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书写数字中国“编年史”

500

 数字福建,数字中国的思想源头和实践起点

作者/  IT时报记者 钱立富 郝俊慧 孙永会 贾天荣

编辑/  郝俊慧  孙妍

1994年4月,一条64K国际专线开通,标志着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而在很多普通人眼中,1995年北京中关村南大街竖起的那块“中国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的广告牌,开启了中国人的网民时代。

新旧世纪交替之际,百度、新浪、搜狐、腾讯、携程、盛大等一大批互联网明星企业涌现,开始改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而此时,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酝酿、发酵,互联网信息通信不仅仅是给人们带来更丰富的娱乐、更便捷的生活,它还有更大的动能,推动整个社会发展范式的改变。

2000年,“数字福建”被写入福建省委提出的“十五”计划纲要建议。“数字福建”首次公开亮相,在互联网远未普及的时代,这无疑展现出十分超前的眼光,成为“数字中国”建设的探索源头和实践起点。时至今日,放眼全国,政务、民生等各个领域正全面向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字中国”建设正大步向前。

数字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的20年,同样也是《IT时报》(前身为《上海邮电报》)创刊的20年。自2004年创刊以来,《IT时报》始终致力于守望数字中国的每一次蜕变,迎接充满无限可能的数字纪元。我们期待,能和飞速发展的时代贴得近些更近些,帮助读者看懂这个奔腾年代中每一个“细胞”、每一条“神经元”、每一根“血脉”的变化。

这是一场持续了20年的跨越时空对话,这是我们共同书写的数字中国编年史。但今天,我们只撷取它的几个横截面,共同从“电信强国”走向“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500

数字底座

十年一跃升 向“新”而行

从Internet到量子网

速度与安全的激情赛跑

1994年4月,由中国科学院主持,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同实施的“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连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首次实现了中国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由此,我国成为国际互联网大家庭第77名成员。

也就是在这一年,还在学校读书的徐珺花了1.2万元巨资组装了一台电脑,还花了四五百元购买了用于上网的调制解调器Modem,网速只有十几K,而且打电话和上网不能同时进行。从此,徐珺与互联网结下不解之缘,多年之后他成为“中国光纤接入第一人”。

徐珺回忆,当时上网只能干三件事:看新闻、收发邮件、论坛聊天。

进入新世纪后,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2004年1月举行的全国信息产业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努力向电子制造强国、电信强国的目标迈进。”

2004年,成为“电信强国”的破题之年。正是在这一年,《IT时报》(前身为《上海邮电报》)创刊。

在创刊号头版,《IT时报》采访了时任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奚国华,他表示“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跨越式发展,我国电信业的规模总量已位居世界首位,具备了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建设电信强国,正是基于对这些情况的分析而提出的”。

500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行,这一年,我国固话用户规模、移动电话用户规模、网民规模、宽带用户规模全部位列世界第一。

前进的脚步不仅没有停止,速度反而在加快!

2014年,建设“网络强国”首次提出。2015年,建设“数字中国”首次提出。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数字中国”被首次写入党和国家纲领性文件。

由此,我国信息通信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

2024年,“新质生产力”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生产力发展路径。

信息通信业既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也为其他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如今正全力向新而行:建设新型信基础设施,畅通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动脉”;激发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促进生产率不断提升;推动人工智能体系化发展,打造新的生产力工具。

在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信息通信业积极推进网络基础设施、算力基础设施和新技术设施的打造与升级。

500

在激发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方面,信息通信业积极发挥海量数据规模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尤其是数据资产化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三家电信运营商在2024年半年度财报中,首次将数据资源入表,总额超过2.6亿元,进一步提升数据开发和利用的积极性,促进数据要素市场高质量发展。在人工智能发展方面,信息通信业更是不遗余力,积极推动一体化算力互联网建设、大模型研发、AI应用落地等。

2024年8月,工信部等十一部门发布《关于推动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协调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量子信息与人工智能、区块链一起,被归类于新技术基础设施——基于新技术形成的基础设施形态。中国电信董事长柯瑞文透露,中国电信正在构建涵盖量子密钥分发、量子密码资源池和量子密码管理平台的量子安全基础设施,形成“一网一池一平台”的量子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中国千行百业在可预见的量子攻击到来时,有“强盾”护体。

500

500

数字经济

一年一变样 全国都是包邮区

从二环内到五环外 

万能的电商

承包14亿人的买与卖

在守望数字中国的历程中,我们的视角总是会不自觉地离开上海,望向那些千里之外的青山绿水间。

《IT时报》连续十余年的“春节返乡记”记录了一个逐渐“变平”的中国。互联网打破了时空束缚,填平了曾经的天堑。其中,电子商务及其背后的物流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最大的变量。贫困的村寨陆续撕掉了落后标签,从徒步翻山到公交车、各式小轿车的出行方式变革,从单一的集市交易到线上线下的多元购物方式,从驱车数十公里取包裹到快递进村……山区的变化,如同一首诗歌,出行方式是节奏,购物方式是韵律,交通则成为脉络。

500

500

邮递员“变形记”

从“11路”到小摩的

距离上海市1800公里的贵州省,数十年来发生了一系列巨大的变化,这个国内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上演了一出“变形记”。除了极具代表性的算力和大数据,用2022年退休的袁先明的话说,整体感知就是“小路没得了,大路变宽了,百姓跟上社会节奏了。”20世纪90年代,袁先明通过社会招聘成为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山盆镇邮政支局的一名邮递员。

山盆镇地处大娄山脉,为中山峡谷地貌,整体地形呈东南高、西北低的斜面。最高点位于高雄村的仙人山主峰,海拔1849.3米;最低点位于落炉(某一村落)两夹岩峡谷,海拔489米。袁先明负责的村落有高雄村、丁村、茶厂和石盆,行动轨迹为山盆——丁村——高雄——石盆——茶厂。

500

群山环绕之间,一人、一个邮包、一双脚,靠“11路车”走了十几年;直到2000年前后通路后,袁先明拥有了一辆摩的,起初“驰骋”在泥巴马路上,此后,沥青路的更新赋予了他“加速度”。

网购的兴起改变了袁先明和同事们的生活,邮包里的物件更多了,摩的的承重更厚实了。

1994年,中国首次接入互联网,自此,互联网产业按下加速键。1999年5月,被称为“中国电子商务第一人”的王峻涛创办了“8848”,并在当年融资260万美元,这标志着国内第一家B2C电子商务网站诞生。1999年9月,马云带领下的18位创始人在杭州的公寓内正式成立了阿里巴巴集团,推出了线上B2B服务。2003年5月10日,个人网上贸易市场平台“淘宝网”上线。

中国互联网的“网购时代”随之开启。之后,京东、拼多多、抖音、快手等平台亦推动了网购的进程,同时,“家里的方竹笋、蜂蜜、脆李、腊肉等特产也‘走了出去’。”

袁先明退休后,一个名叫郑发达的投递员骑着他的摩托,沿着袁先明的足迹,承担起了包裹进村的使命。

500

500

快递进村

大山里也能在家门口取件

“倘若通过走路直接送包裹进村,好比背了一袋煤上山。”袁先明告诉《IT时报》记者,原先包裹会在镇上进行集中管理,待收件人自行取件,他要做的就是把包裹单带往目的地。

2014年,国家邮政局启动“快递下乡”工程,支持快递企业在乡镇设置更多的经营网点,以让广大农民享受网购服务。6年后,国家邮政局于2020年出台了《快递进村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自此,“快递下乡”工程正式升级为“快递进村”工程。

500

因为家人忙于农活,加上爬坡劳累的考虑,村民毛武凤时常选择托人带包裹。今年显见的是,这一切有了变化。

“大家好,请完善自己的收货地址,现在各家快递,如中通、圆通、申通、韵达、极兔已送达山盆镇新城交邮融合共配中心分拣。接下来您的快递将由邮政快递3日内配送到(高雄村邮站点XX家取)……”今年8月12日,郑发达在一个288人的村群里开始活跃,永远是一张配图,和一句话——“各位,今天的包裹已到XX家。”

这让毛武凤和村民们欢喜。邮政管理局在镇上租了一个面积较大的房间,汇聚了“三通一达一兔”的快递,按照村子进行划分后,再由邮局的工作人员免费送到各个村庄的代办点,“工作量虽然增加了,但乡亲们更方便了”。快递进村有了新变化,郑发达显见得瘦了。

据国家邮政局公开的数据,2023年,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累计完成1624.8亿件,同比增长16.8%。在数字消费的语境下,城乡的鸿沟正在打破,而乡村亦不断走向信息化、数字化。

500

500

数字生活

三年一换代  唯“快”不破

从排队一天到“踩点”就医

教育、医疗、政务……

“掌控”全流程

数字生活以人为本。

以计算机诞生为标志的信息化时代,是人类一段最浓缩的历史。

“万物皆流,无物常驻”,我们从没有如此强烈感受到变化的存在,曾经习以为常的生活状态,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瞬间便会产生崩塌的裂缝,而新秩序的建立,可能也在弹指之间。

医疗、教育、政务、民生、城市治理……当生活被注入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化元素后,没有人能预测三年后的未来。

回望《IT时报》与数字中国共同成长的这些变化时,我们选择了其中一个横切面——医疗。

如果说民生是城市的尊严,那么健康就是民生的核心。如果说医者体现的是城市的良心和温度,那么新一轮医疗领域的信息技术和科技革命浪潮,则决定着城市前行的动力和速度。

500

医院变迁

护士站变得安静

36年前,虞正红进入上海中山医院,成为一名“小护士”。刚刚参加工作的她,忙乱且紧绷。深夜,输液接近尾声的病患会摁下床头的呼叫铃,护士台的铃声此起彼伏。突如其来的、高亢响亮的铃声,常常会让值班的虞正红精神一振,但也会接到其他病人的投诉——“好梦被惊醒”。

一本厚厚的笔记本是工作必备,交接班时,准备下班的护士要向接班护士详细交代每位病人的状况,而后者则要逐一记录,反复确认无误后方可完成交接。几十年来,虞正红用过的笔记本几乎等身。

如今,36年过去,当年的小护士已经成长为中山医院外科总护士长,每次巡检病房时,虞正红总是感慨,数字化改变了一切。

500

病区变得安静有序,当输液量还剩5毫升时,负责该病床的护士便会收到系统自动发出的提示,从而及时更换;笔记本也不需要了,病人的体征监测数据、术后镇静镇痛状态、用药情况等关键信息都以清晰、直观的方式呈现在护士站的屏幕上,交接班时,系统会自动列出需要重点关注的信息,医护人员对病人的管理情况一目了然……更重要的是,具备“智慧”之后的病房,可以基于病人的各种数据建立模型,精准识别病人当前的风险点,指导护士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为患者提供更精准、高效的守护。

500

就医排队

从一天到一小时

如果说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技术更迭,让医院整体运转更加高效,医疗资源得以合理分配,那么,对于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普通市民而言,最直观的莫过于就医感知的变化。

关于看病排队,每个人都能讲出一串长长的故事。

500

15年前,每逢周六,陈丹总要去沪上一家知名中医院调理身体,5分钟的就医过程,通常需要留出一整天的时间。她会在上午先挂个号,然后去附近的城隍庙兜兜吃个午饭,下午再回来排队等候。这样“没有周末”的日子,陈丹持续了近一年。

10年后,当移动互联网的风吹到医疗领域时,解决挂号这个最大的“痛点”成为首要任务。从最早的现场预约到电话预约,再到114、好大夫在线等第三方挂号平台提供服务,直至现在习以为常的医院公众号预约……如今,就医时间已经被精准细化至半个小时以内,陈丹可以“踩着点”到医院,经常等候没几分钟便轮到了自己。

500

2023年2月,上海市卫健委宣布,上海便民就医工程目标任务均已全部或超额完成。全市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门诊预约时间段精确到1小时以内,就医平均等待时间小于1小时(市级医院以上两个指标可精确到30分钟以内)。

500

远程医疗

千里之外专家看诊

雅培公司工程师元普(化名)至今记得那位老伯。

那是10年前上海秋天的一个早晨,乍暖还寒,一位老伯走入沪上某三甲医院心内科诊室,神情疲惫。前天晚上,老伯从江苏盐城赶到上海,没有订到医院附近的酒店,就在门诊大厅将就了一晚上。10分钟后,检查完成,老伯匆匆离开,他还得赶回去的长途汽车。

“诊室10分钟”的代价,是来回超过200元的路费、24小时的奔波和一夜未眠。

老伯是一名心衰患者,这次就诊是做CIED(心电植入设备)的术后随访。CIED是治疗心衰的有效方式,但术后患者必须终身随访,以便医生随时根据病情的变化做出调整。但由于CIED手术大多都在相对发达的地区完成,可至少六成患者来自农村或者四五线城市,这意味着,这些患者的每次随访都必须长途跋涉。

2020年,随着5G应用逐步展开,雅培公司和中国电信共同搭建了5G远程随访系统,当地医院的心内科医生,可以通过这套系统与一线城市三甲医院专家连线,专家甚至可以直接在自己的Pad上远程操控程控仪,完成心脏起搏器的参数优化。彼时,《IT时报》记者曾采访过一次发生在新疆乌鲁木齐和喀什之间跨越1500公里的远程诊疗。

500

“正在成规模、成体系地应用。”2024年9月25日,元普略带兴奋地说道,经过几年的发展,四川、贵州、云南、甘肃、河南、新疆等省、自治区的CIED 5G随访系统运行已经进入成熟期,CIED术后紧急事件可以做到10分钟内响应处理,并在不少区域中心的三甲医院设立了CIED随访中心,辐射周边的县级医院,大大提升了随访患者的就医体验。

500

“转身”数字化

不可预知的未来

数字福建,数字中国的思想源头和实践起点。

2000年,“数字福建”的提出,使其成为数字中国建设的“始发站”。2001年3月,上海市提出《关于全面推进上海信息化建设的决定》,明确到“十五”期末,上海要拥有发达的信息产业、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丰富的信息资源、便捷的信息服务、活跃的电子商务市场,城市信息化整体水平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中心城市平均水平。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数字中国在这些省市先行启航。

此后20余年,我们的生活从信息化走到了数字化,虽是两字之差,内在逻辑却截然不同,数字技术第一次成为变革的主导。2020年11月25日,上海首次确定将“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再次先行一步。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要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和数字安全屏障“两大能力”,优化数字化发展国内国际“两个环境”。

随着数字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未来生活的变化将更加不可预知,我们的日常被重塑,服务更精准、生活更便捷、文化更丰富,每个人都将是数字中国最活跃的参与者。

500

数字未来

打造新经济 拓展新赛道

从2D版新能源汽车

到3D版无人飞机

打造天空中的“移动城堡”

随着起飞指令下达,一架满载新鲜水果的无人机从海口基地出发,然后飞跃琼州海峡,约40分钟后在广东徐闻落地;在深圳,搭载着血液的无人机,从市血液中心飞往深圳市中医院;在舟山,一架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起飞,载着海鲜向上海金山飞去……

500

在蓝天和地面之间,低空越发“热闹”起来。

一方面,政策东风劲吹。2023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年全国两会,“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目前,上海、湖北、安徽、海南等众多省市都发布了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如上海提出,要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天空之城”。

毫无疑问,万亿级规模的低空经济领域,是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另一方面,技术层面日渐成熟和完善。

低空覆盖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有了低空覆盖才有低空经济。5G-A开始商用,为低空覆盖提供了有力支持。

500

作为5G“增强版”技术,5G-A能带来更为强大的网络能力和多维度新能力,比如“通感一体”技术的应用,使得基站兼顾通信和感知双重能力,基站在提供蜂窝移动通信能力的同时,叠加了类似雷达的功能(感知能力),可对周边的无人机、汽车或轮船等物体进行探测跟踪。

“通过5G-A通感一体网络,不但为无人机提供了广覆盖的网络,而且可实时感知无人机的飞行轨迹、速度、经纬度等飞行数据,为低空飞行器提供连续的监测服务。”上海电信相关人士说道。

500

目前,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完成超百城5G-A规模部署,中国移动在超280个城市部署商用5G-A,年内将扩展至超300个城市。这对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引擎“轰轰作响”,新赛道上则是“你追我逐”。

在量子科技发展方面,世界上主要国家竞相角逐,美国量子科技发展在产业规模和量子应用方面全球领先;中国在量子科技方面的布局研究开展较早,目前已进入国际第一方阵;日本通过逐年加大研发与投入力度等战略措施,已奋起直追至全球量子信息发展先进国家行列。在国内,合肥、上海、北京、深圳、武汉等城市也将量子科技作为新赛道。

国内主要城市目前都在量子新赛道加码,向量子科技新高地进发:北京在量子科技领域从基础研究、器件研发到产业布局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合肥抢占量子科技发展先机,大力培育发展量子产业;上海一直是我国量子信息技术的重要策源地和量子基础设施布局的重要城市,凭借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和产业链供应链基础,上海在布局量子科技产业方面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深圳依托电子信息产业优势,结合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技研究特色和区域需求,前瞻布局量子科技等前沿技术创新领域。

虽然目前我国的量子信息技术领域处于全球第一方阵,但要开辟量子技术新赛道,仍需要推动产学研合作、国际合作交流等,推动量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采访对象  中国电信  IT时报  东方IC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E N D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