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亿年前的生命史诗,写就世界上最重要的铁矿类型

500

      这块红黑色条纹相间的岩石是一种特殊的沉积岩——条带状铁建造(Banded Iron Formations,BIF),采集于美国密歇根州,形成于21亿年前(展出于法国里昂汇流博物馆)。它不仅仅具有观赏价值,还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类铁矿的前体,更记录着生物改造地球环境的史诗。

      二三十亿年来,蓝细菌(蓝藻)通过光合作用孜孜不倦地产生氧气,但早期的地球大气仍是缺氧的,因为绝大多数氧气被富含还原性二价铁的海洋所吸收。

      早期的地壳较为薄弱,海底火山活动剧烈。海水沿着海底的裂隙下渗,被炽热的岩浆加热,成为以水为主、包含多种挥发份(CO2、H2S、HCl等)和矿物质的具有强烈化学活性的高温溶液——热液(温度可达400℃,但在高压下仍然保持液态)。大洋地壳主要由玄武质岩石构成(矿物组成为辉石和斜长石,是铁镁和钾钠的硅酸盐),热液从中溶解出大量Fe2+,随着热液的喷出而释放到海水中。从陆地岩石中风化出的Fe2+亦被河流冲入海洋。

500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拍摄的印度洋海底高温热液喷口。在大洋中脊处,热液喷出,其中的金属硫化物迅速析出,把喷流染成黑色,部分矿物质沉积在喷口周围,形成耸立于海底的“烟囱”,因此这类热液喷口被形象地成为“黑烟囱”。

 

500

      在浮游生物和地球之力的拉锯下,海洋的化学性质呈现出分层的状态——表层因光合作用而呈氧化性,深层则因富含Fe2+而呈还原性。随深层海水上升到海洋表层的Fe2+被氧化成Fe3+,又以Fe(OH)3的形式沉入海底,形成铁质沉积层。Fe2+的氧化机制可能还有浮游生物的不产氧光合作用(不是从H2O中夺取电子产氧,而是从Fe2+夺取电子)、对Fe2+的代谢性氧化和紫外线对Fe2+的辐射氧化(当时没有能够吸收紫外线的臭氧层)。由于海底火山活动和海流上涌的间歇性,或海洋生物繁衍的间歇性(早期生物会被自身产生的氧气毒害),一段时间后Fe(OH)3的沉积中断;在铁质沉积层形成之前或间歇期,来自海底火山热液或大陆岩石风化的硅酸(H4SiO4)在海水中达到过饱和而大量沉积下来,形成硅质沉积层,如此交替往复。

500

      松散的沉积物逐渐压实成岩,Fe(OH)3和H4SiO4脱水结晶,分别转变成赤铁矿(Fe2O3)、磁铁矿(Fe3O4)或菱铁矿(FeCO3)及石英(SiO2)。在岩石的横断面上可以看到交替的铁质和硅质层(铁质层在自然状态下为红褐色,抛光后呈金属般的银黑色;硅质层颜色较浅,抛光后呈鲜亮的铁锈色,因为其中也含有少量赤铁矿),每层厚度在毫米到厘米级,被称为韵律层,又称条带状构造,条带状铁建造由此得名。

      最早的条带状铁建造形成于距今38亿年前,在距今25亿年前达到高峰,却在18亿年前几乎戛然而止(从太古宙到古元古代)。这涉及到地球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大氧化事件。

500

      在约24亿年前,随着海洋中的Fe2+、大气中的甲烷等还原性物质被大量地氧化消耗,氧气终于能够游离出来,将大气氧含量从几乎为零提升到现代水平的1%~10%以上。海洋的氧化还原状态与化学组成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在含氧的海水中,Fe2+被迅速氧化为Fe3+而沉淀,铁元素溶解度的降低抑制了铁的迁移聚集(也有假说认为减弱的火山活动减少了Fe2+的供应),不再有大规模的条带状铁建造形成。在距今六七亿年前(新元古代),地球陷入多次大冰期中,海洋表面几乎都被冰层覆盖(“雪球地球”假说),海水重新变成缺氧状态,又形成了一批条带状铁建造。但随着8亿到5.4亿年前大气氧含量提升到接近现代的水平(新元古代氧化事件),距今6亿年以来就几乎不再形成条带状铁建造了(除了某些局部缺氧的特殊海洋环境)。氧含量的提升也被认为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始于距今5.4亿年前)的重要诱因之一,地球开始变成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模样。

      蓝细菌个体的力量是非常渺小的,但无数蓝细菌在漫长的时光里聚沙成塔,改变了地球的大气组成,在20多亿年前的地层中留下厚度达数百米、延伸范围达几十上百千米的条带状铁建造。事实上,即便在今日地球上,蓝细菌和其他各类海洋浮游生物仍然贡献着约50%的氧气产量。

  

500

      对于我们人类来说,这些遗迹也是最为重要的铁矿资源来源。不过条带状铁建造中氧化铁大约只占一半,铁元素含量约30%左右,只能算贫铁矿,还要经过变质作用才能转变成富矿。这主要归功于地下的热液活动(由地下的岩浆活动引发),把硅质成分溶解去除,或把铁质成分溶解后重新迁移富集,形成几乎完全由氧化铁构成的富铁矿,品位可达60%以上。

500

      这种铁矿被称为“沉积变质型铁矿”,占全球铁矿总资源量的85%以上,尤其是澳大利亚和巴西拥有占全球近一半的铁矿石储量。

500

        我国的沉积变质型铁矿以辽冀地区(辽宁鞍山-本溪、河北冀东)为代表,如鞍山齐大山铁矿、辽阳弓长岭铁矿等,鞍钢就是依托辽宁丰富的铁矿资源建立的,在山西吕梁、河南舞阳、海南石碌等地也有此类铁矿资源。

500

      辽冀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North China Craton,涵盖华北、东北东南部、鄂尔多斯和阿拉善地区以及朝鲜半岛)东北部。克拉通是大陆的古老而稳定的核心,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坚硬部分)厚度可达200千米,开始形成于30多亿年前,在20多亿年前进入稳定状态,几乎不受最近5亿年的大陆会聚和分裂过程的影响。克拉通上往往沉积有条带状铁建造,蕴含丰富的铁矿,典型如澳大利亚、巴西、俄罗斯、美国、加拿大等。然而我国在地质历史上地质运动活跃,不利于条带状铁建造大量形成和保存,因此缺少大型、优质的沉积变质型铁矿。

      另外,我国的铁矿平均品位只有35%左右,低于45%的全球平均水平,开发利用成本较高。尽管我国铁矿石总量不少,但与我国10亿吨级的钢产量相比,仍然是缺铁矿的国家,铁矿石进口依存度近80%。

500

      塞翁失马,活跃的岩浆活动也造就了一大批铁矿(矽卡岩型、火山岩型、岩浆型),如长江中下游和华北中、东部的矽卡岩型富铁矿(岩浆侵入碳酸盐岩形成),稀土储量世界第一、还伴生有大量铌资源的内蒙古白云鄂博铁矿,钛储量世界第一、钒储量世界第三的四川攀枝花钒钛磁铁矿,钒钛储量居中国第二位的河北承德钒钛磁铁矿等,具有极高的经济和战略价值。

  

从铁矿石到钢材的全过程,请看合集:

500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500

虽无球差校正眼,但怀扫描透射心

从一闪而过的荧屏画面中解析工业生产流程

破解材料密码,见证中国科技进步

做一个比铁还硬、比钢还强的工业党

欢迎关注个人微信公众号“材闻窗外事

 

参考资料:

李厚民,李延河,李立兴,等. 沉积变质型铁矿成矿条件及富铁矿形成机制. 地质学报,2022,96(9):3211-3233.

李旭平,陈妍蓉. 浅谈前寒武纪条带状铁建造的沉积-变质成矿过程. 岩石学报,2021,37(1):253-268.

杨秀清,毛景文,张作衡,等. 条带状铁建造:特征、成因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制约. 矿床地质,2020,39(4):697-727.

张招崇,李厚民,李建威,等. 我国铁矿成矿背景与富铁矿成矿机制.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21,51(6):827-852.

美国地质调查局. Mineral Commodity Summaries 2024.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