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毒”里寻找良药丨民俗里的科学

编者按:

又是一年端午佳节到,万户千门喜气多!吃粽子、赛龙舟、避五毒、挂香囊,这些习俗,大家都体验了吗?它们除了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还是科学家眼中的“宝藏”。值此端午节,我们特别策划推出系列文章,邀请科学家解读端午习俗背后的科学。

端午节“避五毒”的毒,其实是把“双刃剑”,既能要人命,也能治人病。今天我们说一说如何科学看待“五毒”。

01

神秘的“五毒”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避五毒”的习俗。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五毒”,一般是指以下五种有毒动物:蛇、蝎子、蜈蚣、蟾蜍和壁虎。

其中,分布在我国的壁虎基本都是无毒的。而它入选“五毒”,是由于古代对有毒动物的认知不足。

在“避五毒”的习俗中,有些地区把这五种动物剪成图像,张贴在门窗、墙上,或是刺绣在孩子的衣物上;有些地区则在端午节饮雄黄酒;还有些地方会在门前悬挂艾草、菖蒲,寓意祈福避邪。

有毒动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被视为能够带来灾难和疾病的源头,同时也被赋予了辟邪、驱病的“神秘”力量。

02

毒药治“邪”

以“五毒”为代表的有毒动物长期给人类带来了神秘感甚至恐惧感。人类对有毒动物也充满好奇并积极探索。

我国最早的药典《神农本草经》就有用蜈蚣治疗蛇毒咬伤的记载,我国最早的医典《黄帝内经》提出了“毒药治邪”,即“以毒攻毒”的治疗理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研人员对动物毒素成分结构和功能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揭示了重大生理机制,找到防治有毒动物伤害的方法,还利用动物毒素开发药物

500

▲有毒动物毒素的主要作用和功能

在利用动物毒素开发药物的过程中,科研人员遵循利用动物毒素药理学功能使机体维持或者重建平衡的原理。

例如,科研人员利用有毒动物通过多肽毒素阻断或抑制被捕食动物的离子通道从而麻醉对方进行捕食的过程,开发了治疗慢性疼痛的药物,这种药物可以阻断或者抑制疼痛相关的离子通道。

研究人员还可以利用动物毒素本身的“毒性”来帮助机体清除外界影响。例如,利用抗菌肽消灭病原微生物,利用肿瘤细胞特异的多肽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03

成药之路

目前,全球约有60种肽类药物上市,此外还有数十种动物毒素来源药物处于临床研究阶段。

500

▲利用动物毒素开发药物。黑色字为代表性靶点;绿色字为疾病;蓝色字为抑制靶点功能毒素,红色字为激活或者促进靶点功能的毒素

在国内,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开发了来源于五步蛇的“去纤酶”,并成功应用于临床;在20世纪80年代克痛宁注射液研制的基础上,开发了眼镜蛇毒素来源的口服镇痛药克洛曲;开发的来源于金环蛇的1.1类抗感染新药来源于森林山蛭的抗脑卒中新药分别于2018年和2022年获得临床批件。

500

▲抗脑卒中新药sylvestin的作用机制

我国地域广阔、生态复杂,以“五毒”动物为代表的众多有毒动物已成为挖掘和利用天然药物资源的宝库。这些动物不仅可以被筛选、优化和设计出更加有潜力的药物,而且也是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

基于有毒动物的生态习性、繁殖规律、资源量和可更新能力等调查研究也将有利于有毒动物防治、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