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大利到新疆,一心只为木卡姆

500

2009年,还在意大利米兰修读歌剧表演专业的王江江瞒着父母,毅然决定回国。

一年之后,他再次毫不犹豫地做出了看似让人无法理解的选择——去到祖国最西边的喀什。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亲耳聆听木卡姆。

王江江在新疆的365天,赞223

出生于河北乐亭的王江江,是一位扎根在新疆,深耕于民族文化挖掘与整理的践行者。

在这条探寻之路上,王江江不仅记录下了木卡姆的天籁之音,还将镜头转向了那些鲜为人知的民间音乐人和他们的故事,用数字化的方式讲述着古老艺术的重生。

他想把木卡姆艺术传承下去,让世界听见新疆,听见中国多元文化的和谐共鸣。

500

缘分的开始

说起王江江与木卡姆的结缘,离不开年轻时他对音乐的疯狂着迷与热爱。

小时候,王江江在家里总是能看到许多卡带、磁带以及录音机。在老家的院子里,他父亲常用录音机播放90年代的影视剧主题曲、流行歌曲。不知为何,王江江经常会被那些老歌所吸引。

在中学时代,光盘陆续开始进入大众视野,王江江常常去听歌、唱歌。那些年,王江江只知道旋律是一个奇妙的东西,可以让他开心起来。他从未想过,这些经历会成为自己日后踏上音乐之旅的情感基础。

500

秉着对音乐的深入探索,王江江考入西安音乐学院歌剧表演专业,开始学习美声唱法。在西安求学时,他每隔一两个月会去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和上海音乐厅,在这里听歌剧或是交响乐。

因为发自内心的喜欢音乐,他想在这一领域了解得更多一点,学得更全面一点。于是,在2007年,王江江前往歌剧艺术的摇篮意大利学习歌剧演唱,在意大利米兰留学期间,他没有将目光局限于此地。

一旦有空闲时间他会去周边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观赏、聆听歌剧表演和音乐会,在音乐的海洋里遨游。沉浸在多元化的音乐世界中,王江江的音乐视野得以极大拓展。

在游历各国的过程中,王江江深刻意识到,一些国家虽国土狭小、人口稀少,却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表现出色,这让他的心中萌生了一个念头: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多样的大国,必然蕴藏着无数未被充分发掘的音乐宝藏,而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不就是从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当中产生的吗?

王江江想亲自去探索那些隐藏在中华大地各个角落的音乐瑰宝。

500

2009年,满载着对音乐的热爱与对本土文化的探求欲望,王江江踏上了回国的旅程,他用近一年的时间自驾走遍中国大大小小的地区,聆听地方音乐,试图寻找能表现我国悠久文化底蕴和原生态的音乐。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江江从一部纪录片当中听到了一首从来没有听过的音乐类型。对他来说,即便听不懂歌词,但那是一种足够震撼人心、足以让人陶醉的音乐。

王江江心想,这就是自己一直以来寻找的原生态音乐,也是真正的艺术。得知这是刀郎木卡姆后,他开始在网上搜寻相关信息,观看影像资料。

因为不满足于网络上有限的音频资料,他想前往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发源地——莎车县,亲耳聆听木卡姆大师的歌声。

因为他相信,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深刻感受到维吾尔木卡姆那独有的韵味。

500

开启木卡姆追寻之旅

正当为如何开启这段旅程烦恼之时,王江江偶然在“新浪网”新闻上看到共青团中央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招募信息,便毫不犹豫地提交了报名。

可惜,西部计划只有应届毕业生才可以参加。于是,王江江与共青团中央联系并表达自己想去喀什莎车县做志愿者的强烈愿望,为此他可以放弃志愿者所能享受的所有待遇和政策。

历经千辛万苦,在团中央相关部门和共青团新疆区委协调帮助下,他最终被安排到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成为了当地文体局的一名志愿者。

500

来到心心念念的新疆只是一个起点,如何与当地人沟通、融入地方文化,又成了一个新的挑战。那时的他孑然一身,语言也不通,陪伴自己的只有音乐。

王江江第一次现场听到原汁原味的木卡姆,是在若羌县的一位老前辈那里。那一段段歌声,时而高亢激昂,时而低回婉转,直击心灵深处。

若羌县还有楼兰文化节、红枣节等文艺活动,他不放过每一次聆听当地音乐的机会,抽时间前往现场观摩他们的排练。

他发现,木卡姆和民歌已深入当地民间生活,成为了一种活生生的文化现象。聚会时、饭桌前,甚至几个人聚在一起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都可以听到木卡姆的旋律。

看到伴随着音乐即兴起舞的大人和小孩,即使当时的他还不懂歌词的涵义,但木卡姆所蕴含的活力和艺术魅力总能引起他的共鸣,在他内心深处产生久违的归属感。

500

在若羌县期间,王江江的住处是当地的文化中心,当年那栋楼有三层,他住在地下室。博物馆建成前,用作展览的干尸会被储存在地下室的小房间里。

王江江在如此寂静的地方度过了许多日日夜夜,探寻木卡姆的初心和信念使他在恶劣艰难的环境下一次次坚持下去。

现在回想起来,王江江觉得那些年的不易都显得微不足道。在兴趣与热爱的驱使下,年轻的他心中唯一希望的便是能多次亲耳聆听那令人沉醉的木卡姆,渴望更深层次地揭开古老音乐的神秘面纱。

音乐不仅是娱乐,更是一种社交方式。他来到新疆后,认识的第一个维吾尔族朋友是卡合曼。

卡合曼是当地歌舞团的成员,他经常在王江江宿舍对面的小工作室里播放音乐,自己也会弹唱歌曲。在一次活动结束后,他们交流了许多与音乐相关的话题,关系也更进了一步。

因为对音乐的热爱,王江江经常拜访当地民间艺术家,与他们畅谈木卡姆,也因此练就了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

当语言不再成为障碍时,王江江与维吾尔族同胞沟通起来便轻松很多,他对木卡姆的理解愈发深入,对木卡姆的探索欲也变得更加强烈。

500

500

在若羌县待了一年半的时间之后,他继续以志愿者的身份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喀什莎车县,并在这里度过了两年时间。

在莎车县,王江江离木卡姆更近了一步。他会到周边的麦盖提、叶城、泽普、巴楚、塔什库尔干等县级地区听音乐。

不同地方的音乐也各有特色,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艺术风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不知不觉地走遍了新疆的每一处角落,了解了这片土地上的多彩文化和深厚底蕴。

“大家都说新疆大,但如果你在新疆待习惯,会觉得其实新疆没那么大。”这片土地,对于他来说,不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它已成为了一种生活的艺术、文化的共鸣。

500

扎根新疆,让更多人听见木卡姆

在采访中,每当王江江谈到木卡姆时,总会充满热情、侃侃而谈。

木卡姆作为一种广泛分布于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音乐现象,不仅存在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还在中亚、西亚乃至北非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有着各自的表现形式。

只不过它们与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在旋律、歌词、演唱方式上有差别。

在新疆,除了十二木卡姆,木卡姆也会按照地域划分,其弹唱方式各有千秋。以哈密木卡姆为例,他们用哈密艾捷克,倾向于通过长篇的叙事和民歌来展开故事;刀郎木卡姆因其分布地区的独特之处,曲调高亢粗犷,感情真挚纯朴。

此外,也有其他木卡姆类型,它们综合性极强,将吟唱、合唱与器乐演奏、舞蹈巧妙融合,蕴含着强大的融合性与多样性。

500

王江江深受前辈们保护与传承木卡姆的鼓舞,尤其是万桐书1先生及吐尔迪阿洪2老先生等先驱们对于木卡姆的抢救和整理工作,让他深刻意识到:对于木卡姆这般珍贵的口头传播艺术,记录环节尤为重要。

面对快速变化的时代,及时且准确地记录是确保这些古老文化血脉延续的关键步骤。

因此,王江江致力于成为这些濒临消失的音乐形式的守护者,不仅限于木卡姆、麦西热甫、赛乃姆等维吾尔族音乐宝藏,还将视野扩展到其他民族的传统音乐。

王江江依稀记得第一次来到新疆,只是随身携带了一支录音笔和质量不太好的小DV。

后来,王江江和他的团队逐步配备了更加先进的录音设备和高清摄像机,这些技术工具的升级极大地提升了记录的质量与效率。

500

记录木卡姆并没有那么简单,除了资金等硬性要求外,还要走到新疆各个角落挖掘并寻找民间的木卡姆传承人。王江江和团队首先通过录音、录像的方式对音乐进行记录。

此外,还要采访其传承人,给他们拍照、录像,后期再把口头采访整理成文字,剪成音频、视频,并保存好。

这不仅需要花费很长时间,也是一个非常考验耐心和毅力的工程,需要细致入微地观察、耐心访谈,以及后期繁琐的整理与编辑。

采访时还需要时刻应对录像设备出现故障或者没有录清楚等突发情况。

后期对记录资料进行整理时,也要重视各类表格的汇总,歌词的翻译,视频及照片的质量。虽然这些工作都非常琐碎枯燥,但每完成一个小的环节,王江江就会产生满满的成就感。

这些记录或许能够成为桥梁,连接过去与未来,让丰富多彩的新疆本土音乐能够在全球化的今天得到尊重、欣赏与传承。

500

自2009年王江江未告知父母便毅然回国,至2013年间,王江江的父母一直误以为他仍待在意大利。

父母初闻真相时,惊讶之余不乏困惑,他们难以理解为何儿子放弃了许多看似更为稳定的选择,反而走上一条充满不确定性的道路,更何况还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领域。

“我那时候除了纯粹想过来听音乐以外,对新疆完全没有概念,我爸妈更是毫无概念了。”

2017年5月,王江江邀请父母来到新疆,亲眼见证他生活与工作的环境。

当他引领父母参观他在乌鲁木齐的住处,介绍他的同事朋友,以及展示他倾注热情的音乐时,父母的心结逐渐解开,他们也决定在乌鲁木齐安顿下来。

王江江的父母意识到,无论儿子选择的道路多么与众不同,只要他平安、快乐,有所热爱并为之奋斗,那就是最好的答案。

王江江在新疆的365天,赞3565

走到现在,王江江认为木卡姆本身所具备的一些功能或者特征,正是在文化和情感层面上满足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某种需求。

在王江江看来,“木卡姆拥有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情感沟通能力,是一种底蕴深厚的文化。”

当王江江全身心投入木卡姆的旋律中,他能真切地感受到一股难以言喻的力量,直接触碰到他的内心深处。

500

《艾萨拉姆新疆》是王江江在2016年完成的作品,记录了他来到新疆后挖掘木卡姆的经历。除此之外,王江江也会自己创作歌曲并演唱,先后参与创作了40余首音乐作品。

无论是以哪种方式参与到民间歌曲的记录和展示,如果大家因为他的努力而对新疆本土音乐文化多一些了解,开始重视和保护像木卡姆一样的非遗,那么王江江做的事情就是有价值的。

至2024年,王江江已经搜集整理了2000余名民间非遗传承人的音视频资料,存满了近50个硬盘。他在不同的社交平台上开设了“王江江在新疆的365天”账号,陆续发布记录非遗文化的短视频。

从账号大部分视频可以发现,拍摄地点往往是新疆很偏远的县城,甚至是与世隔绝的村庄。被采访的许多民间艺术家大多年龄较高,淳朴亲切、默默无闻,但却拥有绝佳的才艺。

他们跳起舞、唱起民歌和木卡姆时热情高涨,没有华丽的舞台,只有简陋温馨的小屋、尘土飞扬的土地……

500

如今,距王江江来到新疆已有14年的时间,他在这里定居、扎根。虽然出生并成长于河北,但对于现在的王江江来说,新疆才是他的第一家乡。

他真正接触社会,对世界有了认知,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从新疆这片土地开始的。

就如他的社交账号昵称“王江江在新疆的365天”,未来他也会用无数个365天去挖掘深埋在这片土地里的宝藏,记录这些值得被全世界看见的文化。

参考资料:

1.万桐书(1923年12月3日—2023年1月9日),曾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顾问。1951年,他曾参与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的录音、整理、翻译等工作。

2.吐尔迪阿洪(1881年—1956年),维吾尔族民间艺人,《十二木卡姆》演唱家,曾参与木卡姆的演唱、录音和记谱工作。

-END-

主      编:阿布德吾力、刘美仪

副  主 编:艾孜则、许露琪、穆尼热

版      块:疆来人物

版      主:许露琪

采      访:库尔班江

作      者:乃尔克再

校      对:努尔扎代木

排      版:帕孜来提

后      台:夏依旦

图片来源:网络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