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更新,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答卷

500

作者 | 1/6图片工作室

2021年,首批五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出台——北京、上海、重庆、天津、广州担负起了推动消费经济转型升级、拉动高质量发展和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任。

作为首批5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之一,北京,对于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这种意义就在于,北京作为大国首都,如何让国际消费中心的建设,在服务于社会民生的改善与优化的同时,更能助力兑现首都城市战略与国家新发展格局。

北京正在加速国际消费中心的建设

(来源:图虫创意)

500

纵观全球,主要经济体的首都城市,几乎无一不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以时尚消费与产业链引领全球潮流风向的巴黎、以高质量的原创演艺消费与娱乐活动引领文化消费风向的伦敦、以传统和现代交织,并因二次元消费闻名世界的东京、以夜生活和偶像衍生消费著称的首尔等等。

这些超大规模的首都城市,都以自己的方式,引领着繁荣的消费市场,令自身成为国家经济的国际门户形象。

以二次元和电子产业消费为特色的东京,

同时也是日本的国家产业优势所在

(来源:图虫创意)

500

作为一座标准的超大规模城市,首都北京一直是全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强大的城市消费能力是全国消费市场的重要风向标。因此,北京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经验,在很大程度上也肩负着为全国大城市提供参考样板的责任。

从2021年出台《北京市消费中心城市2021-2025》以来,经过多年扎实的推进,北京已在这场席卷全国的「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大考」中,给出了一份精彩的「北京答卷」。

北京什刹海荷花市场

以「蛟龙出海」巨型龙灯为核心,

构建的冬季特色消费场景

(摄影@雒鑫鑫)

500

01

必答题:为何要用好「场景力」

要答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北京答卷」,还是要找准题眼。而解好这道题的题眼就在于构建「场景力」!

什么是场景力?

我们都知道「场景」,即特定的环境和情境,而「场景力」是基于场景所形成的价值与效果。

如果说消费场景是静态的消费体验的容器的话,那么消费的场景力,就是一种动态的消费吸引力,以及由消费场景所激发的城市发展动力。

国际消费中心不只是一场「买买买」的「城市消费场景集合」,而是通过对消费场景的提升,从而牵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这个「牛鼻子」,最终实现消费结构升级、城市经济结构升级、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目标。

北京The Box朝外,

构建了极具吸引力的以年轻人为中心的商业场景,

被年轻人称为「城市之光」

500

500

1. 消费的场景力为何重要?

——人才至上的时代,定制化的需求需要场景来实现

当今的时代已经不再是「人力的时代」,而是「人才的时代」。各大城市早已进入了「抢人」的赛场,被争抢的,就是人才!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年轻人才!越来越宽松的落户门槛,以及对大学毕业生人口的各项补贴政策,恰恰说明了年轻人才对于城市发展、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那么城市又凭什么能够抢到年轻人才呢?

DT财经发布的《2019中国青年理想城报告》显示:在对理想城市的认知中,「城市发展能级」和「工作机会」只是年轻人选择城市的部分理由,年轻人更看重的是居住便利度、商业资源偏好、环境友好度、自我成长氛围、生活新鲜感、文化娱乐活力。

很明显,这指向了年轻人对于高品质生活的期待。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为了一份工作,

不得不去一个城市」的模式已经过时了,

他们更流行「先喜欢上一个城,

再去了解那里有没有合适的工作」 

500

此外,DT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一线城市青年消费趋势报告》则显示,传统的消费热点正在以极快的速度下滑,而满足人们体验性消费、情感价值和个人体会的消费方式正在到来,这一进一退之间,正在催生一场「新质消费力」的革命。

不难看出,所有这些指标都指向了更加注重体验与品质的城市生活!为年轻人「定制」他们所喜欢的消费场景,就是留住年轻人的最大利器。

事实上,不仅限于年轻消费者,在「人民城市」的宗旨下,用消费场景来满足人民群众当下急速成长的多元消费体验需求,本身就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精神体现。

为年轻人定制消费场景,

是提升城市消费场景力的重要逻辑

(摄影@郝荣福)

500

2. 商业正从「大盒子时代」,走向「场景力时代」

曾经有不少人戏称北京的商业是「大盒子商业」。意指外形高度一致的「方盒子」状的mall,以及内部雷同的业态甚至布局,主打一个特色不鲜明,逛来逛去顿觉无趣。

这种「前工业时代」的重视标准化、重视供给、但忽略了个性化与体验感的商业格局,在今天「后工业化时代」下的年轻人群中,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今天的人们,更加重视体验感与个性化,在沉浸感盛行、多元跨界兴盛的潮流下,构建足够的「场景」极为重要。哪座城市的「场景力」更强,消费市场就更有活力!消费中心城市,正从「大盒子时代」,走向「场景力时代」!

即便是「大盒子」,

也要有足够的「场景力」,

这是当今时代商业活力的准则

500

近年来,北京市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引领下,极为重视商业中「场景」的营造。

早在2021年8月发布的《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中,就多次提及「场景」。

紧接着同月出台的《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中,以及此后陆续出台的《加快恢复和扩大消费持续发力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2023年行动方案》《打造「双枢纽」国际消费桥头堡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中,则更加频繁提及「新场景」。

在2024年出台的《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2024年工作要点》中,将「营造城市消费新场景」放在了第一条的位置,可见消费场景对消费市场的拉动作用。

并在接下来出台的《促进多元消费业态融合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总体要求中,提出了「聚焦促进多元消费业态融合发展,提升供给质量,优化发展环境,形成新模式新场景,推动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

北京营造消费新场景已经得到了政府与市场的共识

(摄影@杜玮)

500

500

对于营造场景力载体空间的方法,北京市商务局也在2022年发布《北京市商圈改造提升行动计划(2022-2025年)》,按照国际级商圈、城市级商圈、地区级商圈和社区级商圈4级商圈体系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通过制定「一圈一策」工作方案,建设高品质商圈。

《北京市商业消费空间布局专项规划》中的

四级商业消费空间结构示意

500

这一系列的政策具有极强的逻辑连续性,并充分体现了北京市对「消费场景」愈加明确的重视度。可以说,北京作为重要的消费中心城市,正在由「大盒子时代」,全面向「场景力时代」升级!

02

选择题:因地制宜地营造场景力

场景力的建立,是作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北京答卷」的关键,答好这份试卷需要的不是千篇一律的照本宣科,而是需要基于北京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做出所谓「因地制宜」的思考。

北京适合作为消费场景的元素极为丰富。从具体层面来看,在《促进多元消费业态融合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中,就提出了要聚焦街区、近山、亲水、赛事、演艺、夜间、数字等七类消费场景、50个左右示范案例。

《促进多元消费业态融合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中的

7类多元消费融合新场景

500

而从宏观层面讲,则需要从北京的城市战略定位中寻找答案。

北京的「四个中心」定位下,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是非常明确的。北京作为首都、国际化大都市,国家对外交往的门户,具有鲜明的国际化属性。

同时,2020年以来的北京「两区」建设,也加速了北京在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自由贸易等方面更加国际化、更能对接国际先进标准的进程,推动了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国际化程度。国际化,绝对算是北京的特色化「场景力」。

除了国际属性强以外,作为文化中心,北京的文化号召力与底蕴也得天独厚。六朝古都的历史所留下的丰富古迹与人文故事,让北京坐稳中华文化的「对外发声城市」。

北京中轴线申遗不仅是对外发声,

还成为特色化「场景力」

(来源:图虫创意)

500

无论是全国的年轻人来故宫和天坛拍照打卡,还是老外们成群结队地流连于二环里的小胡同,再加上数量众多的博物馆、剧院和非遗资源,都为北京消费提质升级提供了内在的文化动力。文化,也绝对是北京的特色化「场景力」。

北京是很多中华文化代表性历史元素的所在地

(来源:图虫创意)

500

北京还是我国引入绿化隔离理念最早、贯彻实施时间最长的城市。

自1958年版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首次提出城市发展的「分散集团式」布局结构以及在若干集团间采用绿化隔离的理念,此后经历数次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直至2017年北京新总规发布,始终坚定地延续了绿隔建设的理念并付诸实施。

在现今花园城市的建设理念下,包括首都绿隔、公园系统在内的生态空间们,不仅为首都带来了优美的人居环境,还在经济价值上促进了绿色发展的转型。随着北京商业消费环境越来越与生态有关,生态,也必然是北京的特色化「场景力」。

生态已经成为北京发展中的重要考量因素

500

作为全国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最高的城市,北京的科技属性毋庸置疑。

在数字化经济盛行的今天,拥有丰富的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北京,也在消费端更多地打通科技与消费的共鸣,这为消费市场提供了创新驱动和高科技产品,促进了消费和供给之间的良性循环。科技,也应是北京的特色化「场景力」。

最后,作为全球唯一的「双奥之城」,北京是我国体育史上不可磨灭的伟大城市。在消费升级、体育经济越来越流行的当代,体育,也逐渐成为了北京特色化的「场景力」。

北京有着全球都不可多得的双奥之城标签

500

03

问答题:北京如何构建特色场景

当前时代下的消费趋势已经出现了重大变化,场景力的构建,要求城市为特定的消费人群与消费内容定制消费场景。

而基于人们对消费体验多元化的要求,消费场景也呈现出专业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这在《促进多元消费业态融合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中阐释得很明确,不仅要「充分发挥北京资源禀赋优势」,也要「构建商文旅体农林水等多元消费业态融合发展生态格局」,最终形成「形成以多元消费业态高质量融合,引领和创造新需求的良性循环」的局面。

可见,场景力的营造,一方面会高效利用既有载体等城市资源,另一方面也会呈现出「XX+」的多元融合格局。

华熙LIVE五棵松,是多元业态融合的代表,

构建了体育+文化+娱乐的多元消费体验场景

500

1. 国际化场景

选定国际化窗口区域作为「场景力代表」。在《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2024年工作要点》中,将王府井×西单×前门、CBD×三里屯、环球影城×大运河、丽泽×首都商务新区4个区域定为国际消费体验区。

再加上《打造「双枢纽」国际消费桥头堡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中重点提及的双枢纽——首都国际机场和大兴国际机场,都是北京打造国际化消费场景的最佳区域。

通州大运河

(来源:图虫创意)

500

丽泽商务区

(来源:图虫创意)

500

促进首店经济。首店经济即指一个区域利用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国内外品牌在区域首次开设门店,使品牌价值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

首店经济是当下各大城市都在花大力气建设的领域,不仅能丰富本地消费市场的国际化元素,也能提升消费市场的能级。

北京在2021年-2023年期间,累计新增引入品牌首店、旗舰店、创新概念店2659家。其中全球首店13家、亚洲首店11家、中国(内地)首店171家,北京首店2464家。

SKP云集了大批首店

500

这些新入驻的首店们,大多是符合新消费趋势的前沿品牌,是国际品牌们对北京消费市场近年来涌现的户外运动、生活美学、健康饮食等一系列消费趋势洞察的结果,不仅丰富了北京市民的新消费需求,也拉动了本土消费市场的升级。

2024年4月,茑屋书店北京首店开业,

补充了北京对于生活美学领域的消费需求

(摄影@杨帆)

500

文化首店正成为城市「首店经济」新生代,其中的底层逻辑就是历史底蕴深厚的庭院老街契合了高价值品牌的文化诉求,首店的内涵正在不断升级。

2024年5月初,伊索北京首店进驻王府中环项目,其门店选址于一处四合院,并结合院落构造划分了不同的功能空间。

这是伊索对于在地文化的探索,也说明如今首店的打造不仅是品牌布局地域的突破,更是线下首发平台、体验空间的塑造。与此同时,首店发展与商圈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培育息息相关。随着消费市场的变化,首店的内涵也正在进阶。

伊索北京首店

500

发展临空经济。依托双枢纽机场,作为「国门」的两大机场临近区域,就成为了临空经济的最佳场景。

目前,首都国际机场与大兴国际机场都具有高品质的临港保税区,作为重要的国际资源要素流通的大平台,集聚了大量的客流、货流、信息流、资金流,是链接国际、畅通双循环的重要支点。

大兴国际机场

(来源:图虫创意)

500

此外双枢纽机场还是免税商品的消费平台。首都机场附近的开放式商街中粮祥云小镇就有着众多的首店和丰富的商品,大兴国际机场也通过「大兴航空旅游节」给全球游客提供创意航空产品。

中粮祥云小镇

500

2. 文化场景

北京的文化消费场景本身就已具备一定基础。从游客必到打卡并cos明清装扮的故宫,到遍布老城中心的连片胡同肌理,都将商业与文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结合。

而近年来,北京更进一步地挖掘了自身文化消费场景的潜力,结合时下消费趋势,营造更加吸引人的消费场景。

特色街区城市更新。老城街区经过城市更新后,往往成为城市文化消费的最佳承载地。我们熟知的南锣鼓巷、后海、烟袋斜街、灵境胡同等都是代表。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前门大栅栏商圈。

前门大栅栏商圈

500

前门大栅栏商圈以前门大街为主轴,不仅是北京的4大国际消费体验区之一,也在《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中定义为 「中华历史文化体验街区」,并提出推进前门大栅栏商圈打造以「老字号+国潮」为特色的传统文化消费圈。

这里有着悠久的老北京商业历史和文化氛围。但改造前,日益衰败的前门有超过50%的建筑被认定为危房,1600家政府认证的「中华老字号」中,有90%面临经营困境。

大栅栏沿线分布着众多老字号

500

如今以「绣花式」的点状更新思路,经过持续不断的改造提升后,前门大栅栏商圈的商业活力重新被激活:文青们最爱的杨梅竹斜街、汇集前沿生活体验的北京坊、非遗老字号云集的前门大街……

文化消费的场景随处可见,是「国潮北京」的主要商业承载地。

北京坊

500

演艺活动持续丰富。伟大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都会有一批优秀的演艺空间聚集地。如伦敦西区、纽约百老汇、东京的有乐町等。伦敦西区正是因为超强的剧场经济,成为了全球化的文化消费标签。

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过程中,北京也在加速建设「演艺之都」,未来将继续打造王府井戏剧谷、前门京味文化体验区、天桥现代演艺群落等3个剧场群,以及三里屯、南部、副中心等3个特色演艺区。

「新工体」建设了中国爱乐乐团音乐厅,

与三里屯各类小剧场形成特色演艺区

(来源:图虫创意)

500

北京已经具备了从西二环至东三环的演艺空间聚集带,目前,北京约有艺术团体超800家,演艺经纪机构超2000家,近5年举办各类艺术节展135个持续不断地提供着演艺活动文化消费品。

西二环至东三环的演艺空间聚集带内的丰富文化演出

(摄影@吴晓璇、张凤洁)

500

500

500

时尚活动融入国潮。为了让国潮更加打响国际知名度,国际活动成为了国潮消费的场景背书。2024年以来的两场时尚活动——AW2024北京时装周和「2024全球首发节」国潮主题专场都大量融入了国潮元素。

3. 生态场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北京的生态系统持续扩大、完善中。截至2023年底,已经拥有了1279万亩森林,森林覆盖率达到44.9%,并建成了40多条绿道。这对于一个超过两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来说,是极为难得的成果。更难得的是,北京将生态作为场景促进经济,并拉动新消费。

温榆河公园内的灯会

500

500

生态空间打通,激活沿线消费活力。生态空间很多时候会造成城市空间的割裂与肢解,但如果用好,也可以起到打通、串联城市功能区,进而激活商业的人气通道作用。这个典型就是亮马河沿线的改造。

亮马河沿线生态空间与城市功能融为一体

500

亮马河原本是北京市区内从东直门至东坝汇入坝河的近10公里的普通河流,但因其是流经使馆区、三里屯等北京市核心商业区的稀缺自然河流资源,就具备了生态改造的必要性与潜力。

自「十三五」时期以来,北京市朝阳区实施6大工程(河流整治工程、桥梁改造工程、慢行连通工程、景观亮化工程、河湖贯通工程、旅游通航工程),以3个典范(以河道复兴引领城市更新的典范、文化旅游消费融合发展的典范、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典范)为目标改造亮马河沿线生态空间。

如今,这条原本不起眼的小河,成为了「北京的塞纳河」,首都的新形象门面。

作为北京市著名的河流改造工程,

亮马河已是北京生态与商业活力的代名词

500

500

事实上,今天的亮马河风情水岸,比地球另一端的塞纳河,要更cool更city!

生态廊道,串联商圈。从东直门开始,亮马河沿线重整了两侧人行步道与休闲空间,成为了不受交通阻隔的沿河通路。这也为亮马河沿线成为一条任意输送人流的通路成为可能,而人流即意味着人气,是商圈最需要的「肥料」!

这样一来,东直门、燕莎、蓝港与朝阳公园这原本互相割裂并各具特色的经典商圈链接为了一体,实现了人气的互通。

亮马河打通了沿线原本割裂的各商圈,

从此融为一体,人气共享

500

500

社会共建,商业提质。亮马河沿线的改造其实更应该说是一场艰巨的城市更新。

面对产权归属纷繁复杂的沿线空间权属,政府牵头一家一家谈是常事,围绕环境如何改造整治的主题下,寻找共识与最大共赢,逐渐形成沿线全线合作,甚至愿意开放自有空间转为公共空间,可以说是一场社会共建,而非政府单方面强推的宝贵经验。

绿水金山,人民共享。亮马河改造成为一条生态绿色廊道,成为了市民可以重新拥抱的河流。如果平日走在亮马河沿线,可以见到最混搭的河上漂流装置,也可以看到岸上最国际化的休闲人群。

在这样一个「为人民而修整,并归还于人民」的过程中,「绿水」真正变为了「金山」——2021-2023年沿线重点商业项目销售额增幅超40%,商业活跃度增幅超32%。

北京蓝色港湾购物中心,依托亮马河改造工程,

不仅成了「沿河商业综合体」,

而且收获了更高的人气

(来源:图虫创意)

500

生态场景激发新生活,创造新消费。越来越多的生态空间为市民提供了大量休闲场地,这恰好迎合了近年来暴发式成长的露营经济。

据《文化科技蓝皮书: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报告(2022—2023)》指出,露营经济成为北京旅游休闲产业新亮点,有规模的露营地已从2021年的不足30家增至如今的140多家,预计露营地市场规模将达354.6亿元。

朝阳公园的露营热潮可谓「一帐难求」

500

4. 科技场景

北京作为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科技中心,也在大力发展「科技+」的消费场景。

科技+文化。在《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中明确提出「鼓励市场主体拓展‘文旅+科技’场景应用」。作为融合了5G、VR、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而被看作是未来热门产业高地的元宇宙,已经通过消费端逐渐走入了人们的生活。

北京首钢园利用首钢工业遗址改造后的空间载体,投入使用了全国首个元宇宙数字体验综合体。再加上2023年服贸会期间,首钢园的一高炉SoReal元宇宙乐园就已经为人们带来了极致的科幻互动体验。

至此,首钢园已经成为了元宇宙主题下的「场景力中心」,引领着数字经济消费的前沿潮流。

改造后的首钢园如今已经与科技高度绑定,

一高炉在服贸会期间成为了元宇宙乐园

500

500

用科技的手段促进消费场景的创新,从而提升消费者体验,已经深切融入了北京各领域文旅消费场景中。如亮马河游线,沿河经过的绚烂灯光秀,通过使用了光影技术与机器人科技,将原本平凡的亮马河,渲染成为一幅生动的光影画卷。

亮马河沿线景观借助大量科技元素,

展现了声光电的视觉、听觉享受

500

科技+产业。随着「两区」的建设,在市级的高精尖产业基金等引导资金的政策支持下,北京逐渐涌现出了一批商业航天领域的民营优秀企业,连续创造出中国第一枚民营运载火箭、第一颗走通商业全流程的民用卫星等一批纪录,逐渐形成了「南箭北星」的卫星网络产业格局。

5. 体育场景

作为「双奥之城」的北京,拥有历次大型国际赛事所留下的丰富且顶级的体育基础设施,同时也拥有良好的群众运动文化基础。近年来,随着体育消费的兴起,基于体育场景的新消费浪潮风起云涌。

冰雪运动消费。作为我国首个举办冬奥会的城市,北京及周边地区拥有全国最为顶级的冰雪运动消费场景,激发着冰雪消费的快速增长。

北京冬奥会的场馆之一——冰丝带

500

2023年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进一步促进冰雪消费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这是为后冬奥时代做好冰雪经济所做的铺垫。

方案中明确提出「充分运用冬奥遗产,推动冬奥遗产利用效益最大化」。其中的典型自然就是首钢大跳台和「冰丝带」这样的冬奥专业设施。

利用这些专业设施,北京以「冰雪赛事」带动冰雪消费,实现了后冬奥时期的场馆有效利用。冰丝带自2022年7月开放后至2023年11月,接待游客达50万人次,不仅承办了国际滑联速度滑冰世界杯北京站的比赛,还进行了多项全国、全市的专业和业余赛事,并举办了花样滑冰演出等商业表演。

这些赛事所带动的门票、周边、餐饮、住宿、装备等一系列消费,有力助推了北京消费中心城市的内涵丰富度。

首钢大跳台,至今依然长年举办活动,

融入了市民体育活动当中

500

同时,全市通过发放冰雪体验券和开展课程,鼓励更多市民走向冰雪消费领域。通过高德地图技术化呈现的「北京市冰雪消费地图」更是为市民寻找了解冰雪消费场景提供了便利。

户外运动消费。骑行与跑步是目前流行度最高的户外运动领域,这两者也恰恰是需要特定的运动场景才能实现。北京在对跑步道与骑行道路的建设上,一直在快速进步。比如奥森公园和朝阳公园,都以专业的跑步道设施而闻名,甚至吸引了很多名人在此跑步。

奥森公园里的专业跑步道与跑步的人群

500

至于骑行专用道的建设,更是迅速推进中。自从2019年回龙观至上地的第一条「自行车高速公路」开通以来,这条专业骑行道路不断拓展,现在最远已经连通十三陵水库,成为了著名的「昌平42公里骑行绿道」。

笔者就有朋友家庭近年来陆续添置了价值数万的公路自行车与装备,家庭人均「专业骑士」,每周末约着数位同兴趣的朋友保持着从回龙观骑行到十三陵的习惯,可见此领域对体育消费的带动力。

昌平的自行车骑行道已经深度融入市民生活

(来源:图虫创意)

500

以上的户外运动场景,都极大推动了跑步装备与骑行装备领域的消费市场成长。

04

结语

作为首都的北京,定会有着与其他城市不具备的资源优势,但也与其他城市一样面临着同样的时代趋势。

在中国式现代化全力推进的当下,每个城市结合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地推进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国际、文化、生态、科技、体育等等方面,是每个城市都要面对的共性时代主题。

500

无论城市自身的资源基础如何,通用的破题之道都是「场景力」!善用场景、善造场景,从而带动城市的消费活力,乃至新经济的产生,是北京基于自身做出的「北京答卷」,也是每个正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的城市的参考答案。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