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贸易战进入中场休息
感性上人们会认为中国被欺负了,理性上其实20-30%的关税就是意思意思,没有真的喊打喊杀。
欧洲推广新能源的主要瓶颈并不在价格(或者说价格问题只有对欧洲本土生产的新能源车才是个问题),而是配套基建与高昂电费。后两者车企本来也有心无力。
真的喊打喊杀,起码要做到美国的程度,关税100%,这个数字才是今天中国和西方汽车综合生产成本(不考虑品质调整)的大致差距。
即便如此,中国的那些当家的新能源车型,哪怕顶着100%的Debuff卖到美国(如果有的话),一样可以创出可喜的销量。
(比如998的秦L,成本不到9W;24年美国的丐版卡罗拉裸车大概人民币16W,价格接近但秦L的配置可以把卡罗拉吊起来打,销量完全不用愁)
不去完全是因为怕被搞,陷入无穷无尽的官司之中。
所以呢,我的判断是:可能会搞一下奢侈品、嗜好品,抽法意两个耳光让他们清醒点,但不会动大排量燃油车和农产品。
这个程度的关税完全可以硬吃下来,再混个几年日子。静待欧洲人自己察觉到这个税率对于扶植本土新能源产业是远远不够的不得不加码贸易壁垒再说。
这里面不确定的是:这是不是欧盟故意的,用一个小关税敲打我们一下,催促我们增加投资欧洲。
如果是这样,那想混几年是不可能的,1年没动静就是极限了。
1年后会补上20-100%的差值,那就到时候再说了。
中国作为顺差怪,如果只能局限于贸易领域的直接对抗,天然就是下风,你把对消费制成品的壁垒拉到天上也没几个钱。
中国对贸易壁垒的反击,一般都是错开本领域的。
比如停止接收空客飞机,停止出口稀土之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