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制造业的市场进入门槛远比航运高,本不应该那么卷

【本文来自《触目惊心!中国制造必须摒弃“卷价格”的低端思维》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我也来说说“卷”的事,是有感而发的。

“卷”,我理解就是过度竞争的意思。如很多跟帖指出那样,卷不卷是由不得你自己的。市场竞争,本来就是多人的博弈嘛。那些哭着喊着要人别“卷”的人,忘记了市场的基本原理。

我想补充的是,大家都觉得咱中国 “卷”得厉害,其实国际上也有“卷”得非常狠的行业,大家以为汽车行业卷得不能再卷了,那是还不知道有卷得更厉害的,例如航运这个大起大落,一年起九年落的行业。航运落的时候,是极其惨烈的:中日集装箱航线见过0运费,甚至负运费,每箱倒贴货主50-100美元;巴拿马型(6-7万载重吨)散装船从远东到欧洲的单航次期租也见过0租金;有家公司曾以每艘日租金15万美元租进来十几艘好望角型(十几万吨)散装船,一度不得不以几千美元的租金转租出去,每天每艘净亏损十几万美元,公司每天亏损一千多万人民币持续近一年。

从市场竞争原理可知,这么激烈的竞争,和市场进入的门槛太低而退出的又太高有关。行业的专业知识、市场渠道,资金和法规,等等,都会构成市场进入的障碍。航运是典型的易进难出型市场,既无知识专利(航运有什么专利可言)和资金的门槛(银行追着船公司要借钱给他们,道理在此略过),也无法律(开放性行业,无须资质认证)和市场渠道的障碍(客户忠诚度低,品牌效应低)。航运唯有靠低成本竞争,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做大规模。我的吨位比你大,单位成本就比你低。但上规模谁不会?于是市场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雪上加霜的是它的退市门槛极高,船不像厂房有可能改作它用,船一旦造出来能用二三十年,但除了运货它毫无用处,你想拿来做仓库都找不到停泊的地方,只能远远地找个锚地lay up,但那可是不得了的成本啊。航运想赚钱,真恨不得要去求胡塞武装,搞点事把航运的平均运距拉长,制造供不应求,和塞车时打不到车差不多一个意思。

航运公司应对“卷”也不是毫无办法,例如可以搞舱位互换。一条班轮航线,原本三家公司竞争,各自用6艘5000箱位的船开周班,打得头破血流。突然12000箱的大船要来了,周班是雷打不动的,运力要一下子增加的1.4倍,生意还这么做?迫于无奈,仨冤家坐一起,谈个舱位互换协议,船还是6艘,三家各出两艘,舱位三家公用各得1/3,即每家每周有4000个箱位,单箱成本降低了,市场运力还缩减1/5,皆大欢喜。舱位互换协议其实是有违反垄断法的,但多数国家都给予船公司长期豁免,因为大家都明白,可靠的班轮服务对本国的货物贸易很重要。若任由市场大起大落,哪家船公司撑不住倒闭了,最终受伤的本国的厂商。不过对汽车制造业,一时看不出来这类做法有什么借鉴意义。

汽车制造业的市场进入门槛远比航运高,本不应该那么卷。汽车厂商如果感觉太卷,实在扛不住了,为什么不主动求变,例如和竞争对手探讨合并呢?但这种情形却又好像不多见。是卷得还不够,还是存在不理性的行为?我怀疑是后者:地方政府于公(地方经济的发展)于私(升官必须的政绩),都有全力支持地方产业的动机,特别是汽车制造这个巨无霸行业,何况还可以名正言顺地慷公家之慨呢。但这样一来,市场的退出的机制就给破坏了,还岂有不“卷”之理。

 如果再深究下去,还能找到“卷”的文化根源。可以以后再聊。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