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规则的改变者?俄罗斯推出自主反坦克无人机
作者:兰顺正
首发自:《现代兵器》

在1月末,俄罗斯方面通过 Telegram 上发布的一段视频透露,其已经研发了一种新型无人机,该无人机可携带9K111“巴松管”线导反坦克导弹系统,能够在没有直接人类控制的情况下完全自主的发射9M111导弹(北约报告名称AT-4 Spigot)攻击目标,这不但标志着无人机技术的重大飞跃,还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现代战争的格局。
新组合产生新效果
9K111“巴松管”反坦克导弹系统是苏联图拉仪表设计局设计生产的第二代反坦克导弹,于上世纪70年代首次推出,可打击坦克和各种装甲目标,也可用于攻击野战工事。多年来,9K111“巴松管”已经多次升级并大量出口,在世界各地的各种冲突中都看到了行动。尽管年代久远,但它的持续使用和有效性证明了其在各种战斗场景中的强大设计和适应性。

“巴松管”武器系统通常包括发射管、三脚架和导弹本身,全重23.5千克,其中弹重12千克,弹径135毫米,弹长1200毫米,飞行速度为185米/秒,射程70~2500米,采用1.7公斤空心装药战斗部,破甲能力较强,早期型号破甲厚度400毫米,后期型号能够达到460~500毫米。导弹采用光学瞄准具加有线制导,观察手和侦查部队发现敌人后射手转动俯仰角转轮和水平转轮朝向目标,打开发射保险发射,导弹后部的助推器喷出高压气体将导弹推出发射管,导弹到达安全距离之后引信解锁,操作员需要将十字一直锁定在目标身上,发射系统通过一根细线向飞行中的导弹传递修正数据,直至导弹命中目标。
此次的视频显示,俄方选择了重型Perun-F四轴无人机作为承载平台,该无人机被称为“重型突击四轴飞行器”。据悉,Perun-F有着强大的有效载荷能力,它的基本重量100磅(包括电池),能够承载高达110磅的重量,使其成为此类重型和复杂导弹系统的合适平台;而且该无人机还具有操作多功能性,在满负载能力下可悬停7分钟,空载时可悬停长达20分钟。其控制机制通过带有5.5英寸屏幕的远程设备实现,范围可达1.86英里,为远程操作提供了精确性和灵活性的结合。
在视频中,无人机展示了起降以及在不同状态发射导弹能力,尽管气体发生器以每小时180英里的惊人速度将导弹从发射管中推出,但是Perun-F依旧在巨大的反冲中保持了状态的稳定。值得注意的是,俄方将导弹安装在无人机顶部而不是底部,而该无人机在着陆状态也成功发射了导弹的能力。以上的表现再加上俄方强调的自主攻击能力,意味着该组合将具备很大的应用潜力。
首先,无人机的敏捷性和机动性既可以让其在作战开始后迅速飞行到攻击位置发射导弹;也可以提前部署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位置(如崖顶、谷底等),从而避开敌方的前期侦查,并在需要时从空中或地面突然发起攻击。
其次,反坦克导弹的射程优势能够让无人机在较为安全的距离发射导弹,这样敌方的很多反无人机手段(如阻塞干扰、反无人机电磁枪、轻武器等)就会失效或大打折扣;同时反坦克导弹强大的破甲能力,也能更好的穿透敌方战斗车辆为防御各种轻型自杀式无人机攻击而布置的“铁头盔”、“铁布衫”等设施。
另外,该组合的自主攻击能力还会大大节约人力成本,在理论上只要少数操作者就能控制整个机群并发起饱和攻击,让小规模的轻步兵具备对抗装甲集群的能力,因此有可能重塑地面战争的动态,并重新定义战场上的交战原则。
自主武器再引关注
当然,该组合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巴松管”导弹依靠人类操作员的半自动引导,在没有直接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导弹的精度会显着降低,使其类似于精度有限的非制导火箭。现在还不清楚俄方的自主攻击能达到何种程度,不过有观点认为Perun-F在没有实时人类引导的情况下攻击远距离或机动目标的有效性不会太高。

同时,机载操作员的缺席也引发了人们对自主武器这一话题的再次争论。对于使用自主武器的后果,现在各方存在较大的分歧。一方面,美俄等国从巩固其技术先发优势的立场出发,提出自主武器系统具有人类战士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有人认为,智能化自主武器系统不仅能够使人与武器实现实质性分离,使实际伤亡率无限趋近于0,而且自主武器系统无需考虑自身安全,不受主观情绪左右,具有“理性优势”,加上更快的信息处理速度,武器的使用效率和不同武器之间的协作也将大大提升,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得战场主动权。
另一方面,联合国、国际红十字会和一些技术后发国家基于潜在的安全风险指出,摆脱人类控制的自主武器系统将使得战争更加冷血,在战场上被授予了“自由开火权”人工智能可能会自作主张,滥杀无辜,将战争变成一场场无法“Restart”的游戏。有分析认为,从道义角度出发,如果让机器来决定人类生死,就会从根本上抹去人性在战场上的存在感,使人类缺乏对杀戮行为的道德负担,其结果必然使杀戮变得毫无人性。同时,在战场上作出“开火”的决定,是综合衡量大量复杂因素的结果,但目前的机器算法存在区分目标的盲区,无法可靠地区分合法与非法目标。有人担心,失去人类控制的自主武器系统一旦应用于战争,可能导致攻击范围、时间和毁伤程度等方面的诸多不确定性,进而加剧危机意外爆发和升级的风险。
另外,即使自主武器在“主观”上并不想与人类为敌,但因为受控于计算机软件,就一定有出错的可能。正是鉴于以上自主武器的潜在风险,2018年7月超过2400名AI领域科学家发表 《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统宣言》,承诺“将不参与也不支持致命性自动武器的开发、制造、贸易或使用”,并呼吁各国政府和政府领导人“利用强大的国际规范、法规和法律打击致命性自动武器”。
在之前,已经在利比亚出现了土耳其造无人机在不依靠操作员的情况下攻击目标的先例,而此次俄罗斯的这一成果无疑会进一步打开“魔盒”,对此可能引发的后果各方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