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崛起|发射17发老旧导弹只中10发,台湾的工业能力到底如何?

500

上个月,台军举行了一年一度的“天马操演”实弹射击,结果呢?在岸防反坦克导弹射击登陆艇科目中,在白天静对静的射击条件之下,发射17枚“陶”式导弹,其中4发故障弹,3发脱靶,只有10发命中目标。

500

▲刚出膛就自旋坠海,明显是导弹有问题

虽然台军事后找了多个理由解释说“参演官兵一半是无经验的新手”、“导线触海短路”、“靶场设计不当”等原因,但结合去年前年的“天马操演”,台军的陶氏导弹同样频繁脱靶,显然这些借口都太牵强。

500

▲去年“天马操演”中,该项目同样频繁脱靶

有曾当过台军的台湾网友直接指出,台军之所以近几年频繁脱靶,就是因为使用了即将过期的老旧陶氏导弹。因为进口的数量有限,平时不舍得打,只能留着演习打,但演习一年只有一次,慢慢就放过期了,他当年参演时就是这种操作。

500

本次使用的这批“陶”2A型导弹是1997年台军从美国购买的,至今已经27年,属于临期报废的弹药,所以才被拿到演习场进行消耗。

500

要知道,“陶”式导弹在当今已经不是什么先进的反坦克导弹,它是一款光学追踪、有线制导的导弹,发射之后导弹屁股上会拖有一根几千米长的线,士兵需要用瞄准镜始终对准目标来引导导弹飞行,直至击中目标,期间士兵无法移动。

500

台湾第一次拥有陶式反坦克导弹是1980年,此后在1997年,克林顿批准向台湾地区提供1786枚“陶-2A”导弹和114套发射器。随着岁月的流逝,这批导弹已经老旧不堪使用了。

500

▲80年代的“天马操演”

2017年台军以“猎狸专案”为名,又对美采购1700枚“陶-2B aero RF”型反坦克导弹(陶2B的无线增程版)、以及100套升级型发射制导仪和悍马发射车。

结果现在都2024年了,这批导弹还没交付,美国宣布交付时间延期到2027年。他们付给美国的尾款只能存在美国的银行里吃利息,颇有当年蒋夫人的风范。

500

那么问题来了,台湾地区一些人不是整天嚷嚷着“taiwan No.1”吗?不是天天说自己工业实力强劲吗?怎么连个老式导弹都要从美国进口?自己造不出来?

这篇文章不是说台湾军备有多烂,而是深入聊下台湾工业实力究竟如何。

500

▲台媒说自己的导弹军工实力全球前三

500

台湾工业早期发展

咱们都知道,国民党逃往台湾时,台湾岛的工业基础,几乎为零。

当年日本占据台湾后,推行“农业台湾,工业日本”的经济政策,创办“农业试验所”,发展台湾农业,提高水稻产量。但这一政策的目标并不是为了台湾百姓,而是为了多生产粮食,使日本腾出劳动力进行工业化。

七七事变后,日本为最大限度地利用台湾地区资源服务于战争,于1938年出台了“台湾生产力扩充五年计划”,将与军事有关的工业作为发展重点,搞出了采矿业、钢铁业、炼油业、制铝和制镁业以及化学工业等等,完全服从其侵略战争的目标。

500

▲日据时期的日月潭水电站

但是等国民党接收台湾的时候才发现,这些工业,已经被美国空军在太平洋战争后期轰炸得差不多了。

所以,国民党面临的,同样是个以农业经济为基本模式的烂摊子。

显然,要想“反攻大陆”,靠这个农业经济为主的基地,是不行的,所以必须工业化。

当然,在工业化之前,要先解决吃饭问题。所以蒋介石搞了“台湾式土改”,主张“公地放领”、“三七五减租”、“耕者有其田”等政策。所谓“耕者有其田”,就是征收地主手中超额的土地,低价租给农民,国民党将债券和国企股票作为征收的补偿发给地主。

500

这个政策,一方面,由于中小地主不懂或不信任债券和股票的价值,纷纷将其低价出售换成现钱。而台湾五大家族则趁机全部低价购入这些股票,一跃成为台湾的工业资本巨头。

一方面让台湾农民普遍有了土地,稻米产量迅速达到了每年200万吨。成功的农业发展实现了初期的资本累积,以满足台湾需求为目的的轻工业亦随之兴起。

巧了,五十年代的朝鲜战争,六十年代的越南战争,给了台湾地区轻工业发展宝贵的机会,美军军品订单如雪片一般飞来,对台湾的制造业起到了极大的刺激作用,工业品年出口增长率飙升到了惊人的34%!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也提出了“出口扩张”的经济发展战略方针,利用台湾海运便利和廉价劳动力优势,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资金、技术,在台湾发展劳动力密集型加工业。

500

于是,纺织、食品、塑料等轻工业得到了进一步扩展,年产值增长率达到18.5%。军火工业也形成规模,从美国进口了一批淘汰的生产线,最起码,轻武器的和弹药,可以自产了。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台湾地区终于跨入了工业社会门坎,实现了贸易顺差和向外向型经济的转型。

500

▲国民党军手持仿M14的自产57式步枪

但是好景不长,70年代初,台湾地区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巨变。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签署《上海公报》。同年9月,《中日联合声明》发布,中国和日本正式建交。

这样对蒋介石来说,就陷入了空前的“外交”孤立。

“外交”孤立的连带影响,必然是出口的受阻,刚刚起步的轻工业产品出口,遭遇了重大打击。

本来台湾已经很惨了,结果又碰上了中东战争,石油危机爆发,西方发达国家陷入高失业高通胀的滞胀泥潭,海外订单锐减。

一时间,台湾外贸顺差局面逆转,经济增长率也从1973年的12.8%下降到了次年的1.1%。

这样怎么行?如果不能维持对大陆的经济优势,还怎么“反攻大陆”?

当时的蒋介石已经老迈,就把相当多的权力交到了刚刚当上台湾当局“行政管理机构院长”不到一年的蒋经国手上。

1973年12月25日,蒋经国在“国大”年会上宣布了项重要决定:

“下定决心,以5年为限,列入管制克服困难,加速完成南北高速公路、桃园国际机场、台中港、苏澳港、北回铁路、铁路电气化、大钢厂、大造船厂和石油化学等九项建设,来加强巩固我们的经济基础,稳健我们的经济发展。”

500

1974年9月,蒋经国又提出要搞核能发电,加上之前的9项,一共十项,这也就是后来俗称的“十大建设”。在十大建设中,有六项是交通运输建设,三项是重工业建设,一项为能源项目建设。

蒋经国提出“十大建设”的根本目的,其实和大陆的“大基建时代”差不多,都是为全面工业化破除能源、物流以及上游工业原材料的障碍,提高原材料自给水平降,低进口成本,减轻对外依赖程度,改变以轻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当然,由于担心财政负担过大,台湾岛内对于十大建设的质疑声不绝于耳。然而蒋经国独排众议,提出“今天不做,明天就后悔”的论断,决心大刀阔斧,推动建设。

500

最终,到70年代末,十大建设大部分完工,台湾建立起了发达的交通与港口运输系统和现代化的钢铁与石化工业,奠定了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到1978年,台湾重工业产值在制造业中的比重达到了58%。1979年,工业产品出口比例超过90%,对外贸易额突破300亿美元,居世界第21位,台湾工业化的实力与地位初步确立。到80年代末的时候,台湾地区工业化率由50年代的15%以下,持续提升至35%以上,台湾地区在近30年间保持了10%左右的GDP高增速,并跻身“亚洲四小龙”之一。

500

但是,好景不长,没过几年,台湾经济再次遭遇了沉重打击。

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油价飙升,台湾出口制造业遇到沉重打击,台股跌幅逼近80%!无数人一夜之间倾家荡产。

此刻,台湾急需一个新的市场和新的低劳动成本的产业转移地。

正好,当时两岸破冰,给台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

从80年代末开始,台湾当局陆续开放老兵回乡和分阶段的“小三通”,而随着1992年“九二共识”的确立,台湾正式开放企业赴大陆投资,一个13亿人口的大市场开始正式向台湾开放。

于是,台湾的大老板、小老板们,开始蜂拥而至,到大陆区考察和投资。

像自行车龙头捷安特、电源龙头台达,以及IT代工五虎,广达、仁宝、和硕、纬创、英业达,还有食品巨头统一、旺旺、康师傅等等,也在后续几年前往大陆投资建厂。

500

这些台资企业,利用台湾的出口加工经验+大陆的廉价劳动力+美国的技术和营销网络,建立起了台湾新的产业模式,而这种模式,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500

台湾的工业实力很强

台湾的工业化历程,给台湾的好处是巨大的,让这一座只有2300万人的小岛上,诞生了让世界都为之侧目的八大产业。

第一,半导体生产,台湾不仅有台积电,还有联发科、联电、瑞昱、日月光等等,产业规模已经世界第一。

第二,电子制造业,像鸿海精密(富士康)、和硕联合、仁宝、广达、纬创等等,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科技产品制造业群落。

第三,精密机械,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台湾地区还擅长数控机床、磨床、CNC加工中心的制造,2020年时,大陆从台湾地区购买了2293台机床,比日本机床还多出226台。

第四,显示产业,虽然面临大陆京东方的激烈竞争,台湾地区仍然具备全球最完整的显示面板产业,无论是曲面屏,还是4K、8K面板,或是柔性显示屏都能生产。

第五,石化产业,石化工业是台湾地区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从业人员达70万人以上,平均年产值占整体制造业之比重维持在7%左右水准,至今大陆每年还要从台湾进口大量石化产品,还有台湾的正新轮胎,也在大陆拥有广阔的市场。前几天我们讲到俄军使用从中国大陆进口组装的摩托车,那款摩托车的轮胎就是从中国台湾进口的。

第六,纤维纺织,因为石化产业的发达,台湾在新纤维的研发上取得了不少成就,并迅速实现新纤维产业化,目前台湾是世界第五大丙烯酸短纤维生产地和第三大尼龙和聚酯纤维生产地。

第七,工控设备,依靠电子产业和精密机械产业的发达,台湾将二者结合,形成了全球主要的工控设备制造基地之一,像工业4.0时代需要的数控机床PLC、工业电脑、工业嵌入式主板、传感器、工业信息化系统等等,都走在世界前列。

第八,生物科技,台湾的生物科技在亚洲处于三甲水平,在全球也能排到第一梯队的末尾,药品研发能力强悍。还记得疫情期间,台湾居然能短短时间就开发出自己的新型喹诺酮抗生素奈诺沙星药物,这一点很不简单。

而这些产业在台湾,也毫不意外为台湾当局提供了“以武拒统”的底气,为台湾军工增添了助力。

有两件产品,能够直接反映台湾的工业实力。

第一是三代机,第二是核武器。

三代机,说的自然是台湾的IDF。

1989年5月28日,台湾地区自主研发的亚洲第一款三代机——IDF“经国号”战斗机首架原型机成功首飞。

说实话,说起IDF,很多人其实不屑一顾,认为没比F5E强多少。

但我们回忆一下,在80年代末,大陆还在用歼7、歼8的时候,IDF具备的涡扇发动机、翼身融合设计、边条翼和先进的火控系统的设计,哪个是大陆能比的?而IDF配备的金龙53雷达,性能在当时也是相当不错,对空最大搜索距离148公里,秒杀大陆雷达。

500

▲IDF“经国号”战斗机

那个时候,大陆能勉强与之对抗的,也就是一些需要加重块以配合使用霹雳-8的歼7IIH型,等到大陆完全版的歼-7E型出来,IDF已经完成了自主生产的天剑-2中程空空导弹实弹打靶。而当时,大陆虽然已经得到了苏-27SK战机和R-27导弹,但一直还没打靶,也就没具备超视距空战能力。

等大陆自产战机歼-8II终于成功试射了“A弹”(从意大利进口的“阿斯派德”空空导弹),勉强具备超视距作战能力的时候,已经是1995年了。当时完成了A弹武器系统升级改装歼-8II只有几架,A弹只有不到90枚,而那时候IDF已经服役两个中队几十架,天剑-2中程空空导弹已经生产数百枚了。

这就是1996年台海危机时,两岸悬殊的军力对比,也是两岸工业化程度最直观的体现。

500

一直到现在,台湾仍然在不断升级IDF,推出了F-CK-1C/D型战斗机,新IDF换了新一代的航电系统,进一步提高的信息化水平,还加强了机体强度,增加了复合挂架,能够挂载更重类型的导弹(比如雄风3反舰导弹)。

这种自研装备的水平,放到已经突飞猛进的大陆也许不值一提,但是如果放到全世界来比,已经完全可以横着走了。如今能够自主研制三代机的国家,依旧屈指可数。

第二就是核武器。

自从1964年大陆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开始,蒋介石就压力山大,生怕大陆对台湾使用核武器,于是决定自研核弹。

1965年7月,蒋介石任命“国防部次长”唐君铂筹建中山科学研究所和核能研究院,并且为这个计划提供了1.4亿美元的资金,开始搞台湾版曼哈顿计划。

但是这一计划还没出成果,美国就知道了,警告蒋介石不允许搞核武器。

而蒋介石则打起了“擦边球”,打着“开发核能”的旗号,一方面秘密与以色列合作,另一方面从美国进口核反应堆,开始打核武器的前期理论和物质基础。

1969年7月1日,筹备4年的中山科学研究院成立,同年,台湾和加拿大一家核能公司达成合作,建立了台湾加工天然铀的工厂,核处理工厂等等,还从南非秘密购买了100吨铀。

到1971年2月份,核能研究所自行设计的微功率反应器首次到达临界状态,1973年,功率4万千瓦的重水反应器到达临界状态。

然而,随着中美破冰,美国为了拉拢中国大陆的力量,强行命令台湾地区停止核武器研究,还派遣工作人员来到台湾拆除了台湾的核子设备和一批提炼过高纯度铀。

然而,蒋经国并不死心,随着1981年里根上台,逐渐放开了部分商业民用核能的限制,蒋经国趁此机会进口了大量核装备,短短几年内就建起了3座核电站、6座核反应堆和65个核设施,然后又巧合地在台湾北部山区发现了几个富铀矿,于是再次重启了自己的核计划。

500

▲通过核电站可以攒材料

这个时候,台湾的工业化已经有了非常高的水平,再加上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资金非常充裕,所以台湾的核计划进展飞快,到了80年代末,台湾的核武器计划已经到了临门一脚,连在南非的核试验场都联系好了,预计一两年内就能研究成功。

但是1988年1月12日,早已被美国CIA收买的间谍、台湾核能研究所副所长张宪义带着核武器机密文件,举家逃到了美国,指证台湾核武已接近完成阶段。

500

▲CIA间谍张宪义,他事后曾说:“我是台湾人,我是中国人,我不想台湾海峡两边的中国人自相残杀”

结果美国总统里根震怒,以取消对台“军事保护”作为威胁,逼迫台湾当局立即终止了核武计划,蒋经国得知后气的当天吐血死亡,也没人愿意再坚持这一耗资就大的核计划了,最终不得不答应了美国的要求。

500

▲1988年1月13日,张宪义潜逃美国的第二天,蒋经国就死了

从这一点看出,台湾没搞出核武器,并不是因为台湾没能力,而完全是国际政治环境的原因,以台湾的工业水平,是完全可以短时间内搞出核武器的。

500

500

有人可能奇怪,为什么台湾工业能力不错,但军工现在却如此拉胯呢?连反坦克导弹都造不出来了?

要知道,在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台湾还造出了自己的“昆吾”反坦克导弹呢!

这里面,主要有两个因素。

第一是台湾的工业化并不完整,是瘸腿的。

我们可以看到,台湾的电子、机电很强,能接近到韩国水平,航空技术在90年代还领先过韩国。

但是呢?长板很长,短板也很短。

那就是没有门类齐全的产业链做保证,很多零部件都要从国外进口,要想发展集成度高的工业,就有心无力。你看台积电,芯片生产世界第一,但光刻机不是自己产的,光刻胶不是自己产的,生产的芯片,不是自己研发的,打的也不是自己的品牌,说白了还是个加工厂,或者说是高级加工厂。

为啥?因为台湾在冶炼、新材料、重化工等领域,基本都是空白,研发力量也多集中于生产端,而不是设计端。

这就导致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台湾也许搞代工很强,但却很难推出自己有竞争力的产品。

500

比如,早年间,台湾看合资车在大陆赚了个盆满钵满,于是台湾地区最大的汽车企业裕隆集团与中国大陆合资成立了个汽车公司——纳智捷。

但是,本身裕隆的汽车技术都拉胯得不行,在一个深井里面又自我感觉良好,结果纳智捷到了大陆市场,马上现出原型,纳智捷百公里将近20个油的能耗,真的刷新了大陆人的认知。

以至于大陆网友纷纷吐槽:纳智捷是“加满油可以绕加油站跑三圈”。

500

▲纳智捷有个外号叫“中石化战略合作伙伴”

民用工业品如此,军用品也难逃类似的命运。

比如被称为“台湾之光”的“云豹”装甲车,一出厂就问题不断,一会发现普遍存在防弹钢板裂纹问题,台湾军方不得不对48辆车钢板裂纹焊补修复;一会又是“转向机油封破裂”故障,导致装甲车难以转弯。今年4月的“汉光40号”演习中,云豹装甲车更是刚刚出营门,就趴窝了,引起民众的好奇围观。

再比如IDF的升级,升级了一圈,结果雷达没换,为啥?因为搞不定有源相控阵雷达。

500

▲抛锚在民宅家门口的云豹装甲车

第二是美国限制造成的产业天花板。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台湾目前的优势产业,基本都是过去几十年,美国开恩向台湾转让的一些产业,像大陆那样自力更生搞起来的,寥寥无几。

不得不说,这倒是很符合台湾那边一以贯之的“买办作风”。

这也就导致了,任何产业和产品,美国同意台湾搞,台湾就能搞出来。美国不同意,台湾就没法搞。

自己搞不出来,又必须要自研,那就偷偷在中国大陆买配件....

500

▲台媒说自产导弹全球前三

500

▲然后就接连爆出零件是从中国大陆进口

500

500

如果说以前因为美国独霸世界军火市场,还能放任台湾自研一些武器装备的话,那么现在,随着中国、韩国、土耳其入局,全世界军火市场竞争压力加大,美国为了保证自己军工复合体的利益,也不会再允许台湾发展自己的军事工业了。

所以我们看到,无论是军舰还是导弹,无论是直升机还是无人机,台湾基本都要从进口,尤其是从美国花大价钱进口。就算“潜舰国造”,其实也就是造了个壳子,子系统大都要进口。

500

▲每隔一段时间台湾都要拿巨资向美国购买武器,俗称“交保护费”

我们看一组数据就知道了:

李登辉在任12年,军购费用总和达到211.4亿美元;陈水扁在任8年,军购费用总和256亿美元;马英九8年执政,军购费用总和205亿美元。蔡英文的8年任期中,军购费用已经将近400亿美元!

而且根据赖清德上任后首次防务预算编列,台湾用于军购的资金,还将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

在这种形势下,台湾就算是有能力搞出一些急需的装备,那么出于“交保护费”的需要,也不能自研了,只能把订单交给美国。

这也就是台湾到现在,仍然用着老旧的陶式导弹的原因之一。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