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被“过家家式的玩偶”忽悠了?

500

500

过家家的风,还是吹到了全国?

大家最近有没有刷到这样的视频:

玩偶店里的店员穿着可爱的蓝色制服,帮大排长龙的顾客打包玩偶,有趣的是,店员们都在按照玩偶的样子和买家玩着“过家家”。

“您的汉堡需要给您煎得再焦一点吗?”‍‍‍‍

“您的小植物需要先松松土,再浇点水。”‍‍‍‍‍‍‍‍‍‍‍‍‍‍‍

500

随着台词,店员们拿着手里的玩具锅铲和道具水壶,煞有介事地“翻烤”着汉堡玩偶、“浇灌”着花朵玩偶。‍‍‍‍‍‍‍‍‍

没错,那只是个毛绒玩具。‍‍‍‍‍

Jellycat作为一个英国毛绒玩具的品牌,起初就因为它简单的可爱表情和一双小脚成了表情包的常客。

如今,就靠着着哄小孩一样的售卖方式,它又一次在国内水灵灵地成了“网红”。

500

就在大家到处寻找可以“过家家”的Jellycat线下门店的时候,国内各地的文旅,也悄悄出手了。

先是甘肃博物馆,因为天水麻辣烫的走红,索性把麻辣烫里的各种食材全都做成了小玩偶当成文创产品售卖。‍‍‍‍‍‍

同样加一个小表情,这不就是国产的Jellycat嘛!‍‍‍‍‍

不止如此,连Jellycat的精髓“过家家”也学来了。

店员拿一口毛绒大锅,把顾客们挑选好的“食材”都装进去“搅拌”,边“煮”边问要什么口味。‍‍‍‍‍‍‍‍‍‍‍‍‍‍‍

500

过家家的风,终究还是在国内也刮起来了。‍‍‍‍

陕西、新疆等各家文旅也纷纷把自家的美食产品做成玩偶,玩上了“过家家”。‍‍‍

现场夹肉的肉夹馍、刚从馕坑里出来的馕,可谓是把大家的情绪价值拉满了。‍‍‍‍‍‍‍‍‍‍‍

终于中国人也有了自己的Jellycat。

500

大家为何会沉迷于这样的“过家家”呢?‍‍‍‍‍‍‍‍‍‍‍‍‍‍‍

其实全国上下的文旅们都在用“过家家”吸引年轻人,大家也都确实沉迷于此,这背后的原因与带火这股风潮的Jellycat“难舍难分”。

因为Jellycat的商品定位其实是奢侈品,别看它只是个小玩偶,但它巨大的品牌效应,已经让其价格昂贵到令人望而生畏。

500

一个小小的钥匙扣都上了百,更不用说大一些的娃娃,想必很多人都很想享受一下这“过家家”的售卖体验,但被价格劝退吧。

更不用说也并不是每家Jellycat门店都有“过家家”的,天时地利人和都得占上才能体会这么一次“重返童年”,简直难上加难。‍‍‍‍‍‍‍‍‍‍‍‍‍‍‍‍‍‍‍‍‍‍‍‍‍‍‍‍‍‍

而如今,国内文旅们的玩偶价格比Jellycat便宜太多,几十块钱就可以享受同样的“被当成小孩哄”的售卖过程。

这“平替”,真香!

500

而且,近几年国内的旅游业也以网红的面貌迅速蹿红了起来,文旅的周边文创们,也都成了年轻人眼中的香饽饽网红产品。

可以说国内文旅这个“品牌”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品牌效应,“这是我在哪里哪里买的文创”同“这是我在哪个品牌买的正品”,在当代年轻人的眼中,已经具有相似的社会属性了。

所以文创娃娃也就可以用不输奢侈品Jellycat的地位,被更多人选择。

500

而且不得不提的是,Jellycat带红的这股“过家家”风,的确能够精准拿捏年轻人。

年轻人最为文旅和玩偶的主要消费群体,人人都在自嘲“牛马”,也因此人人都在谈论“情绪价值”,渴望“情绪价值”。‍‍‍‍‍‍‍‍‍‍‍‍‍‍‍‍‍‍‍‍‍‍‍‍‍‍‍‍‍‍‍‍‍‍

哪里还能有比一场“过家家”更能给人提供情绪价值的呢?

用网友的话来说就是“真美好啊,仿佛回到了我还不是毒妇的时候”。‍‍‍‍‍

500

一场酣畅淋漓的“过家家”,年轻人被哄得开开心心,仿佛置身童年,忘却了成人世界的烦恼。而对于商家来说,演演戏就能赚到的钱何乐而不为?‍‍‍‍‍‍‍‍‍‍‍‍‍‍‍‍‍‍‍‍‍‍

于是乎,这种“过家家”式售卖,就在大家对童心的渴望下成为了新一代赚钱利器?‍‍

500

年轻人都被形式化哄骗了吗?

其实当代年轻人对童心的追求可不仅仅体现在Jellycat以及各种相似的商品上。

迪士尼里摩肩接踵的都是成年人、各种最新的玩具、动画,评论区满是“对小学生可能有点幼稚,但对成年人来说刚刚好。”

这些种种,都是在说明,现在的成年人,或者说是年轻人们,都对“童年感”有着十分强烈的渴望。

500

所以不可避免的,像Jellycat、迪士尼这样的品牌正在层出不穷地以“为成年人打造童年梦境”为噱头,吸引年轻人消费。

花费几百几千元买小玩偶、买各种周边,就为了能听别人哄孩子似的说一句“你的玩偶是新鲜出炉的,有点烫哦”;就为了几个成年人扮演的老鼠、狐狸给你装模作样地签名、合影?

“童心消费”里,年轻人都被这种“过家家”的形式哄骗着成了现成的“韭菜”吗?

500

当代年轻人,竟然也真的更愿意把钱花在能够提供情绪价值的“过家家”上。

前段时间网络上流行过一个话题,说人长大了才有机会“重养自己一次”。如今沉迷于“过家家”式消费的年轻人们,又何尝不是在花钱犒劳童年的自己呢?

况且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与极度内耗的高压工作下,“牛马们”总要有个情绪逃出口,总要有个聊以慰藉的方式吧。

平日里在生活的重压下喘不过气来的打工人们,就这样在“过家家”中感受到了被人当小孩呵护、被人哄着的乐趣,可以说是极大的精神安慰。

500

此外,提起“童心”,成年人们其实一直对于成年的界定有些叛逆。

前有“谁还不是个宝宝?”爆红网络,后有“东亚小孩的成年从三十岁开始”成为网上emo名言。‍‍‍‍‍‍‍‍‍‍‍‍‍‍‍‍

成年人们,似乎从未觉得自己长大了。

或许因为层层保护的家庭社会环境,也因为漫长的应试教育体系,这一代年轻人似乎总是在恍惚自己已经成年这个事实。‍‍‍‍‍‍‍‍‍‍‍

客观上离开童年已久,但主观上仍然珍爱童心,于是当代年轻人只好花钱在这种“过家家”里买童心。‍‍‍‍‍‍‍‍‍‍‍‍‍‍‍‍‍‍‍‍‍‍‍‍

500

“谁说这形式幼稚啊?这形式太棒了!”(何炅.jpg)‍

总之,“过家家”引发的童心消费,的确是消费主义的一次大型哄骗现场,但是年轻人也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

愿意享受被哄,那便也不能说是被骗。

只不过,如果可以更加物美价廉,更加轻松地感受到“过家家”的童年享受,当然是更好的啦~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