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琪峰说“香港电影没了灵魂”,这到底该怪谁?
一石惊起千层浪。
香港著名导演杜琪峰最近接受BBC访谈,被谈及最近两年为什么不拍电影了,他说自己经历“人生的低潮”,称现在的“自己和香港都没有了灵魂”。
在谈到为什么没有了灵魂,杜琪峰说是因为自由的问题。
这番话说出来,这就不仅仅是电影的问题了...
作为常年关心香港电影的观众,对杜琪峰这番话,肯定会心有戚戚焉。
现在的90后和00后一代们,恐怕无法理解我们70后、80后一代,对港片的感情。因为成长的环境太不一样了。
80年代那会,整个内地刚刚改革开放,影视剧方面娱乐性非常缺乏。一部《渴望》都可以万人空巷,但是这种电视剧,对于广大农村地区观众来说,完全是鸡同鸭讲。
说白了,观众最喜欢看的,还是刺激性的故事情节,让人看了爽,而不是去看苦情戏。
港剧在那个时候大举进军内地,什么《上海滩》、《射雕英雄传》这些就不用说了,与此同时呢,港片则通过录像带的形式,在内地广阔城乡地带,各种录像厅遍地开花。
当然,对于咱们大多数农村穷孩子来说,录像厅还有点遥远,包场3块钱可不是一笔小钱,午夜三级片咱们也都是听说而已。但是呢,之前咱们说到乡镇电视台的点歌台,这些乡镇台平常除了播点歌节目,就是放各种港片,反正也没人找他们收版权,所以敞开了放。
说白了,乡镇电视台和那些录像厅根本没啥区别,反正都是录像带,后来是各种VCD。
成龙的功夫片,周星驰的无厘头搞笑片,周润发的黑道英雄片,李连杰的武侠片,还有各种乱七八糟的赌片、僵尸片......五花八门,尽皆癫狂,娱乐性十足,看得观众如痴如醉,真的是打开了另外一个世界。
想想看,那是90年代的农村,就别提如今网络社会了,大多数家庭家里电视机只能收中央1台、省台,上星卫视都闻所未闻,本来天天只能看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了不起中央台给你播个老三国,就算是吃大餐了。
所以能通过乡镇电视台,看到这些港片,那真是开了眼界,完全想不到外面还有这样一个世界。
那也正是港片黄金年代,确切来说,大概是85-95这10年。
最好的港片时代,正好赶上了我们80后的成长年代,可以说我们就是看着港片长大的,这种感情,很难描述。
总而言之,现在的00后们根本无从体会。
但正因为我对港片感情这么深,所以我对香港电影如何兴盛,又如何衰落,了解得也特别清楚。无论如何,它绝不是杜琪峰所谓的什么自由,什么失去了灵魂这些说法。
以前我写过很多影评文章,关于香港电影如何没落这个问题,就写过好几篇。
其实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其周期性,都有兴衰,这本来就很正常。何况香港这个城市,为何会有曾经那个位置,具有很大特殊性。
说白了,香港之所以崛起,是作为中国大陆地区对外一个窗口,多少年以来,是封闭大陆对外交往的唯一窗口,后来改革开放以后,更是中国大陆地区联系西方世界的关键窗口,是因为这种特殊历史地位,让香港登上了它不可企及的地位。
如果不是特殊历史时期,香港这个位置,本来就应该属于上海。
包括香港电影业,最早都是上海电影带过去的。
香港电影在80年代以后繁荣昌盛,简单来说有3点:
第一,是60年代以后香港经济起飞,富裕的市民阶层娱乐需要,这是内因,加上上海电影带过去的先进经验,给了香港电影兴起基础。
第二,香港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纽带,在文化方面、思想方面,非常开放,香港人又特别善于吸收中西方文化,形成了这种杂交优势,这是香港电影制作活力来源。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7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包括台湾、日韩、以及东南亚广大地区,都是香港电影市场,香港电影在这些地区畅销,由此带来了巨大利润,使得香港电影始终能够保持高水平。
当时港片票房在台湾完全碾压好莱坞,在东南亚也不输给好莱坞,这是1987年新加坡年度票房,港片票房也强过好莱坞。
如果说前2点是内因,那么外部市场始终供养着香港电影,这是香港电影能够在80、90年代繁荣昌盛的根本保障。
咱们再看这个图,港片90年代本地票房和海外票房。
可以看出,95年之前,海外票房始终高于港片本地票房。
95年是一个转折点。
80年代很多年份,港片海外票房比本土票房还要超出更多。当时成龙电影光是在日本一个市场的票房,就超过香港本土票房。就不用说台湾市场和东南亚市场了。
所以成龙当时90年代一部电影,光片酬就是2000万港币或者3000万港币了,而香港当时年度票房冠军也就是4000万,光靠香港票房,根本养不起成龙。
李连杰也是如此。巅峰时期,李连杰功夫片是仅次于成龙的港片第二招牌,所以李连杰的电影在东南亚市场也非常流行。
后来成龙和李连杰都能够打入好莱坞,但周润发和周星驰就不行,因为双周电影太具有本土性,不像动作片那样全球通吃。
因此,港片为什么没落了,根本原因就是后来海外市场不行了。利润不够了,支撑不了曾经黄金年代那个制作水平了。
就这么简单。
关于港片海外市场为什么不行了,其实又是两方面原因。一个是90年代后期好莱坞特效大片时代到来,从娱乐性方面打败了大部分港片,所以后来不管是台湾市场也好,还是东南亚市场,好莱坞大片都称霸天下,港片无法抵抗;一个是曾经的韩国、东南亚市场,本土电影也做大做强了,特别是韩国电影,其实80年代、90年代一直是看港片,韩国电影要到90年代后期才起来,东南亚几个国家也是如此,这些都导致港片海外市场萎缩。
所以主要就是一个市场问题。电影本来就是大众流行文化商品,尤其是港片,本来就是以娱乐性为主,对吧?港片大多数又不是王家卫那种文艺片,像王家卫的电影,反而不受港片周期影响,90年代港片最火时候王家卫才刚刚起步,后来00年代港片都没落了,王家卫《花样年华》达到巅峰了。
王家卫走的是欧洲市场,和港片不是一个路子。反而在香港市场,王家卫电影票房一直不咋滴。
总而言之,香港电影没落主要是市场,和什么环境啊自由啊,有没有关系?当然也有关系,但不是主要原因。就像曾经手机王者诺基亚和摩托罗拉,后来被苹果和中国智能手机打得一败涂地,就是丢少了大多数市场。香港电影在娱乐性方面争不过好莱坞大片,就这么简单。
说到市场问题,后来内地电影市场起来了,又让港片一度起死回生,通过合拍片方式,再度焕发青春,迎来最后一波高潮。
如果你对中国电影市场有所了解,应该知道,在吴京、沈腾起来之前,2016年之前,每年票房榜前几名,基本上都是合拍片,曾经的成龙、周星驰,在内地市场依然风生水起啊。
2013年到2017年春节档票房冠军,全部都是合拍片,也可以说都是港片。
周星驰《美人鱼》曾经霸占票房榜总冠军,直到《战狼2》出现。
但是呢,港片最大问题就是90年代末期和00年代那些年,断档了。差不多断档了10多年时间,导致后来人才跟不上了,青黄不接。内地观众喜欢的是周星驰和成龙,更多是儿时情怀。所以周星驰和成龙的合拍片在2010年代那些年能够取得高票房,这是老港片的回光返照,并不代表香港电影又可以了。
从金像奖2000年以后获奖情况就可以看出,来来去去,永远是那几个老面孔。
金像奖影帝获奖年纪也越来越大,以前万年配角张家辉、林家栋等人都论资排辈可以拿奖了。放在港片黄金年代,这是不可能出现的事儿。
所以,如果说港片没有了灵魂,这是一个逐渐衰落,逐渐衰老的过程。
就像杜琪峰一样,他今年已经69岁了,到这个岁数,你还指望他有多少创造力?
周星驰不拍电影好些年了。
成龙还在拍电影,但那更多是一种生活方式,他离不开这些热闹。
其实放眼全球而言,并不只是港片没落了,好莱坞电影也没有曾经的创造力了。就连杜琪峰自己在去年柏林电影节做评委时候,也说了,全世界电影都变差了。
好莱坞大片,如果对比90年代,还有00年代初期,现在是什么德性?
但你要问原因的话,只能说90年代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犹在眼前,如今却是换了时代了。
这实在怪不了谁。
但实在也轮不到杜琪峰来抱怨。说句不好听的话,港片黄金年代,没他什么事儿。他指导刘德华主演《暗战》获金像奖,那都是2000年以后的事儿,成龙、李连杰、周润发都跑路去好莱坞好几年了。
港片不是杜琪峰现在说没有灵魂的时候死掉的,是早在90年代末期就衰落了,00年代之后曾经回光返照,但谁也挡不住时光流逝。
就是这么回事。
既已年迈,不如接受现实,慢慢见证这秋天的落叶缓缓凋零吧。
下一个时代,会有后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