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明知打锦州是一招“险棋”,毛主席为何仍然敢于坚持?

1948年秋,解放战争进入第3个年头。

彼时东北野战军总兵力已经超过100万人,而东北地区的国民党军总兵力仅55万,且被分割包围在沈阳、长春、锦州等孤立地区。

面对这样的战场有利态势,东北野战军下一步行动的目标是哪儿?当时,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下一步应攻打长春,另一种认为应先迅速攻占锦州,之后对国民党军形成“关门打狗”之势,意义更重要。

500

先来说说我军攻打长春的有利因素。彼时,东北野战军主力和后方根据地在北满,距离长春近。且长春的国民党守军只有约10万人,他们远离关内,孤悬北边,已被我军围困长达数月之久,补给困难,士气也相当低落。毫无疑问,攻打长春风险性低,把握性较大。

但是,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同志的眼界并非局限于东北全局,而在于未来整个战场局势。攻打长春虽容易,但极有可能产生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一旦攻占长春的战役全面爆发,国民党军只要听闻战局对他们不利,其余据点的几十万国民党守军很有可能会迅速撤退到关内,形成新的重兵集团,从而在未来华北战场上对我军造成极为不利的战争态势,甚至会影响解放全国的进程。

而锦州不同,它是联结东北和华北的一个战略要点,相当于东北国民党军通向关内的大门。如果我军能把这扇大门关上,东北国民党军便成了“瓮中之鳖”,东北战场的主动权将牢牢地掌握在我军手中。

当然,打锦州面临重重困难:一是东北野战军主力距离锦州遥远,攻打锦州需要长途奔袭,对于当时交通不便、运输车辆缺乏的我军来说,困难不小;二是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调动,一旦国民党军探明我军的战略意图,葫芦岛、沈阳方向的敌军援军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到达战场,会对我们形成东西夹击之势;三是如果短时间内无法攻克锦州,战事陷入胶着,我军补给线太长,且完全暴露在国民党军沈阳守军的眼皮底下,他们可以随时掐断我军的“生命线”,后果会很严重。

500

但即使面临如此大的困难,明知道这是一步险棋,毛泽东同志的眼光始终落在锦州。他起草了中共中央军委《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的电报,并多次向东北野战军强调攻锦作战的重要性。“置长沈两敌于不顾,专顾锦榆唐一头”。

根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战役方针,1948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接连攻克昌黎、北戴河、绥中、兴城、义县等地,25万大军直逼锦州。10月9日,东北野战军到达锦州城外,并对其外围阵地实施攻击。很快敌人也开始了援锦作战行动,形势十分紧张。毛泽东同志又及时指示东北野战军:“你们的中心注意力必须放在锦州作战方面,求得尽可能迅速地攻克该城。即使其他目的都未达到,只要攻克了锦州,你们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这坚定了东北野战军攻打锦州的信心和决心。遵循指示,东北野战军10月14日对锦州发起总攻,经过30多个小时的激烈战斗,全歼守敌,解放了锦州,并俘获敌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和第六兵团司令卢浚泉等。

500

10月17日,中共中央发电致贺,庆祝东野“取得歼敌十万解放锦州的伟大胜利”。这一战,完全封闭了东北国民党军从陆路撤向关内的通道,实现了“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战略构想,为辽沈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就连被俘的范汉杰也感慨道:“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着东北,一头挑着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解放锦州后,我军又和平解放长春,会战辽西,攻占沈阳、营口,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辽沈战役的胜利,改变了长期以来敌强我弱、敌优我劣的基本格局。它的成功经验深刻说明,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

500

习主席多次称赞辽沈战役的部署。“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2022年初,习主席就抗战胜利后党在东北的部署指出:“这是多么富有远见的战略决断!后来的发展也证明这个战略决断对解放战争胜利发挥了多么重要的作用。”后在考察辽沈战役纪念馆时,习主席再次强调,辽沈战役的胜利,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高超的战略眼光和战略谋划。

“战略思维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树立的思维方式。”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前进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时保持战略定力,要站在时代前沿和战略全局的高度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从而推进各项工作开展。

500

同样,强军事业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军队领导干部要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以更高政治站位、更大视野格局来思考处理问题、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只有切实掌握了战略思维这把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金钥匙”,才能站在全局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形势、想问题、出思路、抓落实,推动部队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发表于北京市

热门评论 2

  • 这问题其实早有公论,就是某一事和谋全局的差别。
    林想先北后南,先打长春再顺势南下,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按他自己的形容,这叫“泰山压顶”。
    依照当时的东北局势和敌我力量对比,很可能一场硬仗都不会打,蒋军迫于我军强大的威势一路南撤,而在撤退的过程中以他们的组织力很可能就是撤退变溃败,我军开展追击战,可能不用付出太大人员伤亡就可以解放东北全境。
    林的方案非常“稳妥”,几乎不太可能出现意外,无非就是推进速度快慢的区别,追击战中歼敌多少的区别,按他的策略,取得东北战场的全面胜利是“必然”,
    但是问题也很明显,就是从北到南的压迫战法,势必会导致蒋军主力部队南逃,与关内傅作义集团合兵,这可不是小问题,
    因为48年秋,中原战场的战略决战,大淮海战役也在筹备中,如果平津地区傅作义集团突然多了这几十万生力军,东野入关的进程就快不起来,而淮海战场北方突然多出几个蒋军精锐兵团的机动部队,中原战场的力量对比几乎必然失衡,那么在淮海战役中,盘踞武汉的白崇禧李宗仁集团是否会“作壁上观”也就未可知了。
    自辽沈战役发起,至淮海战役结束,历时不过百余天,我军在东北、华北、中原三个战场同蒋军展开决战,歼敌一百五十余万,将蒋某的统治根基彻底摧毁,东北战事是最关键的“引子”,
    在辽沈战役前,其实大多数国民党将领是看得懂局势的,他们败势以显,但是到底是三年败还是五年败,到底是只败东北华北形成割据格局,还是全国总溃败,包括我军领导层在内,其实也并无定论,
    如果东北战事是“慢打”,那他们心里大概也会有“念想”,其他战场也会慢打,还能“接着混”,
    锦州战败后,蒋某手上这只最关键的重兵集团被“全歼”,东野百万大军雄踞关外随时挥师南下的巨大威慑力,“大势”就非常明显了,
    不光蒋军高层看出来了,这种压力自上而下传导,风向骤变,淮海战役期间,蒋军头一两个月和后一两个月展现的作战能力显然不是一个层次的,这种“势”的变化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打长春,谋的是东北一域,打锦州,谋的是全国解放大局,锦州战役是三大战役的“首战”,也是决战,
    一线将领的眼光只看一城一域,教员作为战略家眼界显然更加宽广
  • zhuzi
    100万对55万,即便加上华北可援敌军,我仍是优势,然而用来攻城却未必够用或只够惨胜,放眼全局,打锦州才是绝佳妙手,KMT放弃坚城出援是以短击长自寻死路,不出援则是等死。
    拿下锦州,东北敌军自乱阵脚,接下来就肉眼可见的容易了。这是真正集中优势兵力,打敌人死穴。要不然从长春一路打下了,可能每个城都是血战,都是锦州难度,甚至有可能成为前三次的四平战役。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48
最热 最早 最新

  • 全部楼层
    上官天野
    之前搞计划经济他也有份的
    正经算他决策的就一个,摸着石头过河,过去了就是功劳,过不去是大家都没水平,实际上是直接抄美国,但是抄的又不象。。
  • 全部楼层
    guan_16126492881095
    是的,跟着走
    之前搞计划经济他也有份的
  • 教员把辩证法用在军事杰作:打锦州是全国全局战略洞察;四渡赤水是保存有生力量战术演绎;论持久战战略战术兼备。教员是在实践中把战略战术运用到了极致!
  • 全部楼层
    风起了
    钢铁公司也不符合教员的要求,他的强项是执行力超强,按常规做法能做的很好,但是理论水平不行,逻辑混乱,让他自己决策就是乱,基本上属于船到桥头自然直的状态。
    是的,跟着走
  • 泥瓦盆啦
    有一个原因不能不提,主席不在一线,这样才能摒弃一切干扰,做出战略性的准确判断。
    而永远健康一线领兵打仗二十年,深知该令一下,就是赴汤蹈火流血千里,加之四平两败,噩梦犹在眼前,故而无法决断!
    纸面都是数字,当面才是生灵。
    思维模式问题,两个人看一模一样的东西,思维深度不同,看法自然不同。
  • 为什么要南下?
    因为当时战争主要是在解放区打,打了一年,根据地已经承受不住了,必须把战争引入国统区

    千里跃进大别山没站住脚,战术上说是失败了
    王震的部队都跑到湖南了,也立不住,不得不北返
    如果粟裕没有坚持己见,渡江南下,估计也是失败

    但是刘邓南下,牵制了国军大量兵力,这给粟裕大量歼敌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可以这么说,如果粟裕渡江南下了,解放战争可能延迟三年
  • 有一个原因不能不提,主席不在一线,这样才能摒弃一切干扰,做出战略性的准确判断。
    而永远健康一线领兵打仗二十年,深知该令一下,就是赴汤蹈火流血千里,加之四平两败,噩梦犹在眼前,故而无法决断!
    纸面都是数字,当面才是生灵。
  • 全部楼层
    guan_17030350232635
    虽然很多人吹林,我军大兵团作战首推粟,而且虽然华野开始是偏师,但是粟都是从全国角度去看问题,淮海和锦州明显就看出粟是战略层面思考,林是战役层面想的,高下立判
    毛让粟渡江南下,考虑的是全国一盘棋
    粟坚持不南下,考虑的是这样对自已作战比较有利,而不是全国

    毛尊重了粟的意见,但也给粟下达了歼敌任务,相当于粟立了军令状
  • 卧龙777
    文章很好!但建议行文为毛主席!他老人家的名字不是谁随便能说的!
    说毛主席相对来说比叫毛泽东显得更加尊重和亲切,
  • 全部楼层
    guan_17030350232635
    虽然很多人吹林,我军大兵团作战首推粟,而且虽然华野开始是偏师,但是粟都是从全国角度去看问题,淮海和锦州明显就看出粟是战略层面思考,林是战役层面想的,高下立判
    你这个说法很显然是错误的
    粟怎么可能是考虑全国,这不是胡说吗?
    粟不渡江南下,主要原因是脱离根据地,部队分散不好打仗
    长征前率部北上粟就深刻体会到脱离根据地有多苦,不要说消灭敌军了,就是立足都很困难
    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最后也站不住脚 

    中原决战的良好态势,并不是粟裕提前能预判的,而是一仗一仗硬啃出来的
    粟裕是打大兵团运动战的大师级将领
  • 姬琯
    这问题其实早有公论,就是某一事和谋全局的差别。
    林想先北后南,先打长春再顺势南下,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按他自己的形容,这叫“泰山压顶”。
    依照当时的东北局势和敌我力量对比,很可能一场硬仗都不会打,蒋军迫于我军强大的威势一路南撤,而在撤退的过程中以他们的组织力很可能就是撤退变溃败,我军开展追击战,可能不用付出太大人员伤亡就可以解放东北全境。
    林的方案非常“稳妥”,几乎不太可能出现意外,无非就是推进速度快慢的区别,追击战中歼敌多少的区别,按他的策略,取得东北战场的全面胜利是“必然”,
    但是问题也很明显,就是从北到南的压迫战法,势必会导致蒋军主力部队南逃,与关内傅作义集团合兵,这可不是小问题,
    因为48年秋,中原战场的战略决战,大淮海战役也在筹备中,如果平津地区傅作义集团突然多了这几十万生力军,东野入关的进程就快不起来,而淮海战场北方突然多出几个蒋军精锐兵团的机动部队,中原战场的力量对比几乎必然失衡,那么在淮海战役中,盘踞武汉的白崇禧李宗仁集团是否会“作壁上观”也就未可知了。
    自辽沈战役发起,至淮海战役结束,历时不过百余天,我军在东北、华北、中原三个战场同蒋军展开决战,歼敌一百五十余万,将蒋某的统治根基彻底摧毁,东北战事是最关键的“引子”,
    在辽沈战役前,其实大多数国民党将领是看得懂局势的,他们败势以显,但是到底是三年败还是五年败,到底是只败东北华北形成割据格局,还是全国总溃败,包括我军领导层在内,其实也并无定论,
    如果东北战事是“慢打”,那他们心里大概也会有“念想”,其他战场也会慢打,还能“接着混”,
    锦州战败后,蒋某手上这只最关键的重兵集团被“全歼”,东野百万大军雄踞关外随时挥师南下的巨大威慑力,“大势”就非常明显了,
    不光蒋军高层看出来了,这种压力自上而下传导,风向骤变,淮海战役期间,蒋军头一两个月和后一两个月展现的作战能力显然不是一个层次的,这种“势”的变化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打长春,谋的是东北一域,打锦州,谋的是全国解放大局,锦州战役是三大战役的“首战”,也是决战,
    一线将领的眼光只看一城一域,教员作为战略家眼界显然更加宽广
    不愧是伟大的战略家。
  • 全部楼层
    guan_17030350232635
    虽然很多人吹林,我军大兵团作战首推粟,而且虽然华野开始是偏师,但是粟都是从全国角度去看问题,淮海和锦州明显就看出粟是战略层面思考,林是战役层面想的,高下立判
    粟裕将军在48年初向中央发去“子养电”,为48年下半年国共战略决战定调子提供了关键依据,但是谋划全局的最终决策者还是主席。
    在此前,主席的整体规划是偏向林的,稳字当头、徐徐图之,47年底,主席已经下令调华野主力4个纵队提前渡江,在江南开辟新战场,调敌江北主力回防江南,缓解刘邓兵团的压力,分兵江南的战略部署即代表主席在短期内并无中原战场决战的意图。
    粟裕于48年1月向毛主席发出了《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的电报,即“子养电”,行文三千字(电报几千字还是极为少见的)向主席“直陈利害”,力主东野主力要在江北和蒋军决战,即组织淮海战役之雏形,
    在陈粟赴西柏坡面见主席,最终说服主席让他指挥东野“打打看”,通过豫东战役大捷最终让主席下定决心决战中原。
    于是乎,全国的战略规划都要做相应调整,对东北野战军的“任务安排”也自然就发生了变化,林在辽沈战役发动前矛盾的状态就和这种迅速变化的战略调整有关。
    即在48年初,主席也没有意识到国共战略决战会这么快到来,否则不会下令让粟裕分兵,
    粟裕将军为主席提供了非常关键的信息,即中原战场决战时机已经成熟,基于这点判断,主席明锐察觉到国共内战的全面决战时刻已经到了,于是调整了东北战场的战略规划,把东北、华北、中原三大战场的战略部署统一起来,一百多天时间里歼敌一百五十万,打垮了国民党的统治根基。
    林粟两位将军在各自战场为全局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一个守成,一个开拓,表现风格不同而已,说分高下我觉得不客观。
    林带十万人进东北开辟新战场,两三年时间拉扯出百万大军,成为我党指挥的最强大的一支军事力量,经营东北成为全国战局中最有优势的地区,才给了主席“东北问题华北问题一并解决”的决策底气,内战决胜之“题眼”在锦州而不在徐州。
    粟裕将军经略中原,以弱胜强,在关键时刻给了主席关键建议,指挥淮海战役取得关键胜利,
    但是淮海之外,北线有东野提前入关,关住了傅作义集团五十万主力,南有刘邓横断鄂豫,牵制白崇禧李宗仁集团,西有陈谢“豫西牵牛”隔断了胡宗南集团,才为粟裕淮海歼敌决胜提供了战场环境。
  • 熊老泉
    作者没搞明白二战后的国际格局毛主席据此制定的战略方针:抗战快不得,解放战争拖不得。理解了这个,也就理解了为什么要冒险打锦州
    所以淮海战役从小淮海到大淮海,解放速度超过国际预期,全国统一才有了基础。
  • 这是战略和战术的差异,观察事物角度的不同
    林彪对东北负责、对四野负责,先打长春是最佳方案。先打长春,关外蒋军“溃逃”关内,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不战或稍战而占东北对林彪对四野都是最好的
    主席对全国负责、对全军负责,主席的决策必须考虑全局,那么打锦州就绝不是“险棋”而是妙招
    在东北,解放军已占绝对优势,关内蒋军向关外驰援除了会给关外我军增加一些困难外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东北的力量对比,反而会让关内解放军从劣势转为优势,因此从全局层面上说解放军不怕关内蒋军向关外集中
    在关内,解放军还处于劣势,关外蒋军向关内集中,会极大地增加关内解放军的压力,进而有可能影响解放战争全局的发展进程,因此,解放军必须全力阻止关外蒋军向关内集中
    主席坚持先打锦州,是因为即使打不下锦州,从全局来看蒋军依然处于分散孤立态势,……
    所以,打锦州是为妙招,打下锦州,十全十美。打不下锦州,无伤大雅。
  • 这其实是战术和战略产生的分歧,观察事物角度的差异
    林彪对东北负责、对四野负责,基于这个前提他先打长春是最佳方案;打下长春东北之敌“溃逃”关内,东北指日可下,……。对四野而言,不战或稍战即胜当然最好
    主席对全国负责、对全军负责,基于这个前提主席坚持打锦州。打锦州并不是“险棋”,打不下锦州从全国来看蒋军依然是分散孤立的,而打长春则必然地使得关外分散之敌向关内集中
    在东北我军已占绝对优势,关内蒋军向关外集中除了会增加一些关外解放军的困难外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力量对比,反过来却让关内我军得以取得优势。因此,从战略层面上说,我军并不怕蒋军驰援关外,而是要极力阻止关外之敌退守关内,……
    所以,打锦州不是“险棋”而是“高招”,赢,十全十美。不赢,也无伤大雅
  • 作者没搞明白二战后的国际格局毛主席据此制定的战略方针:抗战快不得,解放战争拖不得。理解了这个,也就理解了为什么要冒险打锦州
  • 全部楼层
    大象--昆吾
    此评论已被屏蔽
    钢铁公司也不符合教员的要求,他的强项是执行力超强,按常规做法能做的很好,但是理论水平不行,逻辑混乱,让他自己决策就是乱,基本上属于船到桥头自然直的状态。
  • 打锦州还有一个考虑,避免美国可能的干涉。美军亲子下场一直是解放战阵最大不确定性的来源,如果美军在解放战争期间出手帮助蒋介石集团,会严重影响解放战争的进场,甚至可能让中国出现类似朝鲜半岛的情况。所以毛主席说过,解放战争拖不得。
    1948年,辽沈战役开始的时候,美苏两国围绕柏林爆发危机,美国此时只能把战略重心放在欧洲!此时就必须快刀斩乱麻,尽可能的加快解放战争的步伐。
    东野出击锦州,看似冒险,却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解决东北问题。东北一旦全境解放,东野这支强军就可以作为战略预备队投入关内战场。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渡江战役中,已经改编为第四野战军的东野没有参与渡江作战,也是防范美军可能的动作。因为美国此时已经从欧洲抽出身了。但是干涉解放战争需要的兵力巨大,美军一时难以调集如此多的力量,只能看着蒋介石集团覆灭,
  • 指尖飞燕 冷眼看世界
    讨论战略机遇期不能脱离国际视野,对比一下中共发动战略决战与美苏争霸的柏林空运,伟人抓住美苏无瑕东顾,插手中国事物的机遇期,及时发起三大战役,日后伟人概括为抗战急不得,解放拖不得。机遇不期而遇,决策者能否把握,敢于一战。
  • 古说先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