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散记 ——记观察者网线下活动
从来不觉得自己个人有什么文采,但是作为一个假军迷+工业党,观网的线下活动选题一直以来还是比较对个人口味的,所以就在这里写一篇流水账(找个借口,这次活动略显散碎,不像以往一样有个明确的主题,所以不好写连贯的故事,当然散碎的参观与活动也给竹子,蛋总等负责组织的工作人员平添了不少麻烦,再次再次感谢全套工作人员),记录一下自己的行程和随笔感受,也算留些记忆的脚印。
出行篇:
这次观网的活动有些意外的选择在了鄂尔多斯,据我所知这可能是线下活动最为“内陆”的一次,而且凭某人一贯的RP,最开始一直就没有期待自己能够中签,所以当客服人员(其实俺知道是蛋总)通知我参加活动的时候,我还有些小小的意外,随即开始规划自己的行程。
首先要吐槽一下铁路的出行购票平台,无论是用铁路的官方软件,还是用三方平台,只会推荐一趟第一天中午北京出发,第二天凌晨4点到鄂尔多斯的班列,路上要一下折腾将近17个小时,俺没有见过凌晨4点的洛杉矶,也不想凌晨4点在内蒙的街头吹风。。。(后来得知,真有从华中赶来的“特种兵”凌晨到达,在沙发上做到早晨)。
最后还是放弃了平台的“智能”推荐,用最老学校的参谋作业方法,打开地图,按照铁路沿线的车站,同时查询列车时刻表,推算出了一个全程只要5个半小时,且价格只有机票1/4的换乘方案。
周五一早,经过“生物动力自平衡静音载具”“城市地下交通系统”一通折腾,终于乘上高铁向目的地一路狂奔
窗外的风车田显示已经进入了蒙古高原,得益于引黄工程,这些年来内蒙的植被覆盖率也大大提高了
呼和浩特东中转一次,做计划算车次的时候还留了50分钟的缓冲时间,以防万一晚点以及同站换乘没有快捷通道,但是铁路的调度能力和客流规划还是很到位的,站内换乘也很方便,实际只用了10分钟到达换乘检票口
在吐槽一次,如果平台自动推荐到鄂尔多斯的话,它会把相聚40公里的东胜东也当成市内的车站推荐出来,好在是规划路线时人肉地图比对了一下。中午12:40到达鄂尔多斯站,出站加上8公里出租车,成功于13:00整到达酒店,办理入住放下行李找到竹子签到,行云流水13:30准时出发。鄂尔多斯之行正式开始
插曲:鉴于前几次活动,每次参观众观察员都会散开,找不到集合点,此次北京的某位热心观察员,特地给观网订制了一面导游旗。(其实是两面,然后竹子就毅然选择了有充观察员二维码的那面),惭愧的是俺本来想设计个更有军迷特色的旗子,但是时间太紧,这次来不及了,实际还是另一位观网铁粉直接用最简单的图案下了订单, 事实证明很多时候简单的行动比复杂复杂的计划更有用。
参观篇:
第一站参观的是远景零碳工业园,因为生产流程的保密关系,没有拍厂区内部的照片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产业园的模式,不在是磷酸铁锂电池、发电设备等单独项目,而是把风能的利用、锂电池生产、电动卡车换电站与园区内的物流实现了有机结合,形成了一个高效、环保且极具创新性的产业生态系统。
智能风机的管理系统,把产业园周边的风力风向数据可视化,产业园的智能风力发电机配合电网,给产业园与锂电池换电的卡车物流系统供电
也许随着国内制造业与配套产业的发展,这类贯穿上下游产品线的综合产业园也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离开产业园后,前往了此行的另一个景点——苏泊罕大草原,一场蒙古特色的迎宾等待着我们,路上还和施佬讨论了一下,如果有一个仪式融合“蒙古特色+草原+羊+成吉思汗纪念地+草原与农耕民族交流”会是什么。。。某不严肃历史爱好者听完以上要素,脑子里蹦出的第一个词居然是“过车轮”(-_-!)
还好,实际的欢迎仪式是哈达和下马酒,而且从某些同志的面部表情来说,下马酒应该还是很给力的(俺不喝酒,只能从主编的表情推断)。
进入园区,体验了一下赛博马车,最开始还质疑,一匹马要拉着做10个人的铁皮马车会不会太重,这个疑问一直持续到马车出发时听到了直流电机的声音为止。。。原来拉车的那匹马只是为了让草原的马车更有仪式感一点。。。
得益于引黄工程,鄂尔多斯的植被覆盖率有明细的上升,旅游业也开始发展起来,一路上遇到了很多来旅游的小朋友。。。草原栈道两边也有一些意义不明的游乐设施,同样吸引了这些3~400百个月大的小朋友。
新闻图片:高举创收大旗的主编,主持观察员称号授予仪式
也许是茫茫草原激起了曾经的雄主情怀,总之在众多观察员的见证下,权力无限的主编大人现场对忠诚(充值)的听众赐封了“观察员”称号,而围观群众中也迸发出一声声“忠诚!!”的欢呼声
也许是因为我们来的时候还属于淡季,游客实际不算很多,主打草原风情旅游其实没有太多游乐项目,途中路过一个很不严肃的射击场,算是不多的设施。有一些射箭的箭靶,和造型夸张的空气炮
意外的体现了各位观察员战力的随机分布性。。。。有些朋友上手极有气势,放在古代绝对可以算“控弦之士”,当然也有绝对的和平爱好者(箭没有射出去)更意外的是观网还有位隐藏实力的高人小露了一手,证明了自己在观网的地位至少可以靠实力保存一部分(^_^!).
当然,主编大人也亲自下场,试射了威力巨大之格林机炮,不过坐上操作席的一瞬间,好像想到了什么。。。。
晚饭在苏泊罕园区里进行,照例有呼麦等一众蒙古特色浓郁的表演助兴,当然了还有个羊羔特工队特别节目,用以表达观察员对羊乜乜专注的爱(口感)。
新闻图片,右一为羊羔特工队重要成员
晚饭后从草原滚滚而来的乌云让我们见识了草原风景的另一面,但是天公还算照顾,漫天乌云一路护送我们回到市区酒店,雨才真正开始下。
第二天的行程从鄂尔多斯博物馆开始
可以说这个博物馆对于鄂尔多斯这个级别的城市,水平已经算不错,设施完善,展品也比较有当地特色,确实有些在内地博物馆不曾注意到的展品,让我想到了很多东西。
虽然展馆的参观安排是从恐龙时代的化石开始的,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从秦汉开始,各民族在这块土地上的“交流”与融合。
有几组展品让我感触颇深,一个是这组在当地各个时期出土的箭头。
从工艺看有青铜制的石质的,甚至可能有骨质的,有些是明显的秦朝三棱箭簇,也有当时中亚的扁翼形箭头等等,比起在西安武汉等地看到的中原出土的箭头要小很多(秦的除外),一方面证实了民族融合,有的时候可能是很“热烈”的,另一个也从侧面说明了当时中原地区的富庶与发达
另一个是很多的青铜马饰和个人随身装饰品,之前很多中原地区的博物馆也看过类似的东西,只是当时并不太注意,但是在鄂尔多斯看到类似的饰件和配件才意识到当时中原地区华夏文明的发达。
在鄂尔多斯当地出土的附件多为青铜制,但是大都比较小巧,比中原的同类制品明显要小,甚至出现了青铜饰件与黄金饰件大小接近的情况,也非常直观的体现了当时中原与草原文明金属冶炼能力的差异。
第三件给我印象很深的展品是一个汉代的刻漏,一个青铜制的计时漏壶,即便是俺这样的学渣,依然能毫无障碍的读出上面两千年前的铭文“千章铜漏,重卅二斤,河平二年四月造”,只能慨叹汉语的传承性
博物馆内一些这座城市的过去记忆,也很有意思,仿佛回到了8~90年代
彩蛋:每次博物馆,都要有一位引导者,不然全团肯定走散,吸取之前在西安提灯专员人肉举手2个多小时的经验,这次做了一些准备,以防万一。结果不出意外的又一次走散,于是用应急信号灯,自拍杆、登山扣手机夹,现场组装了一套克难设备,竹子举着走在在西汉历史的展厅中,有一种赛博朋克的符节般的感觉。
另一个地点是鄂尔多斯的成吉思汗陵,其由来颇具传奇色彩。传说成吉思汗西征途中,路过鄂尔多斯时,留恋此地的美景,曾失手将马鞭掉落,他感慨地说:“这里是我的葬身之地。”后来,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征服者,成吉思汗陵便建在了这片土地上。
成吉思汗陵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陵墓,而是一座衣冠冢,它的前身是全体蒙古民众供奉的八白宫(或八白室)。1227年,成吉思汗在征伐西夏战役去世,他的两个儿子窝阔台和拖雷及其他将领将一绺白骆驼头顶上的绒毛放在成吉思汗嘴上,与他的画像和部分遗物一同供奉在宫帐内,形成成吉思汗灵宫,这便是成吉思汗陵的最初形态。
1266年,忽必烈在元大都建太庙“八室”,成吉思汗白宫遂被称为“乃蛮查干斡耳朵”,即“八白宫”。十五世纪中叶,守护成吉思汗宫帐的鄂尔多斯部从蒙古高原南移,成吉思汗的四大鄂尔多(宫帐)也随之从漠北迁至鄂尔多斯,与这里的成吉思汗祭灵白宫汇合,形成八白宫。鄂尔多斯之名源于蒙古语,意为“众多的宫殿”。它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出于当地的规章与对风俗的尊重,没有过多拍照,只是在外面拍了成吉思汗的雕像与成吉思汗陵的外貌。当地导游介绍了很多关于此地的由来,蒙古传统祭礼等等听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细节,但是出于对传统习俗的尊重,不在这里赘述。
本次的观网参观行程还包含了一处根据元大都复建的影视城景点,本来感觉一般,但是从某些角度拍照,意外的带感,真的有一种草原上雄城的感觉。而且很意外的,复建的影视城,城墙马道居然都还原了,于是一行人兴致盎然的登上城头一观。。。。还别说,内城颇有一种青瓦台的感觉(笑),只是好像比青瓦台更雄伟一些
甚至有人在城头建议,主编大人点燃烽火,号令诸侯前来,搏将军一笑。。。。(历史烂梗大家都玩得很high)
晚间,意外拍到了此行最美的晚霞,也去看了鄂尔多斯的音乐喷泉,这个确实让人略感意外,得益于引黄工程,北方最大的音乐喷泉居然在鄂尔多斯。。。。表演期间不由感叹,同时作为一个工业党,很没由来的想到,喷泉用的这种超高压水泵似乎是出口管制物资。。。。在其他地方也工作的不错。。。
虽然这次专门安排了对观察员的线下茶话会时间,但是因为前一天晚上,主编大人亲自去吃羊头肉,所以深夜茶话会环节还是意外的以这种形式保留了下来,而且此次特别羊头肉行动,还无意中制造了“带上可乐”的梗,唯一对不起的是羊汤店的小哥,不知所措的嘟囔“早知道你们来这么多人,我接你们电话的时候就该下班。。。。”
正式的茶话会时间是最后一天上午,一众观察员坐在大帐下品着蒙古奶茶进行的,由于有冬晓的参与,这次的话题从历次的不宜公开的密谈变成了电影为主,穿插各种现实问题的闲谈,算是某种施佬冬晓聊电影的线下延续,内容不便多谈,但是基本是以对近期国内外作品的一众吐槽为主,果然不公播节目就是尺度更大。。。。
总之,几次观察员线下活动,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一群关注点、兴趣相投,但又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交融在一起时,提供的从各个角度认识这个世界,管中窥豹的机会。最为深入的体会反而是在这种气氛下产生的种种思想与见闻的冲击,也是在这个互联网时代,线下会面的吸引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