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忙着争光,粉丝忙着丢脸

作者 | 毒Sir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

“国球”在巴黎奥运会上的最后一战,终于在昨晚落下帷幕。

由孙颖莎、陈梦、王曼昱、王艺迪组成的国乒女团,以3:0的成绩击败日本队,赢得乒乓球女团金牌。

没有悬念,这已经是中国乒乓女团连续五届卫冕金牌。

而不久之前,今年的女乒却出现最让人意外的一幕——

粉丝VS运动员。

500

饭圈文化早就饱受诟病。

但如此大举进攻体坛,还是头一次。

从震惊,到失望,现在更应该认真问一问——

我们可以阻止吗?

01

开头还是要说明,只讨论部分粉丝行为,不涉及运动员。

在体育界。

追星根本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足球界的罗纳尔多,篮球界的科比,都掀起过全世界的旋风。

但追星和“饭圈文化”,已经是两回事。

追星是个人选择。

而大众反感的饭圈文化,是对他人和公共秩序的入侵。

8月3日的乒乓球女单决赛,孙颖莎对阵陈梦。

金牌提前落袋中国,这对乒乓球比赛来说再正常不过。

500

500

可对于部分粉丝而言,赢家,只能有一个——

我家的。

对手,也就成为了对家。

于是内娱应援打Call那一套拿出来了。

自家的赢球了,喝彩声一片,输球了,加油声四起。

至于“对家”赢球了,观众席大多数人沉默了,乃至于响起嘘声、喝倒彩。

500

△ 陈梦发球失利后,现场喝倒彩

等陈梦以4:2赢下孙颖莎之后,场上的比赛结束了,场下粉丝还在激战。

有人泼污水、造黄谣;

有人阴谋论,批其为“关系户”;

500

500

有人列出往年战绩、五问陈梦,试图以此证明“我家的比你番位大,就应该排一番、拿冠军”。

500

还有人形容陈梦“专门搞内战”,还因为她赢了孙颖莎,就相当于暴露了国乒弱点给他国选手看。

在昨晚的女团决赛中,有人继续坚持这套说法,以此指责陈梦。

而孙颖莎会输,有人说是为了国家留后手,又有人说法是为了等CP队友赶上来一起站在颁奖台……

不是,这些粉丝的说法能不能先统一啊?

500

有网友不解: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中国选手与外国选手对打。

这……也不对啊。

就算是中外选手竞赛,不也应该公平竞争,讲体育精神么。

什么时候变成了输球就可以污蔑对方?

02

给自己支持的运动员加油,这当然是粉丝的自由。

可是饭圈文化还有一个特点——

他们的“应援”,从场上延伸到场外。

他们支持的理由,也早已脱离体育竞技本身。

观众缘,是一门玄学。

戳中粉丝内心的,可能是性格,可能是实力,可能是颜值,甚至可能只是一句话、一个笑,就来到粉丝心坎上。

在Sir看来,还有一个关键因素:

信息差。

奥运体坛愈发成为追星阵地,主打的就是信息差——

当内娱明星各种“瓜”到处飞,一不留神就塌房的时候。

体坛明星总是在“为国争光”的掌声、“捧得奖牌”的鲜花与“刻苦训练”的汗水中出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正面形象。

而部分粉丝追求的,正是“绝对光环”。

在这种光环下,几乎可以包容一切。

在孙杨被禁赛前。

一档综艺节目,他以并不雅观的手势把撒贝宁扔下水;在主持人讲节目规则的时候,他突然提出要插一句话。

500

500

这些,在当时都被解释为天真、单纯、孩子气。

500

张继科。

在《跨界歌王》平平无奇地高歌了一曲《成都》。

姚晨拱手;

500

弹幕大赞:

被乒乓球耽误的歌手

500

在户外综艺《看你往哪跑》,他一上来就把素人拦腰抱住。

500

被美化为“宠粉”,给粉丝送福利。

500

可当他们“塌房”之后呢?

再去回看。

可能孙杨的“天真”会变成“没礼貌”“低情商”,张继科的“宠粉”会变成“咸猪手”“没分寸”。

人还是同一个人。

可此一时,彼一时,评价已经天差地别。

Sir没法保证,网友也没法保证,乃至于粉丝都没法保证——

因为我们对于偶像的一切崇拜,都建立在无形且巨大的信息鸿沟当中。

无论是对内娱明星,亦或是对体坛明星。

更何况。

今天的部分粉丝,只是因为几段故事、几则短视频乃至于几张图片,就被戳中了“萌点”,喜欢上某个运动员。

赛场规则是什么?不知道。该运动员的长处与短板是什么?不了解。信息源的正确与否?不在意。

我们喜欢的,到底是真人,还是人设,或者是故事?

于是一场女单决赛——

如果你先看到了陈梦粉丝所倾诉的“委屈”,你可能会更偏向于陈梦;

如果你先看到了孙颖莎粉丝所打抱的“不平”,你可能会更偏向于孙颖莎。

很多时候,你以为的喜欢与爱,不过是大数据的精准计算。

以及。

无限吹捧的“神化叙事”。

03

事实上,今天乒乓球出现饭圈化的现象,也没有多稀奇。

玲娜贝尔都有饭圈。

只是“饭”的,不是同一个玲娜贝尔。

不仅有“上迪粉”和“港迪粉”。

还有所谓的”内胆粉“,即根据玩偶服裤子长短,分出堆堆儿、七分裤和九分裤。

然后各家开撕,争“谁才是真正的玲娜贝尔”。

500

就连国宝熊猫也有饭圈。

有站姐、超话、比拼哪家才是顶流,已经是家常便饭。

500

还会“熊猫行为上升饲养员”,散布不实谣言,跟踪、网暴饲养员、熊猫专家。

500

当下,只要有关注,万物都有可能被划入饭圈的射程范围。

体坛饭圈,不是今天才出现。

就说国乒饭圈吧,诞生于2016年里约奥运会。

先是“不懂球的胖子”出圈。

一名网友在网络留言:“中国队后面那个不懂球的胖子是官员吗?看样子全场就他不懂球……”

500

后来我们知道了,“不懂球的胖子”是当时总教练刘国梁。

他还主动cue梗,在微博上自称“不懂球的胖子”,一下子就拥有了几十万粉丝。

500

然后是“帝国破坏龙”马龙,与“帝国绝凶虎”张继科,再到“大蟒” 许昕。

经典的国乒三剑客组合“龙虎蟒”自此成立。

500

500

500

国乒在萌化、吸粉、造人设的路上,是半推半就的。

但。

那个时候可没有人呼吁“饭圈化滚出体育圈”。

即使粉丝之间会有争吵,“不懂球的胖子”会下场劝架:

两个儿子都很好,请儿媳们别吵了,一视同仁地继续喜欢我们吧。

500

因为有了粉丝,国乒自然而然地有了流量、观众、代言、赞助,商业价值水涨船高。

原本的国乒处境,是现场比赛只有一名观众;后来的是座无虚席,挤满应援牌。

500

500

乃至于现在,也没有人真正地、彻底地拒绝“饭圈化”——

他们拒绝的,是饭圈文化中充满攻击性的一面。

就像邓亚萍曾经提倡的,“只讲喜欢谁,不用攻击谁。”

500

可是。

饭圈的危险就在于。

他们的组织性不仅是通过热爱来动员的。

也往往通“恨”和“攻击”,来提升凝聚力。

很多时候,只有在饭圈群体露出攻击的獠牙时,大众才切身感受到何谓“饭圈”,从而去呼吁抵制。

虽然,当各种推手铺天盖地发布正面信息、对某一个对象猛吹彩虹屁的时候,也是一种饭圈化手段。

但也只有在负面信息出现的时候,才会想起来做出处理。

500

饭圈现象,首先暴露在乒乓球中。

也许早已注定。

因为一个字——

中国绝对的统治地位,十拿九稳的金牌。

粉圈一般来说,是不会去选择一项非优势领域的运动的,因为这意味着你要面对挑战,面对未知,也要学会接受失败。

而他们要的是一个“永远最强”的人造温室,来包裹一颗脆弱又膨胀的心。

粉圈与体育精神,本身就是违背的。

因为他们本身就拒绝真实、公平的竞争。

就好像一些粉丝夸“哥哥第一棒”的时候,事实上小鲜肉的演技仅粉丝可见。

流量演员拿下角色,也不是凭自己的实力说话,而是靠粉丝吹捧、公司安排资源。

不需要拿出实力。

只需要粉丝的偏袒,只需要懂得运作,就能“包赢”。

所以陈梦夺金后,不少人质疑她动用了关系,是不公的安排。背后的逻辑是,他们认为冠军是可以安排的,是可以内定的。

500

唯独,不是运动员。

一个球一个球,用真实的汗水换来的。

从这角度来说。

饭圈文化有毒,我们在影视领域早已见识过的。‍‍

而现在可以看清楚了,它对体育事业来说,毒性尤甚。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点击阅读往期精品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