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园里建一座花园,让儿童“重拾”自然

培养儿童对自然的兴趣,对培养造就新一代亲环境公民、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儿童与自然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一方面使用电子屏幕的时间越来越长,另一方面学龄期儿童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学校出于安全顾虑,让儿童到自然环境中的户外活动通常有限。这已成为困扰儿童自然兴趣教育的一个难题。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陈进带领的环境教育团队,利用学校资源进行相关户外教育课程,开展自然观察活动和探究式学习活动在影响儿童对自然兴趣方面的研究表明,学校花园能够激发和培养儿童对自然的兴趣。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期刊《人与自然》上。

01

童年时的兴趣可能伴随一生

青春期是儿童发展自我身份认同、自我意识的重要阶段,如果儿童在前青春期(9-13岁)就对自然产生兴趣,他们更有可能将这种兴趣融入到自我身份中,有可能让这种兴趣贯穿其一生

相关研究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边境地区一所农村寄宿制小学开展,儿童以当地少数民族为主。2014年,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和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的支持下,学校在校园中建了一座校园花园。该花园占地700平方米,收集展示了117种植物,并有水池、苗床、藤本棚架等园林设施、20个科普知识解说牌及70个植物铭牌。

研究人员开设了面向4年级儿童的自然科普活动,让儿童到校园花园开展自然观察,并分享观察结果,活动由儿童自主报名参加。活动共有三种方式:任务式自然观察(儿童通过自然笔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开放式自然观察(儿童在做自然笔记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和猜想)和探究式活动(利用粘土毛毛虫调查校园花园中的毛毛虫面临的捕食压力)。每周一次活动,时长约40分钟、持续8周,共有24名儿童参加了4次以上的活动。

500

▲儿童们在校园花园里自由观察和探索(摄影:叶应良)

500

▲一名儿童分享自己在校园花园中对红木果实的观察(摄影:叶应良)

02

兴趣增强显著

为了解和评估儿童的兴趣变化,研究对每名儿童建立个人档案,包括个人的问卷数据、自然笔记作品、研究人员对该同学的观察记录、访谈记录等。

研究人员将儿童兴趣变化分为三种类型:兴趣启动、兴趣增强和兴趣无明显变化。

其中超过三分之二为兴趣启动或兴趣增强,这表明基于花园的教学活动总体上能够积极影响儿童对自然的兴趣

通过对比发现,自然观察活动效果优于探究式活动;开放式自然观察激发儿童的好奇心,更能让原本没有兴趣的儿童产生兴趣

主题分析显示,新奇性(如校园花园中的动植物)、教学“脚手架”(scaffolding)(如植物解说牌、与老师的交流)、自主性(给予儿童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是引发大多数儿童情境兴趣的关键因素。

在活动结束后,儿童分享获得积极反馈,有助于激发他们再次参与的意愿。在学校花园开展户外教育活动对儿童形成长期、稳定的个人兴趣有明显影响。

500

▲对自然的个人兴趣的形成路径(绘制:孔楚惟)

03

建立更多“绿色空间”

4个月后的回访结果表明,部分儿童兴趣保持或增加。更重要的是,这部分儿童大多表现出了对环境、动植物更深的理解和欣赏

该研究显示,建立一个以新奇的植物为特色的学校花园,辅以植物铭牌、解说牌和教师指导,给儿童提供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是在学校环境中培养儿童对自然的兴趣的一个有效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仅建造学校花园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有专门人员维护,为儿童们创造一个新颖和安全的绿色空间,与儿童们建立融洽的关系,让儿童能够在花园里自主地发现和探索。

希望未来有更多富有生机的花园出现在校园中,为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搭建桥梁,为儿童了解、欣赏自然提供空间。

参考文献:

Kong, C., & Chen, J. (2024). School garden and instructional interventions foster children’s interest in nature. People and Nature. https://doi.org/10.1002/pan3.10597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