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吃货属性”并不值得骄傲

韩国人是发达国家和在吃上相对“吝啬”并不冲突,此贴中谈到吃文化,有感而发:

其实对吃特别重视,特别有执念,特别爱吃,为了吃特别不怕麻烦,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现象,无论是西方还是日韩,不是说他们不重视吃,而是相对于中国人,确实排位顺序没那么高。

西方人对吃的态度好象是给自己加燃料,以便使自己这部机器可以继续开动,去做自我发展、自我完成之事。在他们看来,过度吃喝,灵魂不会得救,“贪吃”是“七宗罪”之一,给人的印象“吃”是为了生存。东方的佛教也主张节食、素食,即使香料也不能食,再加上还提倡过午不食。。。

中国人却抱持着“民以食为天”的态度,“吃”并非仅指填饱肚子的进食,而是一种占有,一种心态,一种取向,一种生活方式和对外部世界的基本态度。大多数家庭甚至每天为满足口腹之欲而花掉五分之一的时间也在所不惜。仿佛悠悠万事,惟“吃”为大,似乎生存就是为了“吃”。

中国人对自己的身体就特别爱惜,总觉得自己的身体柔弱,需要进补,因此对吃什么,怎么吃,特别在意。一定要吃什么,吃什么补什么,什么东西吃了好,什么东西吃了不好,什么东西与什么东西不能同吃,对人好的方式,就是对一个人的身体好,而对人身体好的方式,主要就是关心吃。

对于“吃”,中国人有着近乎于宗教的狂热,或者说吃就是中国人的宗教,

中国,吃字的意义特别复杂,什么都会带了“吃”字来说。工作叫“饭碗”,铁饭碗,金饭碗,泥饭碗,勉强维持生活叫“糊口”,受欢迎叫“吃香”,受伤害叫“吃亏”,

嫉妒叫“吃醋”,受到惊吓叫“吃惊”,形势紧张叫“吃紧”,做事费力叫“吃力”,出工不出力叫“混饭吃”,混得好叫“吃得开”反之叫“吃不开”,受不了叫“吃不消”反之叫“吃得消”,负荷不满叫“吃不饱”反之叫“吃不了”,受人照顾叫“吃小灶”,犹豫不决叫“吃不准”,不顾别人叫”吃独食“,得零分叫“吃鸭蛋”,接法院传票叫“吃官司”,女人漂亮叫 “秀色可餐”,遭冷遇被拒之门外叫“吃闭门羹”,有苦难言叫“吃哑巴亏”“哑巴吞黄连”,理解不透叫“囫囵吞枣”,理解深刻叫“吃透精神”,广泛传颂叫“脍炙人口”,感觉没意思叫“平淡无味”,接受教训叫“吃一堑长一智”,勤奋工作叫“吃苦耐劳”,分配不公叫“吃大锅饭”,接受不当利益叫“吃回扣”,内奸叫“吃里爬外”,居功自傲叫“吃老本”,清高叫“不食人间烟火”,不能一视同仁叫“看人下菜碟”,放心了叫“吃了定心丸”,战胜全部对手叫“通吃”,没干成事被斥责“干什么吃的”,创新叫“敢于吃螃蟹”,有想法非正式地做,叫“尝试”,不肯下工夫深入钻研叫“浅尝辙止”,负不了责任叫“吃不了兜着走”,只消费不创收叫“坐吃山空”,精力没有用到正地方叫“吃饱了撑的”,男人靠女人养叫“吃软饭”,占女人便宜叫“吃豆腐”,打招呼叫“吃了吗”。。。

教育家夏丏尊写过一篇“谈吃”:

“​吃字的意义如此复杂,吃的要求如此露骨,吃的方法如此麻烦,吃的范围如此广泛,好像除了吃以外就无别事也者,求之于全世界,这怕只有中国民族如此的了”

”遇到婚丧,庆吊只是虚文,果腹倒是实在。排场大的大吃七日五日,小的大吃三日一日。早饭,午饭,点心,夜饭,夜点心,吃了一顿又一顿,吃得来不亦乐乎,真是酒可为池,肉可成林。“ 

”过年了,轮流吃年饭,送食物。新年了,彼此拜来拜去,讲吃局。端午要吃,中秋要吃,生日要吃,朋友相会要吃,相别要吃。只要取得出名词,就非吃不可,而且一吃就了事,此外不必有别的什么。“ 

”梨子蒸得味道不好,贤人就可以出妻“

“衣不妨污浊,居室不妨简陋,道路不妨泥泞,而独在吃上分毫不能马虎。衣食住行的四事之中,食的程度远高于其余一切,很不调和。中国民族的文化,可以说是口的文化。”

最后问“佛家说六道轮回,把众生分为天、人、修罗、畜生、地狱、饿鬼六道。如果我们相信这话,那么中国民族是否都从饿鬼道投胎而来,真是一个疑问。 ”

如果成年人是用思维来认知世界的话,中国人则是用口来认知世界,还是一种“口欲期”文明,从文化深层结构上,在精神上实在还是残缺的,不健全的,幼稚的,这也就是所谓的“巨婴”,导致中国人把吃,看成是天大的事。

过于重视“吃喝”层面的事情,纵使真有废寝忘食引锥刺股的读书人,也是冲着“千钟粟”而来,像希腊人那样仰望头顶的星空,也就成了“吃饱了撑的”,“其实人生的意义,就是吃吃喝喝”,虽然只是某位华人美食家的名言,但确实就是大多中国人的人生哲学

中国人以“吃货”的身份为荣,但是中国“吃文化”背后深层结构的弊病,又有多少人能看出来?即使看出来,又有多少人能逆水行舟,去进一步思考呢?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