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学生放弃985选“带编入学”,现如今追求进入体制内工作还是好出路吗?

在微博上刷到了一篇新周刊发布的文章,内容主要是探讨了今年有不少高分考生选择了报考提前批,包括公费师范生、定向委培生、警校,等等。

这些学生大多手握超过“985”“211”的分数,有人读了普通本科,也有人选择了专科。而这些考生报考的理由,几乎都是同一个理由,他们都想“先人一步,‘带编入学’”。

500

文章相关链接:《高考600多分却放弃985,他们说不后悔

我大概扫了一下,文章中受访的这些学生大多数都在高考中拿到了高分,所考的分数足够这些学子进入985大学深造,但他们都选择了定向生,希望在上大学时就能确保自己以后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定向生是指为了帮助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工作环境比较艰苦的行业培养人才,保证他们得到一定数量的毕业生而制定的政策,一般来说考生如果被录取为定向生,须在入学注册前与高校及定向就业单位签订有关定向就业协议)

第一种是自己对于未来的规划并没有任何的计划,只是听从了家里父母的安排选择进入体制内工作。比如文中一位叫小月的学生,她高考成绩是606分,省内排名582名,全校排名第四。

她的双亲都在小县城里从事体制内的工作,并且对于让女儿进入体制内工作有着异乎寻常的坚持,她的母亲曾试图让她去报考警校,但最终因为体质不达标而作罢。但即使如此,小月还是听从父母的建议,报考了提前批的公费师范生,并最终被西部某师范大学录取,成为该校英语专业的公费师范生。

7月8日,甘肃考生小月被录取为西部某师范大学的英语专业公费师范生。出结果那一刻,她很平静。

她的父母都在小县城里从事体制内工作,他们的观念是,人生平平淡淡,安安稳稳地一直走下去就对了。“体制就是一碗饭,不会吃撑,但也饿不着。

妈妈最希望小月报一所“双非”警校,小月不想去,觉得入学后体能肯定跟不上,但妈妈一直劝:“只要能过体检,就说明身体是能适应的。”为了应对警校的体检,妈妈带小月去医院咨询近视手术,但医生说,即使手术做完,也无法在体检日期之前恢复好,妈妈才无奈放弃。

报考提前批的公费师范生,也是父母的建议。在一次次的劝说里,小月能感受到父母对这条道路的坚定程度,而自己在高考前只是闷头学习,没有仔细思考过报志愿的事情。小月纠结了几天,想象了一下自己当老师的样子,“感觉好像也没有特别排斥”。

另一个受访的学生小艾也是如此,他是上海文科考生,由于父母的原因一直在南京上学,高考成绩是551分(上海高考满分为660分),排在全市7000名左右。

他接受父母的提议,选择了南京警察学院的海关缉私专业,这个专业是定向培养,毕业后通过公安联考后,会被分配到生源所在地的海关部门。

对于自己的成绩很好却没有去成985这件事,小艾自己表示完全不遗憾,他觉得预期去上那些985、211的名校后毕业出来找不到工作,还不如在上大学的时候就把工作找好。

小艾接受了父母的建议。以他的成绩,几乎可以被全国任何一所警校录取。但他没有选择警校中更知名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人民警察大学等学校,而是选择了南京警察学院的海关缉私专业。

“因为我怕以后被分配到派出所。”小艾说,大部分的警校毕业生都会到各地的派出所任职。但小艾报考的缉私专业是定向培养,是南京警察学院今年分数最高的专业,毕业通过公安联考后,会被分配到生源所在地的海关部门,所以小艾觉得海关缉私会比基层公安有点优势,“没那么累”。

除了这一主要原因,小艾也很想留在本地上大学。南京读书、上海工作,是他的理想选择。关于定向专业的共识是,高分不一定与好学校挂钩。对于自己分数高却没能上“985”高校这件事,小艾完全不遗憾:“与其‘985’‘211’出来找不到工作,不如先把工作这个事情给定了。”小艾所在的文科班,全班三十个人,被录取到警校的就有三个,其他班也不少,“班主任的儿子也是今年的考生,报的就是江苏警官学院”。

不过,虽然该文章中包括上述两位在内的学生,选择报考定向生来保住自己未来的工作,但从今年开始,编制的“铁饭碗”似乎也没有以前的那么铁了。

比如今年4月份的时候,河南省委编办就发布了《扎实推进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 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注入强劲动力》,开始对省内的事业编制按照“531”比例进行精简(即事业机构按不低于50%精简,事业编制按不低于30%精简,其中财政拨款事业编制精简比例不低于10%)。

相关报道:《「深度」河南事业单位改革:“瘦身”易,“健身”难?

而在8月份的时候,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10部门印发《关于省属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意见》)的通知,也开始将省属事业单位转企改制。

相关报道:《究竟|山东时隔5年再发文推进省属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适用范围未变,释放哪些信号

不知道社区里的小伙们觉得,在现如今“铁饭碗”逐渐被打破的环境下,追求进入体制内工作还是个好出路吗?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