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幸我们听着周杰伦,而不是《学猫叫》长大
illustration by Lieke Vorst
1.
周杰伦在巴黎的演唱会上,被台下观众点唱《学猫叫》了。
虽说如今的周杰伦,年过四十,结婚生子,家庭美满,身上早已褪去了当年的不羁与莽撞,但被人点唱这首歌的时候,脸上还是露出了一百分的尴尬,哼哼唱了两句之后,便叫停了。
这已算是给了极大的面子。换了当年那个目下无尘的周杰伦,直接甩脸子走人,宣布演唱会中止都不无可能。
尴尬的不止周杰伦,还有我们互联网这头的歌迷。
周杰伦歌迷的耳朵早就被养刁了。周杰伦出道20年,就是不断引领华语乐坛风尚,不断给歌迷们带来惊喜与冲击的20年。
《双截棍》《忍者》引发了华语嘻哈大潮,《龙卷风》《星晴》是r&b情歌中的翘楚,《青花瓷》《菊花台》开创了影响至今中国风流行,更不消说那些天马行空,无人可以模仿得来的《威廉古堡》《以父之名》等一众周杰伦独属神曲……
周杰伦的出现,让歌迷们惊觉,华语乐坛不只有那些情情爱爱、凄凄惨惨的苦情歌,中文歌也可以如此色彩斑斓。
由于审美直接被周杰伦拉上了一大个台阶,歌迷们甚至都有些难以接受如此不思进取的周杰伦了,以至于《等你下课》《不爱我就拉倒》等单曲一出,几乎是全网的吐槽差评。
对偶像要求如此严苛,可能也就我们这代歌迷了。
歌迷严苛如我,既接受不了偶像写烂歌,也接受不了偶像被人逼着唱《学猫叫》这样的粪曲。
那种尴尬,就仿佛巩俐某天突然客串了《小时代》,杨丽萍在台上跳起了《舞娘》一样别扭。
也只有那些没见过精品,分不清好歹的小年轻们,才会不知天高地厚,不辨青红皂白。
2.
90年前后出生的一代歌迷是幸运的,因为我们在青春年少的时候,赶上了华语乐坛最后的黄金年代。
最先跑出的是蔡依林。1999年夏天的尾巴上,彼时刚满19岁的蔡依林发表了歌手生涯第一张专辑《Jolin1019》。
那时的蔡依林,还是个胸脯扁扁,脸蛋圆圆的青涩少女,唱着《我知道你很难过》这样的典型台式情歌,左看右看,都是个市场包装出来的商业少女歌手。
谁也没有料到,20年后,她会成为站在华语乐坛巅峰的舞曲歌后。
谁也没有料到,华语乐坛最后黄金年代的帷幕,已由她一手拉开。
1999年末,萧亚轩出版首张个人同名专辑《萧亚轩》;2000年夏,孙燕姿出版首张个人同名专辑《孙燕姿》;2000年11月,周杰伦出版首张个人专辑《Jay》;2001年,香港的twins,台湾的S.H.E先后出道……短短两年间,日后闪耀华语乐坛的群星悉数登场,宛如一出关公战秦琼的大戏。
这些歌手们,或有动感的舞蹈,或有曼妙的歌喉,或有先锋的品味,或有卓越的才华,千人千面,绝不雷同,处女专辑中就表现出了独一无二的个人特质。哪怕过了将近20年,翻出里面的《天黑黑》《龙卷风》《恋人未满》《突然想起你》……都是值得反复咀嚼,一再回味的神曲。
那一代歌迷追星的方式不疯狂,也不夸张,我们能做的,就是排队买碟,默默听歌。我始终忘不了一个场面:2000年末,一个寒冷的冬日,成都天上飘着小雨。恰逢孙燕姿发表第二张专辑《我要的幸福》,早上七点多,春熙路新华书店门口就排起了好几十人的长队,几乎清一色的年轻人,他们撑着伞,嘴里呵着白气,默默等着书店开门,就为了第一时间买到孙燕姿的新专辑。
不会有如今偶像粉丝们的狂热,一出手就买几百张。比起那些生产塑料垃圾的浪费行径,彼时的一张CD,一盘磁带,能陪伴我们好多年,里头的一首经典名曲,更能伴随我们一生。
那时候的歌手很纯粹,音乐也很纯粹。
那时候的神曲二字,还不是一个饱含讽刺的侮辱词汇。
3.
那时的一切还欣欣向荣,那时的一切还繁花似锦。
我们曾相信,随着大家生活越来越好,华语音乐的未来也越来越光明,日后我们一定能迎来越来越多出众的音乐人,听到越来越多的好音乐。
但从身边的“神曲”越来越多,如雨后春笋一般越来越繁茂开始,我们开始觉得,有些事情,未必就会变得越来越好。
毕竟每一个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稍有道德廉耻的青少年,都深深地被那首《香水有毒》震撼过灵魂——
不该嗅到她的美,擦掉一切陪你睡。
听到这句歌词以后,你就很难相信世界会变得更好。
当然,和日后花样百出的各类神曲相比,《香水有毒》起码还胜在通俗易懂、言之有物,并不算糟糕透顶。
那些用看似精致的语言包装起来,实则狗屁不通的垃圾音乐,才最为致命。
比如前不久传播甚广的抖音神曲《盗将行》——
枕风宿雪多年,我与虎谋早餐,拎着钓叟的鱼弦,问卧龙几两钱。
先不说歌手花粥是否涉嫌抄袭,各位且先来品一品这段狗屁不通的歌词。
汉字我个个认识,组合起来竟不知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与虎谋皮会变成了谋早餐?为什么是早餐而不是午餐和晚餐?为什么是鱼弦而不是鱼线?两者有什么区别?卧龙不是诸葛亮吗?诸葛亮几时沦落到街头卖身,几两银钱就能打发去了的?
再比如靠着电视剧大红大紫的神曲《凉凉》——
凉凉夜色为你思念成河,化作春泥呵护着我。
三个意向在两句歌词中完成了天翻地覆般的转换:夜色变成了河水,河水又变成了春泥。这纯粹是在挑战初中时期我们学习的物理和化学常识。
4.
中国人向来最重香火,讲究代代相承。但自从2000年前后的这一众巨星淡出后,华语乐坛迎来的却是一个断崖般的下跌,再拎不出两个有本事继承大统的明星。
抖音快手的横空出世,更是给命悬一线的华语音乐,补上了最后一刀。
以往百花齐放的盛况不再,一段洗脑的旋律,几句不知所云的歌词,再与歌手做作的唱腔拼凑起来,就能成就一首抖音神曲,比如:
“我们一起学猫叫,一起喵喵喵喵喵”,“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子弹在我心头上了膛”,“你说嘴巴嘟嘟,嘟嘟嘟嘟嘟”。
走到大街小巷,耳边全是诸如此类的旋律,国民们的审美,直接被带着倒退了三十年。
抖音快手的短视频,往往不到一分钟;因此他们剪接的配乐,也往往只有几十秒。
这就让当代所谓的音乐人们,不用再苦心孤诣地去思考专辑的整体性,去钻研歌曲旋律的流畅衔接,去仔细打磨编曲制作的精致——反正只要能有一两段副歌在互联网上红起来,那就算大功告成。
于是乎,擅长剪贴拼接的音乐裁缝,越来越多了起来。
譬如互联网播放量超过20亿次的神曲《离人愁》,就一次性拼接了《山外小楼夜听雨》《半城烟沙》《清明雨上》《红尘客栈》《烟花易冷》《狂狼生》六首歌。
尴尬的是,这首神曲背后的裁缝李袁杰,在上《明日之子》时,被导师华晨宇一个简单的6级和弦考住了——他根本不通乐理。
更尴尬的是,这首抄袭的《离人愁》,还堂而皇之地登上了《中国好声音》的舞台,而那一期的导师里,有周杰伦。
嗯,《离人愁》剪贴的《红尘客栈》和《烟花易冷》,正是周杰伦的作品。
台下的周杰伦,听着听着,脸上就露出了微妙而尴尬的表情。
演唱《离人愁》的学员黎真吾和毕晓鑫,我相信他们不是故意要给导师难堪,他们可能是真的没听过周杰伦。
但凡听过周杰伦,具有一点正常的审美,就不会昧着良心,选唱这首网红神曲了。
5.
被带偏的不仅仅是音乐品味。
流行语都是跟微博学的,人生观都是靠公众号给的,音乐品味随抖音,护肤美妆有小红书安利……人们已经失去了选择的能力,互联网给你什么,你就忙不迭地抱了过去。
哪怕给的是一坨垃圾。
我庆幸在我们的青春时代,互联网还没有这么发达,还有一些认真诚恳的音乐人、演员、作家,在最后的黄金年代里,给了我们稍微高级一些的东西。
庆幸我们听着周杰伦,而不是《学猫叫》长大。
我始终以为,审美和品味,就是有高下之分的。
互联网的影响铺天盖地,一旦被裹挟其中,就很难全身而退。
而为了讨大众喜欢,那些所谓的网红、音乐人、KOL们,会摆出一副谄媚的嘴脸,人们喜欢什么,他们便产出什么,久而久之,所有的东西都变得千篇一律。
二者相互作用,就像王小波在《万寿寺》里写过的那样:
长安城里的一切已经结束,一切都在无可挽回地走向庸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