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代跑”成产业链,为什么让大学生“跑起来”这么难?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大学生体育锻炼欠缺是一个困扰公众已久的话题。2021年,教育部一份针对115万余在校学生体质健康的抽测复核数据显示,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不及格率”达到了约30%。不少人呼吁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的体育锻炼问题。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不少高校为了督促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纷纷对课外锻炼提出相应的要求。全国高校普遍推出“校园跑”活动,比如,规定学生每学期要累计完成多少公里,每次运动算多少公里,成绩算入期末体育课部分成绩,将学生体质测试与毕业证直接挂钩等。
在制度的倒逼下,田径场上锻炼的学生明显多起来了。一些不喜欢跑步的人,因为跑步打卡次数与体育成绩挂钩,不得不去跑步,坚持一段时间后也能“习惯成自然”。但是,也有一些学生因怕“麻烦”等,出现了假跑、找代跑等不诚信现象和作弊违规行为。线上后台改数据、线下真人代跑、同学帮忙跑、多人接力跑,甚至骑单车刷路线……“代跑”已形成一条产业链,明知违规,却屡禁不止。
校园代跑成“生意”,问题究竟出在哪儿?除了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欠缺之外,这种只针对跑步进行考核的做法确实存在弊端。从学校方面考虑,跑步是最便捷的运动方式之一,考核也易于操作,选择其作为学生“动起来”的项目无可厚非。但是,这种统一性要求很可能会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产生矛盾,理应酌情协调。
让大学生“跑起来”真有这么难?诚如专家所言,高校体育应当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但不是一强制就要失去人文关怀和科学性。跑步App督促锻炼是很好的尝试,但具体用到大学校园,设计者就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怎样的方式可以让他们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因此,培养大学生自觉锻炼的好习惯,不能仅仅局限于逼迫学生“跑起来”,还应加强对学生运动兴趣和爱好的培养,通过个性化、多元化体育课程的设计,在因材施教方面下足功夫。一旦体会到运动的快乐和价值,大学生自然会更加积极主动地锻炼起来。
观网小伙伴,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