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范式与科学的哲学基础☯洋人与狗的大忽悠
洋人与狗总是忽悠“科学起源于古希腊,中国没有科学”,云云,其实那是抄袭我们《山海经》春秋笔法的、浪漫的神话传说。
这里涉及两个问题:科学范式、科学的哲学基础。
一、科学范式
一般认为,科学的范式指的是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科学家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
2007年1月11日,图灵奖得主吉姆·格雷发表了一次演讲“科学方法的革命”,将科学研究分为四类范式:实验归纳、模型推演、仿真模拟和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
第一范式:实验归纳
第二范式:模型推演
第三范式:仿真模拟
第四范式: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现在称为大数据)
其实,就方法论而言,只有一、二两种范式,后两种范式其实是基于计算机的前两种范式,即用计算机的实验归纳叫仿真模拟、用计算机的模型推演叫大数据。
那么,范式一、二是怎么来的呢?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本人理工男、不是文艺青年,因而谈论科学问题,不喜欢《山海经》式的浪漫神话,而是基于实物证据。
科学研究范式一、二,最早的实物是山西陶寺遗址的4500年前的两件文物。
“圭表”是范式一的起点、“古观象台”是范式二的起点。
☯圭表
图片源自网络
圭表是古代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圭表和日晷一样,都是利用日影进行测量的古代天文仪器,最早的圭表出土于陶寺遗址。圭表将表影的长度标注成图,从而发现太阳以年为周期的运动规律。即,通过表影的“实验”数据,“归纳”出太阳的运行规律。
由此开启了人类科学研究的第一范式(实验归纳)。
☯古观象台
图片源自网络
既然太阳具有以年为周期的运动规律,那么这个规律长啥样、有啥用?
长啥样:
陶寺古观象台遗址有13根立柱,两两间形成12条窄缝。每年特定的日子,太阳就会从对应的特定窄缝中升起,如图所示,这就是太阳运行规律的形象表达,即一种太阳运行模型。
有啥用:
太阳每年一个来回,用时365.25天,在12条窄缝中各升起一次,即形成24个特定的日子,古人称之为“节”、“气”,一节一气间隔循环,也就是“廿四节气”,节气间固定相隔15或16天(需不断观测调整)。每年有12个“一节一气”,每个30或31天,借用后来的月相(阴历)称为“月”,即每年12个月。
这就是人类沿用至今的太阳历,汉朝后称为“汉历”。
不知何时,汉历传到欧洲,被改名为“儒略历”,以纪念儒略.凯撒,并根据欧洲气候和文化,对起始日做了调整。但是,从中国引入汉历时,西方人不明白规律是不断变化的,以为历法可以一劳永逸,所以不清楚中国需不断地修正历法,直到一千多年后的格里高利时期,汉历再次传入,欧洲人才发现未能与中国同步。现在我们知道了,汉历一年是365.25天,但地球公转一圈是365.2422天,即一年的时间,两者之间相差了11分14秒,也就是约130年汉历就多出一天,所以需要修历。
怎么办?于是,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为对标汉历而特意减去十天,称为格里高利历,即儒略历1582年10月4日的次日,是格里历的10月15日,以修正长时期与中国失联导致的误差。
民国初建,汉历出口转内销、“二妞”变“玛丽”,将格里高利历翻译为“公历”、并定为官历,沿用至今。
顺便一说,汉历每隔4年要插入一天(比如2月29日),但廿四节气与公历插入不在同一年,因而两者间会有一天的错位。
这就是人类科学研究第二范式(模型推演)的起源。
☯顺便一说
洋人与狗总是忽悠“科学起源于古希腊,中国没有科学”,云云,其实那是抄袭我们《山海经》春秋笔法的、浪漫的神话传说。
现实是,文物造假最大的优势就是,“文物”受到严密保护,无法检测鉴定。但世事无常,2015年伊拉克战乱,士兵大肆破坏非伊斯兰文物,并录下视频公布于众,视频中,士兵一榔头下去,号称人类文明起源的古罗马遗迹漏出了钢筋!
更何况,“古希腊”连“文物”都没有什么。
对于文艺青年,相信“古希腊”的传说,出自浪漫、情有可原。但是,对于理工男,也相信“古希腊”的“山海经”故事,多少就有点“非傻即坏”的内味了。
二、科学的哲学基础
这是一个令人讨厌的问题,既烧脑又无聊。但问题是,不说清楚哲学问题,科学问题是无法说清的,因为科学本就是哲学的一部分,或者说是哲学的一个分支。重要的是,哲学是科学的基础。
该部分内容敬请参阅拙文“28谁再说中国没有科学思想”,这里只做节选。
☯时间是科学的起点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周易.系辞传》
太阳是万物生长之源,因此对太阳运行的观察,古代成果即廿四节气,就是科学的第一步。
有时间规划才有农业生产,农业丰收了才有人类繁衍、社会发展。因此,时间是所有创世最根本的东西,中国最早的创世神就是掌管四季的四个神(春伏羲、夏神农、秋少昊、冬颛顼),其实就是创建文明的祖先。时间一分为二、阴阳两分、再得四季,再反推原点,建立创世史。
因此,中国科学哲学思想的基点是时间,凡不以时间为基点的科学,都是伪科学。这就是爱因斯坦否定牛顿科学体系的根本原因。
☯中国的科学哲学
简单说,中西方科学观的差异,根子正是两个哲学问题:规律是否变化、世界能否确知。
中国哲学认为,世界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也就是自然规律,这一点,西方哲学是继承了的。但中国哲学认为,规律也是变化的,就是这点西方不能接受,因为他们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万能的上帝创造的完美世界怎么能变呢?因此自然规律不会变、也不能变,否则就不完美了,不论是不完美才要变、还是变了就不完美,总之不能变。
中国哲学认为,世界可知、但不可确知,而西方哲学则认为世界不仅可知、也可确知,想来也是,儿子怎么可能不明白父亲创造的完美世界。
但是,作为西方现代科学的标志,相对论证明了规律是变化的、量子论证明了世界不可确知,当然,进化论证明了世界并不完美,只是在奔着完美而努力,他们证明了中国的科学哲学才是正确的。
也正因如此,在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和量子论时,西方近代科学就顶到了天花板,尤其是理论物理学,发展基本停滞了。
☯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
形式逻辑是“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事物的思维方式”,而辩证逻辑则是“系统、发展、全面的观点观察事物的思维方式”。
何为辩证逻辑?简单理解就是“时过境迁”,因而就有了“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之说。简单地说,辩证逻辑就像视频,随着时间的变化,画面里的景象也在不断变化,如同固定摄像机拍摄,画面里花苞逐渐开放、然后逐渐枯萎;而形式逻辑就像视频某一瞬间的截屏照片,比如花朵最娇艳的瞬间被固化在照片上,没有含苞待放、没有枯萎凋落。
简单说就是,辩证逻辑基于时间、形式逻辑没有时间,关键在时间、在时空一体。
因此,中国哲学的方法论是,将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有机结合为对立统一的整体,根据现实需要灵活应用,简单的就“形式”以图简化、复杂的就“辩证”以图准确,以相得益彰。昨天是徒弟、就待之以师徒之义,今天成女婿、就换成翁婿之礼,明天变仇人、那就不客气了,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
顺便一说,实际上,西方历史上最早意识到时间概念影响的科学家是达尔文,其《进化论》甚至就是以时间为主刻度标定的,即同是生物学,“进化论”基于辩证逻辑、有时间轴,“分类学”基于形式逻辑、无时间轴。
☯世界是不确定的
西方科学哲学认为规律不会变化、世界是可确知的,因此世界是确定的。基于此,以牛顿理论为代表的西方近代科学体系,不仅是静态科学,而且是确定性科学。它创造了精确描绘世界的方法,如公理、定律、公式等,只要知道初始条件,就能确知结果。同时,将普遍存在的不确定性视为测量误差、或是知识局限,总之不是事实、不是事物的本来面目,从而将不确定性排除在科学的研究范围之外。
中国科学哲学认为规律是变化的、世界是不可确知的,因此世界是不确定的。麦克斯韦意识到这一点,认为世界的真正逻辑是概率演算,玻尔兹曼也把随机性引入物理学,其实这就是我们中医的理论,只不过洋人与狗不愿承认而已。
这一科学哲学思想催生了中医学、进化论、相对论、量子论等现代科学,现今也正催生出两门新的科学应用,即量子计算、人工智能(AI)。【敬请参阅拙文“08为什么归入中国科学哲学正轨后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得以突飞猛进?”】
顺便一说,描绘赞美庐山的诗词歌赋多如牛毛,但有两首诗无疑是顶级的,李白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表象);苏轼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本质)
西方也有一句谚语“人不可能抓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提起来”。
其实,说的都是一个意思,人深陷其中而不自知。
简单说就是,世界不可确知的原因之一:我们本就是不确定的一部份。既然不能确知,何来万世不变、投之四海皆准的公式。
因为,我们是人、不是神。
☯西方近代科学的伟大贡献
因为是建立在静态科学哲学的基础上,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西方近代科学体系是错误的,这不是本人说的,本人说了没用,是爱因斯坦说的。但本人以为,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一个伟大的错误,因为这个错误,给人类带来的工业革命使我们进入了工业时代、带来的化肥保障着我们能吃饱吃好、带来的手机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相对论的宏观、量子论的微观,是空间尺度,进化论则是时间尺度。都是远超人类生活所及,是我等寻常人所难以想象、更难以感知的。因此,我们所需要的是中观瞬时的近代科学,尽管错误、却很实用,就像可见光只是电磁波谱的一线,但对我们的肉眼凡胎足够了。
因此,西方近代科学虽不正确、却很实用,因为我们身在其中。
就认识论而言,人就是形式逻辑般的存在。就像照片只是视频的瞬间,形式逻辑只是辩证逻辑的瞬间,而我们人类的个体,寿命不过百年,在茫茫宇宙中只是瞬间,因而个人所面对的世界变化不大,并不影响我们的生活,所以我们允许形式逻辑产生的误差。
就方法论而言,人也是形式逻辑般的存在。我们并不需要超乎需求的准确和精确,差不多就行了,有个简单公式一套用,得到一个八九不离十的结果,就能满足日常需要。
因此,在科学技术的早期,我们对科学的要求不高,简单实用的西方近代科学就能满足要求,虽然错误、却很实用,毕竟,化肥农药、汽车火车、飞机轮船、手机家电,都是静态科学的产物。
只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对误差的要求就水涨船高了,比如,GPS的精确导航需求,普通钟表已无法满足要求,原子钟的研发应用在所难免。当西方近代科学体系的误差,顶到了天花板、超过了我们的底线时,基于中国科学哲学的现代科学,也就成为人类未来发展所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