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存亡之战》值得全家看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商业战争大片

总评:陈凯歌的第二部志愿军作品《志愿军:存亡之战》和第一部《志愿军:雄兵出击》一样,是还不错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的商业战争大片,又比第一部有进步。

学校,企事业单位去影院包场观看,会是一次对学生和员工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题材是讲述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中铁原阻击战,选题没有任何问题。

再谈其他,

1,具体细节中的各种胡编乱造,很多军迷都能看出一眼假,要是按照专业度打分,未必及格,这个槽点确实不胜枚举,就不再一一细说。说说优点,近距离交战时,战争场面相对逼真,对敌我双方的战斗场景展示比较紧凑,炮火的影音匹配和各种烟火炸点设置效果很好,包括人物的妆容和受伤等具体形象设计,比较有压迫感,给观众的代入感较为充分。

2,故事情节,整体还可以,主线清晰,支线也比较完整,还埋有一些伏笔。在铁原阻击战的宏大叙事中穿插了李家两代人建国前后妻离子散,骨肉分离,建国之后短暂团聚又分别重上战场的父子亲情,夫妻感情,以及更深层次的普通家庭(虽然李家一定算是高干家庭)的爱国情;刻画了松骨峰之战后幸存的两位战士在后续阻击战中继续升华的成长经历;记述了一个年轻的小战士、亲临一线的武器专家、护送专家的志愿军老兵等很多角色在这一关键存亡之战中的各自浴血经历。

3,历史还原度,这个大面上粗看还行,但真要较真,那又是错误百出,但总体瑕不掩瑜,商业片,很多时候,确实有虚构再创的成分,编剧的能力和导演的能力也就如此了,做不了太高的要求。我们兰州牛肉面的师傅,肯定做不出满汉全席。

4,角色塑造,我觉得比较成功的都是基层一线的军官和战士,李想、张孝恒、杨三弟、刻画的不错,孙醒如果不是关系户饰演,可能也会给人感觉更好一些;但是杨传玉、赵安南、吴本正、张子枫甚至是李默尹这些主角就比较一般了,而再往上,从师、军再到志司一级的各级指挥员基本就是个陪衬,为了出现而出现,完全没有体现出应有的大局观和对形势的准确判断,从上至下的指挥和贯彻在影片中的表现就是徒有其名。

5,爱国主义教育作用很不错。这点,影片做到了,而且做的很好,因为观影的绝大部分人不是军迷,不是历史爱好者,他们很多只知道志愿军是去朝鲜,用劣势的装备,吃了很大的苦,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痛击了美国鬼子为首的联合国军,将这些王八犊子从鸭绿江边赶回到了38线,守住了朝鲜,守住了我们的边境线和东北以及华北的安全。他们看电影,不了解到底是哪个军哪个师,打了铁原阻击,打了松骨峰,他们要看的是志愿军的拼死付出,志愿军舍小为大,舍命保国的精气神,他们要看的是普通的志愿军士兵,怎么在战场上就成为了一个又一个的鲜活英雄,前赴后继的去和敌人拼命。

这些点,影片很好的表现出来了,影片中有一个片段,虽然从剧情上,略显离奇,但是对于观众的情绪影响,渲染是充分的,一个个普通的志愿军战士跃出隐蔽地,奋勇冲锋杀敌时,喊出自己的家乡,我是甘肃人,听到甘肃临洮,甘肃张掖的时候,我都不禁红了眼眶,而整个观影期间,在志愿军英勇牺牲的片段,在我身后,也多次传来女性的小声啜泣。

另外让人印象深刻的场景不是在电影内,而是在电影院内,这个电影,我们是一家三口带着女儿去看的,电影院内的上座率不错,有个7-8成,观众的年龄分布也很广泛,有60多岁的老两口,有我们这样的中年一家子,也有带着孩子的妈妈,谈恋爱的年轻人,还有明显是结伴而来的几个中学生,这些不同的群体,在整个电影的放映期间,都是十分投入的,有看到一些情节时的小声讨论,有情绪受到感染时的咒骂、沉默和抽泣,这就是这部电影在剧情,场面上的得分点。在影片放映结束之后,很多人走出时都在谈论影片内容,有的还说,可以看看第三部,这就是商业片的成功,而借助这种商业成功,将爱国主义宣传出去,让主旋律题材也变得各个年龄段的人们愿意看,这绝对是一件好事。

6,编剧和导演。一句话,受限于导演及其编剧个人对历史的认知和水平,再加上需要为商业盈利考虑,也就只能拍成这样了,多大的本事做多大的饭。

最后,这是一部全家人值得一看的电影;一部普通人都能看懂,理解精神的商业爱国主义题材战争片。

致敬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

致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