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歌,就这?

500

500

国产剧曾经的现实主义,是以现实主义题材粉饰现实,如今有所进步,开始直面现实,但远远没有迈出现实主义题材这个槛儿。

现实主义题材并不等于现实主义。

没有批判,没有思考,只是刻意煽情和引导,失去了现实主义真正的力度和锐度,就成为伪现实主义、投机主义。

大家都各有痛处。如果有一天,文艺作品把这些痛真真切切地摆出来,戳痛了我们,还为我们发声,代表我们去和那些让我们痛的东西做斗争。

那才是真正拍给我们看的,观众拍手叫好的凡人之歌。

作者 | 愤怒的小毛毛

编辑|小白

排版 | 板牙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1991年,李宗盛用沧桑的嗓音在《凡人歌》里唱道:“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

凭借简单质朴的语言、宛转悠扬的旋律、富有共鸣的话题,《凡人歌》一下子就能把广大普通听众的耳朵抓住,成为经典而流传至今。

2024年,热播电视剧《凡人歌》同样借助“凡人”的话题出圈,以“北漂”为故事背景,企图描绘出新一代北漂中青年的人生轨迹。

或许是国产剧经常被观众诟病不够现实主义,《凡人歌》的制作班底想尽办法往现实方向靠拢,并从中填满了更真实的细节。

500

诸如“职场上要不要内卷”“女人能不能只做家庭主妇”“中年失业应该怎么办”“北漂生活是要享受生活还是努力向上”等话题直指社会现状,高居舆论场讨论热度不下。

热闹之余,甚至还遭到一定的舆论反噬,有观众指责该剧过于“真实和残忍”,让人“破了大防”。

500

但冷静思考,我们不禁要问——

《凡人歌》真的是现实主义题材剧吗?

它是拍给谁看的?

不得不承认,和一些粉饰现实的国产当代都市剧相比,《凡人歌》确实直面现实生活中北漂职场打工人的困境。

500

除了上面提到的话题,还有如“公司过度加班不给加班费”“职场性骚扰”“房价、车价、墓地价贵”等问题。

500

这些每天都在北京或者说国内一二线城市上演的真实细节,被《凡人歌》几乎毫无保留地搬上了荧屏。

这料给得够足。

但故事的真实感不仅来源于细节,也来源于整体的设定脉络。

全剧选取了三对男女关系,他们彼此之间独立生活,又互相沾亲带故,经常往来。

500

那伟(王骁饰)和沈琳(殷桃饰)这一对应该算是全剧中“阶层”最高的一对,也最具代表性。

那伟是某公司元老级的高管,沈琳是全职主妇,两人的生活虽然也面临压力,但咬咬牙,五十万的宝马汽车还是能够做到说换就换。

天不遂人愿,那伟和沈琳又经历了大厂失业、求职再失业、创业失败崩溃的过程。

光看这一点,着实一个惨字了得,它无限逼近于当前经济寒冬之下血淋淋的现实。

结果是什么呢?

沈琳干不下去月嫂的活,就跑到燕郊卖起了卤货,经历了友商的刁难后,又不打不相识,和卖熏鸡的老金成为好友。

500

那伟被优化之后办起了营销工作室,款项一出现问题,他就崩溃不已,转而注册了外卖骑手,还把宝马车卖掉,空闲时间帮着沈琳一起卖卤货,经历了外卖骑手、小摊贩都会遇到的笑和泪、苦情和温暖。

在最终夫妻俩勤勤恳恳,在通州开起了卤货店,迎来了火红的生活。

讲述了小人物的艰难和奋斗吗?

讲述了。

真实吗?我们能感动吗?

未必。

500

编剧想要讲述一个白领中产遭遇人生剧变,跌落到小市民阶层,但仍然努力奋斗的故事,这样的叙事逻辑类似于《逆行人生》。

但很显然,《凡人歌》犯了和《逆行人生》一样的错误——

过于“浪漫化”阶层的跌落。

不要以为观众就是想看有钱人变成穷人后努力奋斗的过程,看完就能从中获得启发:他们都这么努力了,我们更是要加油拼搏呀。

现在的观众早就不是以前那一批看到一点阶级陨落、触及到一点现实残酷就拍手叫好的观众了。

新一批观众中的主力,大多生于千禧年后,他们诞生在互联网时代,拥有全球化的视野,什么样的表达没有见过?

即使大环境再差,从白领中产跌落到小市民阶层,真的会有这么迅速吗?

作为当事人的那伟和沈琳,这对曾经连月薪6000的工作都看不上的夫妻,真的会这么甘心认命吗?

正常来说,那伟和沈琳一定会拼尽全力,调动自己身边的优质人脉资源和社会关系,运用自己深耕多年的业内经验,谋求一条新的出路,再怎么样,也不会让自己的阶层下滑得如此厉害。

500

结果在创作者的命令下,这俩人火速认命,干起小买卖,和现实中的情景大相径庭。

如果为了凸显困难,为了展现艰苦奋斗,硬是要他们在底层环境中低头认命,这其实根本就不是一种现实主义,而是利用政治正确夹带私货,是一种赤裸裸的规训——

失意的中年人,脱下孔乙己的长衫吧,离开你现有的阶层,往下走,到基层去。

包括原著《我不是废柴》的名字,也很能印证这一点。

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媒体上经常宣传名校毕业生、知识分子、大厂高管失业后在街边卖烤肠,最终东山再起的故事。

它们背后的逻辑也是一样的,无一不是在弱化中产们的精神毅力,看似是在鼓励他们还有希望,实际上是一种虚伪的成功学,粉饰某些人拼命想要挤兑阶层上升、加速阶层固化的险恶用心。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三对男女几乎全部都是衣食无忧之辈。

那伟在公司做高管、沈琳在家做全职太太,沈琳弟弟沈磊在中央某部委档案科当公务员、谢美蓝在北京CBD一家投资公司做白领,那伟弟弟那隽是年薪百万的程序员、李晓悦面对升职加薪反倒拒绝,只想做个普通的小职员,过最简单自由的生活。

这几个人当中,可能也就李晓悦最接近普通凡人了,她代表了观众对“整顿职场”“诗和远方”的向往和投射。

500

但现实北漂群体中月薪三四千,住在地下室,生活在社会角落里的人呢?

我们没有看到。

他们的缺席,足以让《凡人歌》“不凡”,不具备代表性。

那我们回到开头的问题,《凡人歌》到底是拍给谁看的?

现实中的中产如果能看到阶层陷阱这一点,一定会破口大骂;而没有看到这一点的北漂普通打工人,又会因为表面上残忍直接的细节,感到窒息和压抑。

北漂一族中最底层的受众,也没办法和这种剧共情。

毕竟,《凡人歌》里的生活和他们太割裂,仿佛大家并不是生活在同一个北京;同时又没办法像古装、动作那种强类型剧可以供他们宣泄情绪、消遣下饭。

所以,它只能被那些一二线城市之外的、远离疯狂内卷环境的观众所接受,他们住在三、四线小城市,薪资微薄但也足够吃饱喝足。

500

他们拥有足够多的审美安全距离,不会感同身受,还能享受隔岸观火的乐趣。

他们可以对剧中人的苦难评头论足,对小人物的拼搏津津乐道,然后转眼对周边人说:看吧,北京高管还不如咱。

所以,《凡人歌》拥有“凡人”的名头,看似具有广泛代表性,实则受众相对狭窄。

我们看不到现实主义关怀现实的温暖,只能看到人物像提线木偶一样忙碌奔波,全然失去了他们那个阶层该有的思考和理智,最终在合家欢式的卤货店开业的场景中收尾。

这样的和稀泥手法,不仅隔靴搔痒,还显得虚伪无比。

这大概也是《逆行人生》们折戟的重要原因之一。

国产剧曾经的现实主义,是以现实主义题材粉饰现实,如今有所进步,开始直面现实,但远远没有迈出现实主义题材这个槛儿。

现实主义题材并不等于现实主义。

没有批判,没有思考,只是刻意煽情和引导,失去了现实主义真正的力度和锐度,就成为伪现实主义、投机主义。

大家都各有痛处。

如果有一天,文艺作品把这些痛真真切切地摆出来,戳痛了我们,为我们发声,代表我们去和那些让我们痛的东西做斗争。

那才是真正拍给我们看的,观众拍手叫好的凡人之歌。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