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市场与发展机遇分析

来源:中国航天

商业航天市场与发展机遇

付志恒

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500

人类社会进入航天时代的60多年来,航天持续向商业化方向推进和发展,尤其是21世纪初以来,电子信息、互联网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为航天的跨界融合和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和不竭动力。商业航天所倡导的开放、竞争和融合精神正在全面进入传统和新兴航天的所有产业环节,商业航天已成为广泛航天国家维护国家安全和推动航天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甚至是赋能科技、文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着力点。

一、

世界商业航天发展形势分析

        近年来世界商业航天经济规模持续增长,发射活动日益活跃,发展模式呈现低成本、规模化和快速迭代的特点,对政策、保险、金融等重要的发展要素和环境提出了新要求。

(一)经济规模持续稳定增长,卫星制造业尤为突出

美国航天基金会发布的《航天报告》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的10年间,商业航天收入年均增长7.17%,明显高于政府航天年均4.33%的投入增速,展现出长期稳定发展的巨大潜力。

500

图1  2007~2022年政府航天与商业航天规模趋势(单位:亿美元)

从细分领域来看,与大众消费密切相关的卫星导航应用芯片和应用已成为商业航天硬件和服务收入的最重要来源,均达到了千亿美元规模;而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卫星制造和发射服务的增长最为迅猛。

表1 2022年世界商业航天经济构成、占比及变化

500

(二)商业航天发射活动日益活跃,卫星小型化趋势明显

2023年全球共进行了223次航天发射任务,共发射航天器2932个,其中商业发射120次,次数占比54%,发射商业航天器2676个,数量占比91%。商业发射次数和商业航天器发射数量分别较2022年增长45%和21%。

与2022年相比,2023年商业航天器新增加了空间科学、信息加密、空间态势感知和天文观测等领域,商业航天继续向更多传统应用领域和新应用领域拓展。

2023年全球发射质量1200千克以下的小卫星2860颗,质量1800吨,占全年发射数量的97%,发射质量的63%。卫星小型化尤其是商业卫星小型化已经成为卫星制造业的显著趋势。值得一提的是,绝大多数小卫星由中型和大型火箭发射。

表2  2023年全球商业航天发射统计

500

(三)商业航天器制造订单数倍激增,公开的发射服务订单显著减少

2023年全球签订商业航天器制造订单541个,较2022年70个增幅显著,其中通信卫星占比达98%,低轨通信卫星高达508颗。

表3 2023年各类型航天器订单性质和数量分布

500

静轨商业通信卫星订单数量则持续低迷,2023年全球签署10颗静轨通信卫星订单,全部为软件定义星;其中小卫星数量增长至史无前例的至少8颗,占比80%。

500

图2 2013~2023年静轨商业通信卫星签约与发射量趋势

由于星链计划的发射服务由SpaceX自行承担,不涉及公开签约行为,其他公开订单中缺少大规模低轨星座计划发射需求牵引,2023年全球商业发射服务订单数量只有47次,较上年83次大幅回落。其中静轨商业通信卫星发射服务订单只有2次,创造了有统计数据以来18年期间的新低。

500

图3 2006~2023年静轨商业通信卫星发射服务签约数量趋势(单位:次)

表4  2023年静轨商业通信卫星订单

500

当前,发射服务履约周期大大缩短,已成为火箭具备高密度发射能力、发射服务商体现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2023年,Rocket Lab履约时间从1年以上缩短到3~6个月;而SpaceX拼车发射的履约时间可缩短到4个月,单星发射的履约时间也缩短到10个月。

(四)融资规模减少,制造端仍是重点

美国航天投资公司发布的全球商业航天私募股权投资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商业航天年度私募融资规模自2016年以来最低,尽管如此,商业航天基础设施领域(卫星与火箭制造企业)的融资金额逆势增长,卫星制造领域成为商业航天融资热点和最大增长点。卫星应用融资正在从基于位置服务的大众消费转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驱动赋能的广泛行业应用。

500

图4 2015~2023年全球商业航天融资企业数量、规模和轮次

500

图5 2023年商业航天私募融资主要构成

(五)航天保险市场大亏损,费率大幅上调

Seradata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航天理赔金额达到9.95亿美元,几乎为年度保费收入5.57亿美元的2倍,这是世界航天保险界至少20年来遭遇的最沉重的亏损。

500

图6 2014~2023年全球航天保险市场保费收入及理赔金额(单位:亿美元)

航天理赔额大幅攀升引起保险公司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上调保险费率,结果对火箭制造商、发射服务商、卫星制造商、卫星运营商以及航天保险公司均带来显著负面影响。

其中以猎鹰9火箭为例,其执行静轨卫星发射任务(含卫星发射后在轨一年期间)的保险费率从2023年初的不足6%增长到2024年初的近10%;卫星发射一年之后的在轨运行保险费率也从2023年初的0.6%增长到2024年初的1.2%。

随着小卫星技术快速演进和高价值低轨小卫星星座计划的推进,寿命、性能和功能指标良好的小卫星购买在轨险的需求不断增加。然而,在发射和在轨卫星频繁失利造成的航天保险市场亏损、一些承保商退出将带来市场承保规模降低以及承保商风险厌恶情绪增加的情况下,小卫星购买保险的难度进一步加大,这不利于卫星技术和组网运行模式均处于创新发展阶段的低轨小卫星星座计划。

二、

我国商业航天步入高质量发展、全面赋能社会民生的新阶段

我国商业航天作为世界商业航天的重要组成部分,蓬勃发展、欣欣向荣,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同时要求航天人秉持更加坚定的探索精神去开创全新的发展局面。

在国家政策鼓励、地方全面支持、市场需求牵引和社会资本大量涌入下,我国商业航天活动日益活跃,卫星研制、发射、测控、运营和服务在技术进步、模式创新、设施建设和应用推广等方面成绩斐然。2023年,我国商业发射23次,较2022年增加28%;发射商业航天器141颗,较2022年增加29%。商业航天测控网建设脚步加快,成功完成了亚太6E卫星从发射、变轨、在轨运管的全过程测控。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一箭41星商业发射服务创下了我国一箭多星的新纪录。

当前,我国拥有执行商业发射任务最多的火箭类型,其中长征系列是目前我国唯一支持实施高中低轨商业发射任务的火箭型谱。随着我国越来越多的商业卫星计划进入空间部署阶段,未来我国商业发射服务可靠性、价格、频次将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2023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发布了数十份鼓励商业航天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确定商业航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地位,规范商业航天活动,引导商业航天制造与卫星应用发展,促进商业航天与地方产业资源及自然禀赋有机结合,实现航天落地行业应用,打造商业航天发展生态。

2023年,我国卫星小型化、星座化和低轨化的发展趋势更加明显。多项商业遥感卫星进入组网阶段,低轨窄带物联和宽带互联通信卫星星座计划也浮出水面,这些星座系统的建设、维护和换代将带动火箭发射需求的增长和高密度执行。

2023年,我国商业航天获得私募融资60亿元,主要集中在卫星与火箭制造领域。卫星企业估值最高已经超过200亿元,火箭研制企业至少有5家估值已超过100亿元。投资机构逐渐将关注点从卫星、火箭总体类企业转移到部组件和材料层面,如空间电推进、空间激光通信、在轨服务、超低轨星座、可重复使用技术、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等。

当前我国商业航天私募融资和制造端活动已经非常活跃,同时商业航天法制建设尚待完善,通信卫星频轨资源、经营许可和遥感卫星数据价值开发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卫星应用和服务端的价值创造潜力还未释放,商业航天距离全面赋能国家各领域战略能力和成为新质生产力仍存在差距。

三、

推动构建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的国内国外双循环格局

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初期,在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下,中国航天第一时间筹备组建面向国际的长城公司,以代表中国航天将我国航天产品和服务进入国际市场,定位于推动中国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的世界一流商业航天系统集成服务商。

1987年6月,长城公司与法国马特拉宇航公司签署通过返回式卫星提供微重力试验装置搭载服务合同,2个月内即组织完成试验装置发射和返回,该项目成为中国航天完成的第一份商业搭载发射服务合同。长城公司从1989年1月与亚洲卫星公司签署亚洲卫星一号发射服务合同到1990年4月卫星成功发射,仅历时14个月中国航天完成首个国外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并通过该项目掌握了开展商业发射服务业务应具备的商务谈判、技术协调、技术安全、出口许可、保险安排等能力。

1990~1999年期间我国国际商业发射服务次数超过了长征火箭发射总数的50%,占据了国际市场份额的7%~9%。在国际市场高轨通信卫星质量增加和低轨卫星组网发射的需求推动下,中国航天研发了长二捆、长二捆/EPKM、长征二号丙/SD和长征三号乙火箭。后来长征三号乙火箭和在长二捆基础上研制的长征二号F火箭均成为中国航天的主力火箭。

自1980年成立以来,长城公司始终以满足客户需要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坚守“商业航天的先锋,国际合作的桥梁”的战略定位,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卫星运营单位、卫星总体单位、载荷研制单位和火箭制造单位紧密配合,深耕竞争激烈、政策壁垒高企的国际市场,奋力开发价格和利润急剧走低、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潜力巨大的国内商业航天市场,积极探索符合时代特征的商业模式和国际合作模式,提供国际商业发射服务近40年、国际卫星在轨交付服务近20年、国内商业发射和在轨交付服务近10年,成为我国唯一可提供高、中、低轨卫星研制和发射、地面系统建设、卫星运营与应用、培训、融资、保险等全方位、一站式解决方案的系统服务商,与国内航天企业关系紧密,与世界知名的传统航天企业和新兴航天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交流,销售网络遍布全球,合作伙伴遍及天下。

2014年以来,国家政策牵引和社会资本支持给我国商业航天制造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长城公司敏锐把握我国商业航天制造业发射诉求,迅速将国际商业航天业务经验推广到国内市场,于2015年开始利用长征火箭发射余量提供小卫星商业搭载发射服务,推出了全面覆盖星箭研制计划协调、项目评审、发射许可申报、保险安排以及卫星应用推广和融资的一站式服务,直接契合我国商业卫星企业发展初期的急迫需求。伴随着我国商业航天的发展,针对商业卫星发射质量、数量和频次连年增加的市场需求变化,长城公司统筹长征系列火箭任务的搭载余量和长征火箭的运载能力分布特点,推动长征二号丙、长征二号丁、长征三号乙、长征四号乙、长征四号丙、长征六号、长征六号丙、长征八号、长征十一号等长征系列小型、中型和大型火箭整箭进入国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助力长征六号和长征八号等新一代长征系列火箭加快积累发射次数,顺利过渡为长征系列主力火箭。

500

图7  长征八号共享火箭发射服务合同签约仪式

500

图8  2023年6月15日长征二号丁火箭一箭发射41颗卫星

截至今年5月底,长城公司通过87次国际和国内商业发射服务,发射了73颗国际卫星、137颗国内卫星;实施了49次搭载发射,将28颗国际载荷、123颗国内载荷送入轨道;完成了整星在轨交付国际客户18颗卫星。长城公司发射国内卫星总数已达260颗,国际卫星101颗。

长城公司具有30多年保险安排实战经验,为60次商业发射任务提供保险服务,与国际国内保险界保持着紧密合作关系,拥有专业保险团队,针对包括射前险、发射险、在轨险以及三者险等各阶段和各类型航天风险,为客户提供保障完整、性价比高的定制化保险安排。

2024年,长城公司计划完成约20次发射任务,拟发射卫星100余颗,发射次数和发射卫星数量将再创新高。2024年5月7日,长城公司通过长六丙首次飞行任务第四次以“共享火箭”拼车发射模式向国内商业航天客户提供发射服务。5月30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成功发射巴基斯坦多任务通信卫星(PAKSAT-MM1),长城公司国际在轨交付卫星项目再添新纪录。

500

图9  PAKSAT-MM1季度管理评审会

当前,我国商业航天已进入高质量、快速发展的新阶段。长城公司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商业航天和国际宇航业务的主平台和连接院所科研生产与市场应用的重要桥梁,具有商业航天项目策划和总承经验,良好的国际市场政府关系和敏锐把握市场需求的洞察能力,将持续加强项目策划策源能力,发挥项目总承经验和优势,主动策划,与兄弟单位密切配合,协同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发力,探索和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业航天解决方案,以高性价比、成熟的商业航天解决方案出击国际市场,释放国内过剩产能,构建形成全产业链国内、国际市场相互促进的双循环发展格局。

长城公司将响应体制内外商业航天主体进入国际市场的旺盛需求,带领我国广泛的商业航天主体在合法合规前提下回归正常赛道参与国际竞争,规范出海,打造中国商业航天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实现中国商业航天国际化的可持续发展。

长城公司将依托海外测控资源建设包括全电推卫星在内的高轨卫星发射、变轨和在轨长期运管测控网,与国内商业测控公司共同建设可提供低轨卫星发射、在轨长期运管和高时效性数据接收及回传的全球测控网,建成卫星发射和在轨运管及全球数据接收能力。

四、

结束语

我国的商业航天,大有可为,未来可期。长城公司将秉承用户至上的一贯原则,与各方精诚合作,同心协力,携手绘制我国商业航天蓬勃发展的美好蓝图。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