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内男孩把小女孩捂嘴抱走:怎样才能彻底解决未成年犯罪的现象?
文 | 雾满拦江
(01)
江西景德镇,一个男孩儿把7岁的小女孩儿,捂住嘴巴强行抱走:
对此事件,网友非常愤怒。
大家在探讨,要如何才能彻底根除未成年犯罪现象?
(02)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马尔文市大谷中学。
这所学校的老师们,建立了自己的网络账号,经常发布资讯。
老师们的资讯很诡异——多是不雅照片。
从账号的蛛丝马迹上判断,老师们之间,经常不穿衣服多人运动,老师们对此很坦然,爱就大胆做出来,OK?
发现这种情况,大家就来劝这些老师。
老师,快把你的邪恶贴子删了吧,这里是美国,你想坐牢吗?
什么邪恶贴子?老师们目瞪口呆:我根本就没有账号啊。
朋友急了:怎么没有?你自己看。
老师们看完,断然否认:这不是我的账号。
有人冒充我。
(03)
发现被假冒,老师们向学校报告。
——之所以报告学校却不报警,是因为老师们知道这事儿是谁干的,也知道警方并不会保护他们。
果然,学校查实,这些账号,是学校那些未成年小孩儿,偷了老师在校网上的照片,假冒老师名字注册的。
可这事该怎么处理呢?
学校很头疼。
学校决定“委婉提醒”一下学生。
这一委婉提醒,学生炸了:有没有搞错?你们都是大人哦,却欺负我们未成年,难道美国法律不保护未成年吗?
舆论炸了:他们都是纯洁的孩子,天使一样神圣。你们这些坏老师却欺负孩子,还有天理吗?
警方警告老师:孩子们有权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对学校提出批评及建议,学校和老师要做的,是虚心接受,而不是羞恼成怒,OK?
OK……这事可不是OK,这是犯罪啊!
犯罪了,你又能怎么着?
最后这起事件,仍是不了了之。
(04)
《三字经》,开局六个字儿:人之初,性本善。
每个孩子,都是纯洁小天使。
只是被成年人的肮脏所污染,才失去天真与善良。
难道不是吗?
然而人之初,性本善,并不是观点——而是骂人。
你是个老师,发现班里有个孩子,虽然未成年,却比成年人更邪恶,这时候你该怎么办?
——缺乏经验的老师,就会联系家长。
家长就说了:人之初,性本善,那么好的一个孩子,落到你这个老师手里,怎么变坏了呢?是不是你这个老师有问题?
完了,问题没有解决,老师却成了家长攻击的目标。
有经验的老师,第一时间攻击家长——人之初,性本善,那么好的孩子,你们家长怎么给教坏了呢?
所以……人之初,性本善,并不是一个学术观点。
而是老师与家长,相互辱骂的借口。
讨论孩子是好是坏,不能用骂人的话。
还是要——相信科学。
(05)
孩子生下来,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科学家说,这个,这个遵循葡萄酒定律。
什么叫葡萄酒定律?
意思是说,一个孩子是好是坏,由两个因素决定:
一是外因环境。
二是内因基因。
外因环境,称为葡萄酒。
内因基因,称为尿液。
所以……所以一个孩子成长的环境中,哪怕完美无缺,哪怕环境是一桶上等优质葡萄酒,但如果孩子的基因有问题,是一滴尿液,那这桶优质葡萄酒,就不能喝了。
如果孩子的基因,是一桶尿液,掺进葡萄酒中……更不能喝了。
至少在西方认知体系中,罪犯都是天生的。
在西式认知体系看来,一个天生的罪犯,哪怕他生在最完美的环境中,也会不停编造借口,说自己受到不公对待,然后“愤怒的”犯罪。
相反,一个好人,哪怕他真的落入到不公的处境中,也只是卑微的哭泣,乞求大家对他好一点,求放过,而不会邪恶的伤害别人。
所以国学大师季羡林终其一生观测,震惊发现坏人从来就不会变好。尽管他无法接受自己所观察到的,然而这就是客观现实。
(06)
问题来了,如果坏人是天生的,而且不会变好,我们应该怎么办?
第一个,如果你不是土豪,那就要告诉孩子,这个世界有坏人。
电视剧《猫和老鼠》,深受大家欢迎。
剧中猫猫汤姆和小老鼠吉瑞,是相亲相爱的好朋友。剧中没有一个坏人。
这种电视剧,旨在贯彻这样一种教育理念——这个世界没有坏人。
这个教育理念,是资源富裕型的——如果你家有权有势,世上真的没有好人坏人,因为不管好人坏人,都得给你家打工。
不管多坏的人,也伤害不到你,因为你家深宅大院,深沟壁垒,无懈可击。
但如果你家资源不足,打工求存,就不能信这个了。
当你穷时,面临着无数的竞争者,其中不乏坏人。
第二个,不要轻率说对方是坏人。
如果你可以斥骂一个人是坏人——这个人一定不坏。
相反,如果一个人你不能骂,不管他做什么,你都只能说他是好人,这时候你就需要警惕了。
第三个,在智力和体力两方面提升自己。
非洲大草原上,当狮子及猎豹,向迁徙中的羚羊发动攻击时,哪只羚羊会被挑选为猎物?
答案是——最弱的那个。
一个人遭受攻击与伤害,不是他做错了什么。
而是他弱。
正如景德镇的电梯里,那个14岁的加害者,永远也不敢对强壮者下手,只会挑选比自己更弱的猎物。
强大吧。
只有当你强大无匹,举目所见,人皆舜尧。你才不会再遇伤害。
(*本文配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