,从先辈手中接过船舵,接力创造出一个焕然一新的中国。

二〇〇三这一年,他们走下了舞台,走向了历史。

点击「大象放映室」阅读原文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