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历史——《渔家傲·秋思》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00

这首《渔家傲》中的历史元素:

康定元年至庆历三年(公元1040年~1043年),宋夏第一次战争期间,范仲淹担任陕西路经略安抚副使(陕西路二号军政长官,同为副使的还有后来的三朝宰相韩琦)兼延州(后升为延安府,延州即延安的前身)知州,采取“屯田久守”方针针对西夏的入侵,巩固西北边防。这首《渔家傲》正是作于范仲淹戍边期间。

“塞”:自然是指的边塞之地,这里指的是陕西对夏战争前线;

500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塞外的秋天荒芜凄凉,没有丝毫令人留恋的地方,形容戍边生活的艰苦;

“千嶂”:陕西北部沟壑纵横,如同有千万处峻峭险要的山峰,这也是中原农耕政权在弱势的时候与游牧民族天然的分界线,北宋时期党项人崛起后正是蚕食了北宋在陕西天然防线以北无险可守的河套地区;

“长烟落日孤城闭”:此时的西北战场,四处狼烟,层峦叠嶂里,山衔落日,孤悬边疆的要塞城门紧闭,一副大敌当前的紧张气氛,实际上宋夏战争中,宋朝外初期主动出击吃了大亏以后,开始固守坚城,此时范仲淹作为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一直居于守势,延州在战线上处于孤立状态。宋朝此时避开党项骑兵的机动优势,让他们开始为攻城而头疼,同时也标志着宋朝无奈让出了战争主动权;

值得一提的是电视剧《孤城闭》正是引用了其中的典故;

“浊酒一杯家万里”,范仲淹是苏州人,戍边数年,远离自己千里之外的家,只能借酒来寄托思乡之情;

“燕然未勒归无计”,战争还没有取得胜利,归期仍然没有办法确定。这里借用了“燕然勒功”的典故,东汉将军窦宪率领汉军及南匈奴、东胡乌桓、西戎氐羌大破北匈奴之后,封燕然山,勒石记功,也寄托了范仲淹立志荡平党项叛军,为国建功的抱负,当然,他的抱负后人百年后也没有完成;

“羌管悠悠”:延州地处陕北,北宋时已经是边地,河套地区是羌人传统的聚居地,汉胡杂处,到处是胡人乐器如诉如泣的凄凉;

“将军白发征夫泪”:为了早日使战局有所进展,解决西北边患,将军已经愁的白了须发,因为连年的战争,兵士和应征的民夫们生活困苦,思念家乡,时常留下了悲伤的泪水。

这首词是宋朝少有的写边塞军旅的诗词,凝重豪放。

500

也正是有了数年的戍边战争体验,范仲淹有了比当时朝廷中众多臣僚更深的对家国大事的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也为后来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打下了基础。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