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港人北上”热潮背后|全球湾区观察

IIA编者按

2024年,港人北上热情持续升温。据港媒报道,香港迎来端午节三日连假,首日假期有超过52万港人离境,当中近八成约40万人北上,是今年复活节高峰52.9万人后再创新高。从香港入境处数据来看,2023年全年约有5300万左右港人北上,相当于平均每位香港居民“北上”7.2次。

为何越来越多港人北上跨境消费?本文就这一现象做出观察,认为港人北上的主要原因主要来自汇率、消费、内地基建完善等因素。内地消费市场的快速发展吸引了香港人的注意,他们看到了在内地购物更丰富多样的选择和更具吸引力的价格。其次,香港与内地的距离越来越近,交通便利性的提升也为北上消费提供了便利。本文认为,尽管港人北上消费的趋势明显,但在移动支付、政策差异等方面仍存在挑战,仍待进一步推动内地与香港互联互通,开启“双向奔赴”新篇章。

现象与特征

近年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和两地经济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加深,港人北上消费的现象愈发普遍。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内地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也体现了港人对多元化、高品质生活的追求。

2023年,全年约有5300万到5334万港人北上,相当于平均每位香港居民“北上”7.2次(基于2022年底香港人口733万人测算);2024年,尤其是3月28日至4月1日,近230万人次港人出境,其中约86%是前往内地。据香港特区政府入境事务处统计数字显示,在复活节假期与清明节叠加的期间(3月28日至4月7日),约有54万人次的香港市民北上消费。其中,福田落马洲和罗湖支线口岸的离港人数均超过10万人次。

500

来自香港的旅客从深圳福田口岸入境

(图源:新华社)

根据港珠澳大桥边检站统计或相关官方渠道发布,2023年经港珠澳大桥出入境的旅客超过1630万人次,客车超过268万辆次。这一数字同比2019年增长了1.29倍和2.45倍。其中,香港和澳门的单牌车数量持续攀升,全年达140万辆次,占口岸客车通关总量超过50%。

近年来,港人北上消费趋势显著,彰显了港人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和对内地市场的青睐。港人北上消费内容日趋丰富,从购物、餐饮到高端商品、文化体验等多元化选择。随着内地经济发展,以及港人对于消费品质和服务的要求不断提升,如北上购房等现象均体现了他们对内地市场的信任。邻近香港的内地城市,如深圳、广州等,不仅交通便利,而且提供了丰富的消费选择。这些城市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吸引了大量港人前来消费。同时,港人的消费方式也因移动互联网和跨境电商的普及而更加便捷。此外,港人北上消费趋势还从“生活圈”拓展至“健康圈”,这一趋势不仅推动了消费升级,也加强了内地与香港的经济文化交流。

动因与趋势

第一,汇率因素驱动性价比消费。香港与内地货币汇率的变动是推动港人北上消费的直接驱动力。香港实施的联系汇率制度使得港币随美元波动,而美元的强势间接导致港币相对人民币升值,香港居民在内地消费时,相同金额的港币能购买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性价比显著提高。例如,从2022年2月的1港币兑0.8人民币,到2024年5月的1港币兑0.93人民币,这一变化显著提高了港人的购买力,促使他们北上消费。

第二,内地消费环境的升级和观念转变。近年来,内地城市在消费环境和服务质量上实现了飞跃,从购物、餐饮到娱乐,多元化的消费场景和高质量的服务体验,正逐步改变香港居民以往对内地消费市场的刻板印象。随着对内地产品质量认识的改变,港人的心态也在逐渐转变,开始更加认可和接受内地的消费环境。深圳等地的餐饮环境、服务态度以及商品的丰富性和地道口味,都成为吸引港人的亮点。此外,内地商品的高性价比也吸引了香港消费者。

第三,大湾区互联互通的加速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如高铁、港珠澳大桥的开通,极大地便利了香港居民北上。政策支持的加强,如香港八达通卡有限公司推出的“全国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计划,进一步降低了港人北上内地的门槛,使得出行更加方便。

500

港珠澳大桥端午假期出入境客流车流创新高,截至6月10日经港珠澳大桥出入境的旅客超过22.7万人次,车辆超过4.2万辆次(图源:新华社)

第四,香港本地消费场景的挑战。随着国际游客减少,零关税低税制如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香港传统购物天堂的地位受到冲击。加之香港本地店铺经营压力增大,关门歇业的情况频现,消费场景的吸引力减弱。同时,医疗和养老服务面临压力,促使部分港人寻求内地的医疗资源和服务,以更低的成本享受更高效的医疗服务。

第五,香港居民在内地购房养老的趋势。港府购房政策的放宽,尤其是大湾区对港澳居民购房的特殊政策,使得越来越多的香港人选择在内地,特别是深圳、珠海、中山等地购房,用于投资、度假乃至养老。内地相对较低的房价、不断完善的居住环境以及便捷的跨境交通,都成为吸引港人置业的重要因素。这种现象不仅反映了港人对内地生活环境的认可,也预示着深港两地居民生活方式的深度融合。

目前存在的障碍

第一,移动支付问题。对于已绑定内地银行账号的港人群体来说,在内地支付流程相对较为便捷,可通过内地银行账号直接绑定微信或支付宝等进行线上线下支付。但是,对于未绑定内地银行账号的港人来说,使用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工具时,实名认证存在困难,可能导致支付不便。尽管微信支付已经支持通过回乡证等证件绑定外卡进行支付,但仍有部分港人可能面临实名认证的问题,从而无法顺利使用移动支付。对于年纪较大的港人而言,他们可能更习惯于现金消费,对移动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接受度较低。并且,移动支付需要一定的操作技能和经验,对于不熟悉这类工具的老人来说,使用起来可能会感到困难和不便捷。此外,支付安全问题也需要特别注意,如在使用移动支付工具时,需要确保网络环境安全、不泄露个人信息和支付密码等敏感信息。

第二,内地置业香港账户转账问题。首先,随着内地与香港经贸合作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港人选择在内地购房置业。然而,这一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如内地的房地产市场政策可能与香港有所不同,包括限购、限贷等,这些都会影响港人在内地购房。另外,内地的购房流程和手续与香港也存在一定差异。港人需要了解并适应内地的购房流程,包括了解房地产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签订购房合同、办理产权证等手续,以及内地的房屋质量、物业管理等方面的信息,以确保购房的顺利进行。

500

港澳台居民在广东省境内看房(图源:南方网)

其次,港人在内地置业时,需要将资金从香港账户转移到内地。其一,跨境转账可能受到一定限制,如每日转账限额、转账用途等,需要港人提前了解并遵守相关规定。其二,跨境转账可能会产生一定的手续费,这些费用可能因银行和转账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第三,港人北上医疗养老存在体系差异与文化适应等挑战。

首先,在医疗服务方面,香港与内地医疗体系存在差异。香港的医疗水平在某些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但高昂的医疗费用使得部分香港居民难以承受。例如,靶向药如洛拉替尼(Lorlatinib)在香港的自费价格远高于内地,高达每月4.5万港币,而在内地只需约1.6万元。相比之下,内地的医疗成本相对较低,一些药物和治疗在香港需要自费,但在内地则可能得到医保覆盖。然而,由于医疗体系和药品注册的差异,部分药物在香港可能难以获得,或者价格远高于内地。此外,香港居民在内地就医可能面临语言沟通、医疗习惯和文化差异等问题。

其次,在养老服务方面,香港正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香港公立医院资源紧张,轮候床期长,老人可能等上16个月以上,私立医院又费用高昂。相比之下,内地的养老服务市场则相对成熟,成本也较低。香港特区政府推出的“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允许香港老年人北上养老,享受内地的养老服务。然而,由于香港与内地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存在差异,一些香港老年人可能会感到不适应。加之报销程序繁琐,跨境就医需个人垫付,报销耗时长。政策与系统未全互联,影响就医体验。

第四,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香港与内地的法律法规体系存在差异,香港消费者往往对内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不够熟悉,难以全面了解自身权益,容易在购物、服务消费中遇到信息不透明问题,如商品质量标准、退换货政策等。如果产生消费纠纷,由于地域、语言及文化差异,香港消费者在内地维权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沟通障碍,加之两地法律程序不同,使得维权成本高、效率低,这会影响港人消费者的信心和体验。此外,购买的商品或服务若需售后支持,跨境的特性可能导致服务响应慢、处理流程复杂等问题。

政策建议

第一,优化港人支付便利与安全。政府应积极推动内地与香港之间的支付系统互联互通,进一步简化港人绑定内地银行账号的流程,减少实名认证中的困难,并鼓励更多支付机构提供对港人的支持。例如,深圳盒马鲜生门店近日推出创新举措,正式支持港币电子支付,为香港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购物体验。值此香港公众假期之际,盒马深圳门店更是联合Alipay HK(支付宝香港)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港人消费优惠活动,推出人民币支付优惠包,吸引了超过两万名港人热情参与,进一步加深了深港两地的经济联系与情感纽带。其次,针对不熟悉移动支付的港人,可以组织移动支付普及教育活动,以便港人掌握基本的移动支付操作技能,并强调支付安全的重要性,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型支付方式。此外,政府应加强对移动支付市场的监管,确保支付系统的安全性,并加大对支付风险的防范和打击力度,以保障消费者的资金安全和信息安全。

500

深圳的盒马生鲜门店(图源:南方网)

第二,优化港人内地置业与转账政策。政府应深入了解港人在内地置业的实际需求,对现行限购、限贷等房地产政策进行适当调整,以更好地适应港人的购房需求,如可以为港人提供特定的购房额度或贷款优惠政策。今年1月,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与中国人民银行(央行)联合公布的政策措施提到了在大湾区实施港澳居民购房支付便利化政策,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国家外管局广东省分局也发布了《港澳居民购买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房产结算支付便利化业务指引》,大湾区(除深圳外)实施港澳居民购房支付便利化,允许境外汇款偿还按揭,简化跨境支付流程。其中,建行中山分行已成功办理首笔港澳居民购房便利化业务,推动大湾区金融合作与人员交流。除此之外,政府应努力加强跨境金融合作与监管,确保跨境转账顺畅,不断降低手续费和转账成本,鼓励金融机构提供多元化跨境金融服务。最后,政府应加强政策宣传与引导,提高港人对内地房地产市场政策和购房流程的了解,增强购房意识和风险意识,促进其顺利购房。这些措施将有效缓解港人内地置业与转账的困难,促进两地经贸合作与人员交流。

第三,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医疗资源共享。建立香港与内地之间的医疗信息共享平台,便于两地医疗机构交流患者信息,方便香港居民在内地就医。促进医疗资格和认证的互认,使香港的医疗专业人员能够在内地提供服务。鼓励香港居民在内地购置医疗保险,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待遇。同时,探索建立跨境医疗保险机制,让香港居民在内地就医时能获得保险赔付。简化香港居民在内地使用金融服务的流程,便于支付医疗费用和养老费用。推动香港与内地之间资金流动的便利化,减少跨境交易成本,从而实现跨境医疗体验。最终,构建香港居民在大湾区内养老与医疗、生活的无忧环境。

500

2022年4-5月,香港工会联合会进行跨境医疗需求调查。调查发现,超过7成香港居民支持进行跨境医疗合作(图源:香港工会联合会)

第四,提升香港居民在内地消费的权益保障水平。推动设立大湾区内统一的消费者投诉与调解平台,简化跨境消费纠纷处理流程,提供双语服务,确保香港消费者能便捷、高效地解决争议。鼓励并要求内地商家遵守高标准的商业道德和消费者保护规范,特别是面向香港顾客的商家,应明确标识商品信息、退换货政策,提升服务质量。同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推进两地司法合作,探索消费合同纠纷的在线解决机制,实现部分判决与仲裁结果的互认,减少消费者跨境维权的法律障碍。从而促进大湾区内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加深两地民众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为构建优质湾区生活圈奠定坚实基础。

本文作者

杨雅然: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行政助理。

张娜: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研究助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