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一份存世的状元试卷,字体犹如印刷体一般,无一处错字

在各类考试中,卷面是给阅卷人的第一印象,多多少少会影响着试卷的分数。

当过评卷的老师都知道,一份优秀的试卷,不仅卷面整齐,而且字也一定是工整的。

因此很多老师会感叹一句话:字如其人。

500

近日,随着高考的结束,一则关于明朝唯一状元试卷,由于字美,而且工整全卷无一涂改引发大家热议。

这份试卷由赵秉忠书写,全卷2460字无一涂改,很多网友称这样的试卷堪比印刷。

这张试卷真的了不得了,在卷首还有万历皇帝的亲批。

01

“学而优则仕”这句话在中国流传了至少上千年之久,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下,读书人经过科举考试,然后入朝为官,这是一种很普遍的趋势。

政府为了公平公正地选拔官吏,任人唯贤,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就应运而生了。

500

中国的科举制度从隋朝中期创立,到清朝末年废除,有着1300年的历史,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有案可查者620余名。

包括唐朝的贺知章、王维、柳公权,宋代的文天祥,明代的杨慎,清代的翁同龢【wēng tóng hé】等,但由于种种原因,流传至今的状元墨迹试卷。

500

目前大陆唯一一份,那就是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珍藏的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明朝赵秉忠殿试状元卷。

02

读书人不管年龄的大小,都要首先经过童试(院试),这里的“童”可不是儿童的意思,童试也不是儿童参加的考试。童试是古代考试的第一步,是基础。

童试考试合格后才有被录取成为学员的机会,童试通过后,被称为是秀才。

500

成为秀才以后,才有进行科举考试的资格。而正式的科举考试,又分为三个级别,分别是:乡试,会试和殿试。

而明朝这位二十五岁状元郎赵秉忠的答卷真迹,就是出自于殿试。

先从乡试说起,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考中以后,就被称为是中了举人。

500

乡试,会试,殿试的考试地点也都不一样:

乡试的考试地点是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会试的考试地点是在首都,而殿试的考试地点则是最牛的,原在天安门外,后在太和殿,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定于保和殿,因为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

殿试的考试资格门槛不低,它要求必须通过了会试考试,成为贡士以后,才有资格参加殿试考试。殿试一甲的第一名,称为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

那么由此就可以知道了,明朝时期的状元赵秉忠就是殿试考试的第一名了,而且是皇帝亲自监考,并亲手批复的。赵秉忠的答卷真迹能够保存至今实属不易。

03

那么赵秉忠的这张状元考卷,为何会给后人带来如此之大的震惊呢?

那除了是一段历史事件的留存,还有就是这张考卷的内容,也让很多人都为之惊叹。

500

答卷中间部分2米多长是正卷,为馆阁体小楷书写,朱笔断读,句末画有红圈,是典型的八股文。状元卷2460个字,写得极其端正漂亮。

古时的科举制度,有些类似于现在的高考,因为它确实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和人生际遇。

因此历史上也出现了许多考了一辈子科举考试的人,有的甚至已经年近半百了才有了做官的机会。

人人都想要求取功名,但是这一路走来,必然是要经历寒窗苦读的。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和变迁,字迹对于一个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一个“门面”。

500

那么如果是在考试中,那就更是如此了。字迹的工整程度,会直接影响阅卷人的心情,看着舒服的字体,自然会让阅卷人比较轻松和愉悦。

特别是在古代,答卷的字迹可以给考官留下第一印象,而这第一印象往往是很重要的,如果字写得相当漂亮,考官就一定会对这个考生印象深刻的。

04

因此赵秉忠的这张考卷,字迹工整大气,堪称是艺术品一般。这张状元考卷距今已经过去了四百余年,纸张虽然已经有些残损,但是其上的字迹,仍旧工整美观,宛如印刷品一般。

500

能够写得一手如此的好字,想必赵秉忠的文化修养一定也是差不了。他能够考取状元,不是没有原因的,他自身的能力是很强的。

在考取了状元的时候,赵秉忠才二十五岁,这样的年轻就通过了科举考试入朝为官了。赵秉忠的出身其实是不错的,他出生于官宦人家,从小有机会饱读诗书。

但是能够在二十五岁时就考取了状元,他一定也是天资聪颖,并且勤奋好学。他工整的考卷,给后人展示了何为完美的答卷。

500

在赵秉忠考中了状元以后,他便开始了他的为官生涯,他最高坐到了礼部尚书的位置。

为官期间,赵秉忠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是一位国家的栋梁之才。

由此可见,科举制度还是很有意义的,它能选拔出优秀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带来一定的作用。

05

状元答卷如何流传至今?

在赵秉忠参加殿试时,“监考人”正是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zhū yì jūn】。他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也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他登基初期,一直是勤于政务。

500

在万历皇帝执政的后期,他就开始了堕落的生活,不问朝政,荒淫无度,明朝开始逐渐走向衰落。万历皇帝驾崩后,就是天启皇帝上位,这位皇帝更加是懒于朝政,一味享乐。

当时的许多政令就不再是出自天子,而是出自极受宠信的大太监魏忠贤,魏忠贤甚至被称为是九千九百岁。他专断国政,猖狂到了什么程度呢,人们甚至只知道有魏忠贤而不知道有皇帝了。

500

这样的情形自然是刚正不阿的清官赵秉忠所无法接受的,赵秉忠不畏强权的压迫和威胁,依旧为了大明王朝的未来,去上奏弹劾魏忠贤。

但是当时魏忠贤的地位已经稳若磐石,很难被扳倒了。

赵秉忠想要弹劾奸臣,反遭到了奸臣的弹劾和诬陷,而天启皇帝竟然是偏向于魏忠贤的。就这样,当了二十多年官的赵秉忠决定辞官回乡颐养天年了。

06

这样告老还乡,毕竟不算是衣锦还乡,赵秉忠总觉得是愧对父老乡亲们的敬爱。于是他就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将自己殿试考试的状元考卷偷拿了回来,以此作为一种纪念。

就这样,赵秉忠将自己的这份状元卷带回了故乡,经由他的后人一代一代的保存了下来。一切或许也是上天注定,历史善待后来人,将这样一份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物,保存了下来。

500

赵秉忠答卷的最后面一部分,约长55厘米,列有9位读卷官和1位印卷官的职衔与姓名,9位读卷官中有3位是吏部、户部、刑部尚书,均从六部九卿中选派出来。

不幸的是,在回乡不久,赵秉忠就由于郁郁不得志,抑郁而亡,可惜了这样一位清正廉洁的好官。

500

此后,他的状元考卷在子孙后代手中,一直被妥善的保管。

一些关于该试卷的一些故事:

一是这件卷子原本收藏在赵秉忠后人赵焕彬的手上,是家传的,当地文物部门有位干部听说了这个消息,就主动上门动员他捐献。

先后上门了几十次,锲而不舍,最终,赵焕彬于1983年把卷子捐赠给了青州博物馆。

500

二是为这件卷子还毙过一个人。1991年,青州博物馆保卫科干事林春涛监守自盗,把卷子偷出来,开价150万,但还没来得及交易就被抓了,判处死刑,1992年初执行枪决。

正是由于赵秉忠的后人,一心一意的保存这份状元考卷,后人才有机会看到这样如同艺术品一般的工整美观的笔迹。这是一份具有很大研究价值的状元答卷真迹。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