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不能搞大水漫灌式的刺激消费?

500

中国要刺激消费,最近这类的讨论较热烈,各种主张都有。有说政府要带头消费的,有说要像美国那样发钱消费的,还有说免费消费政府买单的。所有这些主张虽然说法不一,但实质是相同的,就是增发货币刺激消费。说白了,就是美国正在推行的大水漫灌式的刺激消费。

我的主张就是标题说的:中国不能搞大水漫灌式的刺激消费。或许大家认为奇怪,为什么美国可以搞,中国不能搞。

先说说美国为什么动不动就搞这种大水漫灌式的刺激吧。

1、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统计数据的好看,而它的驱动因素不是经济,而是党派政治。一个政府执政成绩用统计数据说明,而不是底层民众生活状态的改善程度。比如拜登政府执政三年来,从统计数据看它的经济增长保持在2%以上,这个数据应该是相当好看的。但实际是它的生产在萎缩,它的实际物资消耗在萎缩,它的底层人口在膨胀。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矛盾的现象呢?就是因为它的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造成的物价上涨。也就是现在见怪不怪各种媒体上常说的通胀。政府需要这种方式来说明自己执政有方、有为。至于是不是真正拉动了生产,改善了民生,那不是他们所关心的。

2、美元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国际货币,如今依旧保持着相当强势的霸权地位。虽然现在美元在全球贸易中的支付比例有所缩减,但仍然占比高达47.81%。这种世界货币的地位美国可以用来输出通胀,从而减轻本国市场的货币压力,使美国经济不至崩盘。而事实上美国一直通过这种操作,薅全球经济的羊毛,从而掩盖自身经济发展的萎缩。

看清了吧,这种刺激方式美国不仅可以搞,而且是必须搞。不然,美国的经济危机早就发生了。但美国能够而且必须搞的原因恰恰是中国不能搞的原因。

首先,中国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它的执政基础是民众,所以它的执政理念就是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的改善。它所追求的不是数据好不好看,它当然在乎数据能够好看,但数据好看的前提是民众生活的改善。所以美国政府所需要的那种数据在中国可要可不要。可要是因为数据可以和国际经济的发展有个基本的比较,也可对国内经济的状态有个基本的判断。可不要是因为它不是我们最终经济成就的判断依据。比如物价水平、就业状态、底层民众的消费状态、消费者自身的感受等等才是我们对经济发展状态的判断依据。

其次,人民币不具备美元的金融地位,如果以增发货币的形式刺激消费,我们必须要考虑到它对自身经济发展的负作用,以及自我对这种负作用的消化能力。且不说人民币目前不具有向国际市场转嫁危机的能力,即使有它也不符合中国发展经济的理念。向国际市场输出通胀,美国可以干,剜别人的肉来补自己的疮。但中国不会干,因为中国从不趁火打劫。因为中国的文化基因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是共赢,不是你死我活。

我浏览了很多平台,各个平台上都有帖子在讨论,究竟是中国的消费水平高还是美国的消费高。其实这可以回到经济学上的本源定义:“消费是人类通过消费品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经济行为。具体说来,消费包括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产生的原因、消费者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的方式、影响消费者选择的有关因素。在经济学中,消费是指家庭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

这个定义本身就说明了考察消费状态是两个维度:一个是“通过消费品满足自身欲望的程度”;另一个是“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这里前一个指的是消费品的消耗量,后一个指的是用于购买这些消费品和劳务的货币支出量。如果仅从货币量衡量看,美国高于中国。但如果用消费品的消耗量来看,中国则高于美国。

举个不太科学的例子吧。比如吃一条同样重量同样品种的鱼,中国的消费者需付出一百元,但美国的消费者可能要付出三百元(不计货币差价)。为什么?因为美国的食品和劳务价格远远高于中国。但在GDP的统计上美国是300,而中国则是100。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差距,这就是物价指数造成的。美国的物价指数会这么高呢?这就它大水漫灌式地刺激消费带来的。

中国为什么不能用大水漫灌式的刺激消费,其根本原因就是流通领域货币增加必然拉高物价,这恰恰损害的是最底层消费者的利益,这不符合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所以中国总是采用综合手段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力争把负作用压缩到最低限度。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