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教育真有那么不堪吗?

否定中式教育不是一天两天了,特别是最近江苏涟水女生姜萍以在读中专生的身份参加阿里全球数学竞赛入围前12名后,否定中式教育的声浪就更高了。我们不禁要问:中式教育真有这么不堪吗?

否定之一:借中专生入围全球数学竞赛第12名否定中式教育这种层层选拔的考试淘汰机制,认为这种机制埋没人才。但事实是无论人们做何种否定,否定不了中式教育支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75年国家建设对人才的需求。请看我从网上下载的图表:

500

500

500

这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到2022年的大学毕业人数,谁能否定这些人为这个国家所做的贡献?但这些人都是通过这种考试层层选拔筛选出来进入大学的。

500

 这张图表是文革结束以来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如果要做估计的话,这些人应该是现今中国的各行各业中的中流砥柱。这些人也是通过这种考试机制筛选出来后进入大学的。

当然,更不用说还有大量的从初、中级职业院校走出来的毕业生。不要以为现在人们一说到中职院校就歪鼻子,但文革前,中职院校的毕业生也是各单位的宝贝。即使现在,在偏远的农村和山区,中职院校的毕业生也是宝贝。我觉得国家一定有统计数据,《中国境内的大中专生的分布状态》,但我在网上没有搜着。

否定之二:否定中式教育者还有一个唱得很响的说法,就是前沿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都有国外的教育背景。我在网上的各种帖子上不时看到这种论调。《中国的前沿科技领域中外不同教育背景的学者专家分布比例》可惜在网上无法搜寻,因为,既然是前沿科技领域,那一定涉及保密。这类的统计国家一定会有,但我们无法看到。我是真想用此数据打打这些否定者的脸。而且我相信,中国教育背景者一定是绝对比。为什么?因为我从国家公布的留学回国人数就可以推测。无论他们回来多少人,相比完全在国内接受教育者绝对是少数。所以我不同意这些否定者的“都有国外教育背景”的判断。

我也有一个基本判断:所有这些留学回国者,基本都是在中国接受完高等教育后才走出国门的。而真正从小学起就在国外接受教育然后回国者可能微乎其微,用“极个别”可能比较恰当。总不能在中国接受中式教育20来年,仅到国外去了三两年,就说是国外教育出来的吧?

当然,我也可以提供给这些否定者们中式教育败笔的有力证据,几位在中国长大受着中式教育,出国后就不知天高地厚地抹黑中国、骂自己祖宗的人,相信攻击和否定者们也应该看到了。而且攻击和否定者中可能也有这样的人。这才是中式教育的真正败笔吧?

还是转入正题吧。社会是发展前进的,教育也不例外。中国教育也必须随着中国的发展而前进。教育滞后于社会的发展这是客观现实。这种现象不是中国独有,世界各国皆有。人类历史就是如此发展的,社会发展对教育需要的反映总是滞后的。因为教育属于上层建筑领域,它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本身就有滞后性。这不是中国教育的缺点,这是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死守过去,不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那才是缺点。但中式教育是这样的吗?至少我认为不是。中式教育从基层到高层一直在改变着自己,以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再说中式教育无论怎么改,它仍然是中式教育,它不可能也决不会变成西式教育。为什么?这是由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决定的。我曾经看到过一幅漫画,分隔在两个玻璃缸里的鱼,都渴望到对方去。结果他们同时起飞,各自飞到了对方的缸里,但在对方缸里他们又彼此望着对方,又想着走向对方。事实上也是,中西方教育在不断地借鉴对方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不要总是以为得不到的就是好的。

最后说一点,无论是什么教育方式,从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教育。教育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一样,它所呈现的总是自己应有的样子。而且,可以肯定地说,社会教育不可能适用于所有人。这就好像去商店里买鞋子,完全适合一个人脚型的鞋总是少数。教育也是如此。社会不可能为每个人制定最适合自己的教育模式,改变自己以适应教育模式是普遍形式。不要以不适应就说这个教育方法不好。用一句话可以总结每个人与教育方式的关系:不适合是绝对的,适合是相对的。注意,这句话不仅适合中国,以适合于外国。适合于每个社会成员的教育方式,不唯中国做不到,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做到。不要借个别否定普遍,借理想否定现实。这也是我在上篇帖子中提出的观点。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