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辩经技巧案例赏析

如何看待彭博社发文称,发展中国家不能依赖制造业来推动增长?_风闻

试以此例剖析如何用裁剪过的部分事实,推导出任何你想要的结论。

列举正反案例,案例本身,及其特征提取是“正确但不完整的”,其中故意隐去的部分,如果你不是资深键政人,你会根本不敏感从而被牵着鼻子走。

正面案例:罗马尼亚。提取特征: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打上标记:因),持续的经济发展与稳定的国内外环境(打上标记:果),第三产业主要由来自西方的资本进行投资(打上标记:干预)

负面案例:埃塞俄比亚、孟加拉。提取特征: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为了发展制造业进行了大量举债(打上标记:因),因外部环境动荡导致无法延续旧有的制造业发展路径,且无力或即将丧失偿还或展期债务的能力(打上标记:果),第二产业及其配套基建的投资,主要来自自身发展中积累的剩余资本及非西方资本的投资(打上标记:干预)

这些文章作者主动提取的特征都是正确的,这点无需质疑。

重点在于作者没有帮你提取出来的部分,我可以给你列一点。

罗马尼亚是个2KW人口的欧盟国家,而埃塞俄比亚是人口过1亿,孟加拉更是人口近2亿的国家。后两者不隶属于任何具有系统性内部转移支付机制的组织。

欧盟身份意味着罗马尼亚是可以得到欧盟的系统性转移支付的,但文章不告诉你。文章只告诉你:“微软甲骨文去罗马尼亚投资了”,他没说谎,他只是误导你,而你信了。

埃塞孟加拉得不到什么系统性的转移支付,所有的投资都是在商言商,很多投资还需要先补基建的短板才能用到产业发展本身。而且这2个国家动辄10位数人口,不是说包养就包养的。只有制造业才能容纳这个级别人口国家的整体发展,并且制造业产业链长的特点,能够尽可能将发展红利均匀撒播到在地国每个人头上。

驳斥到这里,题目本身的内容就结束了。但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值得琢磨:这个一眼猫腻的文章到底是写给谁看的?

答:写个小国精英,以及从该阶层产生的政权实际控制者看的,想用似是而非的论证过程把他们带偏了,并且避免一些不可言说的发展趋势。

这是比正文论证过程的春秋笔法更加黑暗的一些内容,比如:

1. 人口大国发展第三产业最容易形成的局面是什么的?熟悉历史的人其实都脱口而出了:政权买办化。

妙就妙在“买办化”这种局面,对于不同社会阶级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人民当然不愿意买办掌权,但军阀地主就未必不愿意做买办,经验可知,给洋人当买办的资格还要竞争上岗呢。

2. 发展制造业的过程,必然会产生三种次生效应

其一:制造业的发展会伴生基础设施的改善与诞生产业集群,此二者既能改善民生,还会进一步降低当地的投资成本。将一个国家渐渐带入正向雪球阶段。

其二:制造业的发展会带来资本剩余,资本剩余是产业垂向升级或者横向拓展的必备基础。

其三:制造业超长,往往需要跨国部署的特点,极容易将产业链上下游国家绑定成政治利益共同体。

我就直说了:在西方眼中看来“发展制造业本身必然导致我国早晚将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争取到自己这边”。

这才是本文拐弯抹角,拿“小心欠太多钱还不出”恐吓小国精英的根本目的所在。

埃塞、孟加拉的问题,在于初生的经济循环经不起动荡的外部环境。投资、市场、基建只要有任何一块出问题,立刻就会进入恶性循环濒临暴毙。

那破解之道也很简单:1. 许诺长期投资  2. 给予短期融资  3. 开放市场扶持   4. 基建先用后付

如果有外部能量输入,局部是可以熵减的。物理学与政治经济学皆然。

最后,还要防一手颜革、政变之类盘外招。

做到以上,剩下的交给时间,收割预定的胜利。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