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所有外出打工、升学、参军等等都涉及户籍信息变更和调用,其中的混乱可想而知

【本文来自《男子考上师范学校却被人冒名顶替,医保卡照片也不是自己,这样的冒名顶替该怎么解决?》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本文原来是回复,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有些话没有说透,再补充修改一下)

首先俺要声明,俺是坚决反对并批评这种冒名顶替的事情的。俺只是根据自己的经历,说明一下当年社会的情况,老实说中国社会变迁太快、太大了,没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是无法想象当时社会管理的情况的。

80-9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正面临一个巨大的变革,一方面因为经济改革发展的需要,人口流动量巨大;另一方面传统的户籍管理制度依旧,又因为技术手段跟不上,户籍管理还停留在人工纸质登记水平。所有外出打工、升学、参军等等都涉及户籍信息变更和调用,其中的混乱可想而知。

举个例子,高考失利回家复读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各地的复读政策不一致(有的费用高、有的费用低等等不同原因),所以俺身边就有很多同学修改户籍(改名、改户口等方式)到邻县、甚至邻省重新参加高考。

再比如俺自己为例,俺当年高考时不满18周岁,收到高考通知书后,老爸去派出所办手续,时间太紧没有拿到身份证(申请提交了)。所以俺到大学报到时,学校就让俺重新提交了一个办理身份证的申请,很快发下一个身份证(大学所在地编号)。过年俺回家,老家的身份证也办下了了。这样俺就同时有了两个不同编号的身份证。俺后来一直用大学的身份证,老家编号的身份证到期自然作废了。

另外关于高考冒名订替的事情,俺还想补充一点:这种事情开始的时候是正常的,只是后来慢慢变成流水线了,就出现变质了。

俺只是说一下自己的经历。俺是90年代初上大学,当年山东的高考报名制度是先报名后考试,就是在高考前大家就把志愿报好了,大概1个月后才参加高考。这中间变数其实挺大的。

以俺自己为例,记得当年高三下学期有三次重要考试,都是全地区统考。第1次考试成绩决定能否有资格参加高考(拿到准考证),第2次考试成绩做为报考高考志愿的参考(考试完了就报志愿了),第3次考试是高考前的最后一次模拟考试。然后就是放假一周在家休息。

一般来说第2次考试难度偏大,当年俺的第2次考场成绩就很差,父母偷偷拿俺的成绩问了好多老师,都说专科有保证,本科没希望,最终报志愿时被父母强迫第一志愿只报了一个省内的二本学校;但是俺高考时成绩比报志愿时提了快100分,达到当年本省上北大的分数线了。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俺犹豫了再三,考虑父母都下岗的情况,没有选择复读,还是去上学了。

注:记得俺报考志愿时,不分一本、二本的,报考志愿书上就分本科、专科和高中中专,本科三个志愿,专科三个志愿,随便填。

但是俺班上有好几位同学都是类似情况,他们都选择了复读,第2年或之后大多考上了非常好的学校(211、985高校),这种拿到通知书又复读的情况比较常见的。当年俺们学生中都传,拿到通知书不报道,就会3年禁止参加高考。所以复读的学生,都会选择更改户籍,如更改姓名等。这些优秀的复读生都不需要自己动手,只要提出来,自有老师等人一条龙服务。因为他们都是很优秀的学生,都是学校升学率的保障啊。除了改户口,他们空出的上学名额自然也不会浪费了。这种事情大多都是你情我愿的事,根本没有人举报,慢慢就发展成流水线了,才会逐渐变质,甚至到了恶意冒名的程度。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