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是个遍地剩女的光棍天堂?非也,东欧缺的只是老年男人
从论坛时代开始,中国人就批量制造了关于东欧美女嫁不出去的都市传说。仿佛自己距离人生赢家只差一张前往乌克兰的机票,只要下定决心跑路东欧,中国男人个个都能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但现实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让中国网民绘制一张欧洲的特产地图,这张地图上的意大利应当被面条覆盖,而西班牙则会被涂上海鲜饭的图案。虽然英国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食物,但网民也能想起炸鱼薯条。不过,被问及东欧的话,网民估计觉得乏善可陈,可能只有大量未婚的火辣美女能代表东欧的特色了。
所以,中国网民就批量制造了关于东欧美女急需中国男人解救的都市传说。在这些传说里,出于不可知的原因,东欧什么都产就是不产男人。因此,盛产美女的东欧面临着严重的性别比例失衡问题。由于男人太少,大量年轻的姑娘难以找到合适的配偶,只能成为剩女。在孤独中,她们期待着白马王子出现结束她们的单身生涯。类似的传说,再配上性感惹火的金发美女图片,传说制造者描绘了一个让中国男人心潮澎湃的天堂。
单从性别比例来看,把东欧称作“男人天堂”也不是全无根据,东欧国家的确存在女多男少的状况。由于先天原因,在缺少人为干预的情况下,男女的出生比应当是1.05:1.00,这意味着每有100个女孩出生,就有105个男婴来到人间。
然而在东欧,男女比例失衡状况不那么严重的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捷克和波兰等,男女的比例也在0.95左右。在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乌克兰和俄罗斯,100个女性对应的男人大概只有85个左右。
乍看起来,失衡的性别比例能为“男人天堂论”提供论据,然而忽略年龄段的总体性别比无法提供完整的信息。如果将视线从总体的性别比例转移到分年龄段的数据,“男人天堂”就消失了:东欧国家并不缺少年轻的精壮男子,只是少了些年过耄耋的老头而已。
东欧国家女多男少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半个多世纪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女性的自然寿命高于男性,因此老年人群中女多男少在各国都是常态。不过,深度卷入二战的国家,长寿人群的性别结构则要更加扭曲,不止在东欧,在西欧和日本也是如此。在法国,65岁以上人群的男女比例为0.75,德国为0.78,日本是0.77。
但东欧的高年龄组中,性别分布远比西欧国家扭曲。在65岁以上的年龄段中,东欧国家男女性别比普遍在0.7以下,在俄罗斯,乌克兰,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每一个65岁以上的老头对应大概两个老太太。
俄罗斯的老龄化问题比中国严重,7000多万俄罗斯人的年龄超过40岁,而俄罗斯女性的“保质期”一般难以超过40岁
对宝刀未老的老头来说,东欧可能真的是天堂
二战时由于苏联不是保护战俘的日内瓦公约的签署国,加上德国人对斯拉夫人的种族歧视,在东线战场上,无论是对平民还是对方的军事人员,德国军队都完全没有在西线战场的顾忌。
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下,苏联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自己的人力资源,尽可能地征用各族的成年男性奔赴战场,用人海弥补与德国装备上的差距。
通过强制征兵,二战中的苏联动员了3400万左右的人力为其提供军事服务,他们中的很多奔赴战场后就再也没能回到故乡。
相比西欧和太平洋战场,二战的东欧吞噬了更多的生命。英国、法国,意大利在二战中只损失了1%左右的人口,中国、日本、荷兰损失了5%左右,德国也只损失了总人口的8%。然而,二战消灭了波兰人口的17%,俄罗斯人口的12.7%,乌克兰人口的16.3%。白俄罗斯在二战中则失去了25%以上的人口。包括平民在内,整个苏联在二战中共死去了2600万到2700万人口,其中2000万左右是男性。
苏联解体没有改变战斗民族嗜酒如命的传统,酒精帮助俄罗斯人度过了经济社会剧变的阵痛,帮助俄罗斯政府维持稳定。今天,在酒精的作用下,前苏联各加盟国的男女预期寿命差距仍然居于世界前列。
根据世卫组织2015年的调查数据,在爱沙尼亚、立陶宛和拉脱维亚等东欧国家,男女预期寿命相差接近10岁。
战斗民族俄罗斯男人更是短命:他们的预期寿命只有64.7岁,比俄罗斯女人低11.7岁。
若你是想和二战老兵的遗孀来一场黄昏恋,东欧国家可能的确配得上“天堂”的美誉。不过,对于目标群体并非60岁以上的女性的中国网民来说,东欧国家难当这一美名。
男性寿命和女性寿命的大差距造就了东欧国家老太太比老头子多很多的局面
那么真实的东欧到底是什么样的?
根据美国中情局官网《世界概况》2016年的数据,单看15-24岁年龄段的性别比,所有的东欧国家都是男多女少,其男女比例维持在1.05左右。2010年的数据与2016年几乎没有差异。这意味着在21-30岁的年龄段,东欧的男女比例基本保持着平衡。
东欧并没有大量待嫁的火辣年轻姑娘等着中国男人迎娶。单看结婚率,罗马尼亚和波兰是欧盟27个成员国中,结婚率排名第四和第五的国家,20岁以上人群的结婚率高达62.4%和61.1%,再看看北欧国家瑞典,结婚率仅有43.9%。
即便是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的拉脱维亚,女性比男性高了近8%,但根据联欧盟公布的婚姻数据,这儿的女性结婚率达到了28.3%,与法国女性的结婚率30.8%可以说是相差无几了。
更重要的是,东欧的年轻姑娘们早已对外国男人没有兴趣。根据2009年俄罗斯相亲网站Superjob.ru的调查,55岁以下的俄罗斯女人中,有四分之一表示想要一个外国丈夫;而当年龄段切换到45-55岁,就只有9%的女人对外国老公感兴趣了;对于25岁的年轻俄罗斯姑娘们来说,只有6%的人想要一段跨国婚姻。
根据意大利社会学家Giampaolo Lanzieri对于1990-2010年间的欧洲跨国婚姻调查,东欧国家的跨国婚姻与欧洲其他地区比起来普遍更少。2010年,北欧的挪威跨国婚姻比例为1.3%,而东欧的捷克却连0.2%都不到。
然而,故事永远比数据更加深得人心
承德普通家庭出生的梅爱偲高考失利后留学乌克兰,不但通过经商取得了事业成功,还迎娶了18岁的乌克兰美丽娇妻。从2013年开始,梅爱偲开始在网上连载记录自己的幸福生活,并大量曝光自己妻子的性感照片。
这一故事被许多媒体安上了“中国高考学渣逆袭娶18岁乌克兰女神”“梅爱偲妻子性感生活照大曝光,中国宅男纷纷决定组团留学乌克兰”的标题,强化了东欧“男人天堂”的刻板印象。
于是,在中国网民的眼里,自己距离人生赢家只差一张前往乌克兰的机票。似乎只要下定决心跑路东欧,个个都能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即便你能买的起机票,但中国人要娶东欧女人的价格也十分不菲。
在中国,专门为乌克兰女人与中国男人牵线搭桥的网站上,参加一次团体相亲活动的入场费就高达6.5万元。能拿出这样一大笔费用参加一次相亲的中国人,留在国内迎娶本民族的白富美应该也没有太大压力吧?
很可惜,东欧女孩可能会让你失望:因为她们也并不喜欢亚洲男人。可能有人感叹自己身不逢时,只恨自己晚生50年,没法去女多男少的东欧感受男人天堂。然而,即使今天的东欧真的出现大量单身年轻姑娘,中国男人也很难是她们的首选伴侣:亚裔男性在东欧姑娘眼中缺少魅力。
在2015年发表于European Sociological Review的一篇文章中,研究者使用网络约会软件的数据研究了9个欧洲国家对异性的偏好,其中东欧国家波兰也被纳入了研究。
接近70%的波兰白人的首选还是白人,而偏爱亚裔的白人不到3%;即使是波兰的非洲人、阿拉伯人等少数族裔都更喜欢白人。
在波兰的亚裔群体内部,偏爱白人的人也要多于偏好亚裔者,拉丁裔的受欢迎度则居于其次。剩下的阿拉伯人、非洲裔和亚裔的不受欢迎程度难分伯仲。这三个族群在波兰的婚恋市场都不怎么受待见。
在俄罗斯,根据俄社会文化研究国际教研实验室主任娜杰日达·列别杰娃的观察,嫁中国男人的俄罗斯妹子也很少,2005年至2013年间只有几百个。按照滨海边疆区民事登记处的数字,与中国男性结婚的俄罗斯女性平均年龄为30岁。
而最愿意嫁给美国人、法国人、德国人和意大利人的俄罗斯姑娘,30岁以下的妇女占60%,平均年龄为28岁。
从2005年到2013年,滨海边疆区(符拉迪沃斯托克所在地)一共登记了154对新人。其中19桩是“俄罗斯丈夫+中国妻子”这样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