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岁还在做高难度手术,她被誉为中国“宫腔镜之母”

60岁事业才刚起步,92岁依然不打算离开临床。

撰文 | 汪航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有位92岁依旧活跃在临床一线的专家——有着中国“宫腔镜之母”称号的夏恩兰教授。

如今,夏恩兰的很多学生都退休离开医院了,但她依然活跃在临床中,不仅出门诊、做手术,还积极参与各大妇产科学术会议。她说,“总觉得有做不完的事,特别是在妇产科领域,还有很多患者等待治疗。”

尽管身体在一天天老去,但夏恩兰还没有离开临床的打算,她要继续将我国的宫腔镜事业发展下去。

500

夏恩兰医生/汪航摄

92岁还在做高难度手术

即便已经92岁了,夏恩兰的日程排得依然很满。每周二上午是出诊时间,从早上八点起,她一天要接诊近百名患者。

一名护士介绍,夏恩兰医生的门诊是限制时间不限号的,只要当天在四点半前能挂上号,无论多晚她都会一一看完,“我们有一半是外地患者,经常到晚上六七点才下班。”

不出门诊的时候,夏恩兰每天早上七点多就到医院了,工作同样很忙碌,她要处理科室事务、参加交班、给学生上课、写医学文章等。这些年,她还学习了英文与使用电脑,精力和记忆力一点不比年轻人差。

每周三、周五是手术时间。夏恩兰介绍,科室现有5间手术室,5组手术经常是同时进行,她会巡回观察几台手术的开展情况,有她在,台上的医生总是格外安心。

也有一些病人她会亲自主刀。

一位62岁的子宫脱垂患者,整个子宫都掉在外面,走路、坐立都会变得劳累,给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夏恩兰亲自上台,为她做了“阴式全子宫切除”联合阴道前后壁修补术。

500

手术中的夏恩兰医生/汪航摄

“阴式全子宫切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体表不留瘢痕等优势,但由于阴式手术视野狭窄,适应证、禁忌证较难掌握,对医生的要求也极高。夏恩兰回忆,新中国成立后,妇女保健工作刚刚起步,很多患者发展至重度子宫脱垂后才到医院就医,她正是在那时接诊了大量病人,熟练掌握了这一术式。

“像我们这样以内镜为主的医院来说,很多年轻大夫都不会阴式手术,有时候隔几个月才能遇到一个患者,这样是练不出来的,所以碰到这类手术,我都是亲自带他们做。”

500

做完手术后的夏恩兰医生/汪航摄

60岁事业才刚起步

1949年,17岁的夏恩兰考入西北大学医学院,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代大学生。新中国成立之初,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死亡率居高不下,政府出台政策要求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为此,西北大学医学院专门开设了妇产科学,夏恩兰便选择了这一专业。

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青海省人民医院(原青海省中山医院),医院规模不大、病房拥挤,却恰逢我国第一个生育高峰,产科涌进了大量患者。夏恩兰不仅要做剖宫产,还掌握了麻醉、气管插管等多项技术。

1969年,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夏恩兰所在医院迁至甘肃省靖远县矿区医院。在甘肃偏远地区,夏恩兰发现,妇产科不被重视,居民也没有科学的卫生观念。

有一次,她在定西地区的靖远县某矿区遇到一位失血导致昏迷的年轻女性,检查显示为子宫连续出血,随时危及生命。夏恩兰和同事当即建议手术切除子宫,可患者的丈夫却认为,切掉子宫后不男不女。

就连患者自己,也会在社会观念和医疗技术的限制下,选择默默忍受痛苦,拒绝就医。这些女性悲惨的命运对夏恩兰触动很大,让她意识到,失去子宫不仅对妇女身体健康造成影响,还会导致她们在社会和家庭中遭受歧视和排挤。

从那以后,夏恩兰开始思考,怎样才能保住女性的子宫,帮助更多家庭。改革开放后,国家大力发展医学科学,夏恩兰也在政策的帮助下,调回到北京复兴医院工作,有了进修、学习的条件。

1989年,《英国医学杂志》(The BMJ)上刊登了一篇文章,一位英国专家尝试用小儿膀胱电切镜进入宫腔治疗子宫出血,16例中成功了15例。这给夏恩兰带来了很大启发,但在当时,国内想要开展这项技术并不容易。

夏恩兰回忆,当年复兴医院外科有9个部门、3间手术室,而她没有手术日,只能到处询问能否排个手术,好不容易排到了,麻醉医生又协调不上了,因此开展一台手术十分困难。此外,“做手术没有定价,不能收费”“没有妇科专用的宫腔镜”都是摆在眼前的障碍。

500

虽是高龄,但夏恩兰依旧有能力做手术/受访者供图

1990年5月4日,夏恩兰团队成功为一位保守治疗无效的年轻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实施了我国第一例宫腔镜子宫内膜电切术,在降低手术创伤、减少术后感染风险的同时,为患者成功保留了子宫。

与传统方法相比,宫腔镜手术是颠覆性的,它彻底改变了传统妇科检查只能通过触摸或影像进行诊断的方式,而是通过直视宫腔内部病变情况来进行精准诊断,同时还能在治疗时尽量保留患者的子宫功能和生育能力。

因为对中国妇科诊疗的特殊贡献,2017年5月,在西班牙举办的全球第一届宫腔镜大会上,夏恩兰教授与美国的Loffer、意大利的Bettocchi、法国的Hamou、日本的林保良一起被授予“特殊贡献奖”。她也被誉为中国的“宫腔镜之母”。

没想过要离开临床

首例手术成功后,越来越多的患者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人多的时候,住院登记单都能摆一尺厚。”夏恩兰意识到,单靠一家单位做手术是做不过来的,需要在更大范围内普及推广宫腔镜技术。

为此,夏恩兰于1992年面向全国发起了宫腔镜技术手把手培训班,目前已经举办到第93届,培养了上万名熟练操作妇科内镜的医生。一年后,她又牵头创立了国内首家宫腔镜诊治中心,继续进行临床实践。

500

宫腔镜诊治中心成立新闻发布会现场照片

虽然培训班起步没多久,但依然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与支持。2000年,国际宫腔镜培训中心把亚洲分中心放在了北京,由夏恩兰担任主任。自那以后,夏恩兰推动宫腔镜技术造福更多女性,也为中国妇产医学赢得了国际地位和话语权。

与此同时,她把这些临床经验总结起来,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在了权威期刊上。第一本专著《妇科内镜学(第一版)》于1998年完稿、2000年出版,是我国第一部有关妇科内镜学的著作。这一时期,也被夏恩兰视为宫腔镜技术的第一阶段,即宫腔镜技术开始惊艳全国。

在她看来,第二阶段是2000年-2010年,宫腔镜技术开始走向全国。数据显示,我国在2004年已经成功开展了284万余例子宫切除术,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可以通过宫腔镜手术切除宫腔内病变,治愈疾病的同时保留子宫。

这一时期,宫腔镜手术的临床适应证得到扩展,子宫内膜息肉、黏膜下肌瘤、宫腔粘连、子宫畸形等疾病,均可在宫腔镜下去除和治疗。同时,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术委员会妇科内镜学组正式成立,全国的学术交流开始多了起来。

500

夏恩兰医生

2010年-2020年是宫腔镜技术的第三阶段。夏恩兰介绍,此时,宫腔镜技术作为一项妇科通用技术,已经遍及全国区、县二级医院,被广大的妇科医生所掌握,并且中国妇科医学与国际的交流日益广泛,在国际会议上也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看到自己引进、推广的技术能在临床中帮助更多中国女性,夏恩兰觉得“很有成就感”,但在门诊中,她依然会遇到不少妇科疑难病例,尤其是宫腔粘连、子宫内膜息肉等疾病导致的不孕不育患者。每当看到她们的痛苦后,夏恩兰就想帮助她们。

这些年,她在业内呼吁,要重视宫腔镜技术在不孕不育领域的重要作用。因为有研究表明,八成的不孕症患者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治疗而不必进行试管,如果这些患者通过宫腔镜等技术可以获得生育的机会,不仅能降低医疗费用,还能减少患者的痛苦。

七十年从医生涯中,保护生育力是夏恩兰一直在坚持的事,即便几年前因为身体不适做了髋关节置换和治疗冠心病的手术,她也没有放弃临床,出院不久又回到了复兴医院妇产科。

92岁为何还这么拼?她说:“因为热爱吧。”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