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萍的事情其实并不复杂,这个“竞赛“并不是竞赛

【本文来自《涟水教体局回应涉姜萍问题:月考成绩截图属实,预赛借的电脑》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姜同学的事情其实并不复杂,这个“竞赛“并不是竞赛。只是正反两方都被思维定式困住了。

这件事掺入了很多数学名词,很多人被绕晕了。我举个喜闻乐见的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前几年有个歌唱节目叫某声音。也是轰轰烈烈全球海选。各位选手也创造了不少话题。但是到了最后,进了决赛圈的都得签约某家公司。最后大家明白了,这个节目其实是某家公司的大型广告+招聘会。

阿里的数学竞赛其实也是这样的角色。之前已经有网友查过,类似的竞赛国内有十多家。基本上科技行业的大公司,菊厂鹅厂之类的,都有搞。

企业搞这种比赛,无非两个目的:广告和招聘。广告很好理解,就是要塑造“高科技公司”的形象。从这个角度说,名头越大越好,加个“全球”是最简单的做法。虽然号称是“全球”,但是仔细看一下那篇参赛者的“请愿书”就会发现,即使挂着外国大学的名字,绝大部分还是中国名字(也就是留学生啦)。所以不难猜到含金量如何了。

“招聘”这个目的,比较隐蔽。其实呢,搞研究的数学人才(包括搞其它基础研究的人才),不太容易分辨。常规的学历—笔试—面试的招聘流程,基本不起作用。这一点有点像歌手。没有唱片公司会仅仅因为你是音乐学院博士毕业而签你。于是搞几场数学竞赛,在试题里面加塞公司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初赛决赛淘汰几波,再去向优胜者招手,是很正常的操作。

所以明确一点,这个竞赛和大家一般认为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完全是不一样的玩法,根本没有可比性。

比如从数学竞赛的角度说,这类企业竞赛的规则漏洞简直数不胜数,属于不入流的竞赛。但是从招聘角度想,这些规则其实非常合理的——公司领导给你布置任务,他在意你是翻书还是上网查?他关心你是独立完成还是请教师兄师姐老师朋友?反正你明天交货就行。你请替枪无所谓,反正我只付一份工资。

而阿里利用了大家都思维定式,把一场伪装成数学竞赛的大型招聘会,包装成与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比肩的国际赛事——所有的争议,都是由此而起。而争议越大,话题越多,广告宣传效果越明显。目前看,因为内容差异(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只考高中知识),很多国人心目中这个成了比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更难更高级的比赛,阿里已经超额完成了广告宣传任务,你们吵得越厉害,阿里越高兴。

有了这个认识,我们回到“某声音”的模型,这件事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唱歌爱好者,参加了某声音海选进入十二强。这个时候主办方当然要打造人设,给大家讲一个励志的故事。某声音如此,阿里竞赛也是如此。只是你吹一个歌手是天籁之音,不一定有人管你;但是你要音乐学院免试保送,音乐学院那边当然会反弹。

倒姜派,就好比音乐学院的教授们,误以为这是一场国际声乐大赛,而跑去评论某声音的学员的——老实说,你们下场就输了。

倒姜派能证明的是:这个某声音的学员,不识谱。由此推论:她是假唱。

挺姜派当然不乐意了——且不说民间唱山歌根本不用谱,就是一代歌王帕瓦罗蒂,刚出道的时候也不识谱。

其实呢,某声音本身就是修音大赛,假不假唱根本没有区别。

至于这个学员本人,可能她确实不识谱,也许她真的唱得不错。这两者本身并不矛盾。但是某声音的学员唱得再好,也不可能被保送去音乐学院。这根本是两回事。

至于说阿里这么搞,不怕明年没人参赛吗?老实说,我信你抵制阿里竞赛,但是不信你抵制阿里招聘,而这两者恰恰是一回事。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